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28章 海上航道,阿片之史【求追订】

“除此外,东南士绅、豪强也有些暗中勾结海盗,或传递消息,或暗中资助,常出海走私。”

“故而,朝廷虽屡次平定舟山诸岛叛乱,多次击败东南海寇,却始终难以彻底靖平海患。”

“汤和当年随徐达攻打浙江、福建,算是朝中诸公中熟悉东南军政事务的,又得咱信任。”

“若东南再度生出较大的海患,咱最可能派出的就是汤和。不过,他对当年两名得力部将意外死于冲突之事始终耿耿于怀。”

“若是东南海寇之患始终难平,说不定便会动用禁海之策。而若无你出现,咱也也不知海洋之重要,确实可能转行全面禁海之策。”

说起来,大明如今并未像后来那样施行严厉的全面禁海之策。

比如说像舟山群岛这种地方,因上面有不少岛民,大明便延续宋元政策,在上面设县治理。

后来实施全面禁海之策后,不仅禁止大陆上的百姓私自出海,就连一些岛屿上百姓都被迁徙到陆地,等同于放弃了那些岛屿。

很显然,舟山群岛后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放弃的。

当时朱元璋的注意力转向内陆,心思放在了集权与稳固皇权上。

国家钱粮物资有限,他又不知海洋之重要,自是觉得治理舟山这些岛屿吃力不讨好,不如放弃。

但如今有刘宽,大明对舟山之事的处理自然不会与后世历史一样了。

刘宽听老朱讲完,便道:“陛下若担心舟山百姓难以治理,可以将其迁往福建、广东沿海,然后再迁一批福建、广东的百姓到岛上。”

“只需善待迁徙过去的百姓,再以卫所镇守,以水师搜剿近海盗贼,两三年应该就能靖平浙江沿海。”

朱元璋道:“往复迁徙百姓虽然麻烦了些,但既知舟山诸岛之重要,这事确实得做。”

一旁朱棢听到这里,忍不住拱手道:“父皇,儿臣愿入水师为将,替父皇剪灭海寇!”

“你?”朱元璋看向朱棢,“自恃勇力,不知体恤下属,咱只怕你到了海上会被下属偷偷割了脑袋——还是在大本堂磨练两年再看吧。”

朱棢听得有些不服,脸色涨红,想说些什么,可让朱元璋一瞪,便闭上了嘴巴。

他本就不敢跟朱元璋撒泼,有了朱樉的前车之鉴,如今就更不敢了。

朱元璋又问刘宽,“沿海之事你可还有别的要讲?”

刘宽想了想道:“将来陛下若取辽东,可从海上运粮,节省路途上的消耗。”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海上粮道胡元时便有,大都之粮除了依靠运河输送,便是从那海上粮道得来。”

“元末时,大运河被义军截断,都还有海船从东南给元大都输粮。”

“不过运粮于海上,若遭遇飓风巨浪,翻了一艘船,可就会丢掉好些粮食。”

“咱原本因此对是否开启海上粮道有些犹豫来着,但既要大力发展造船业,将造出更大更坚固的海船,近海寻常风浪便不足虑了。”

朱元璋与刘宽聊沿海之事时,朱标、朱棢、朱檀等能听懂的,自是听得认真。

便是如朱雄英、朱桂、朱楧、朱植等年纪太小,听得似懂非懂的,也会因这番话对沿海之事留下印象。

可以想见,未来这些皇子、皇孙在处理海洋之事时,必然会因近日所见所闻,别有见地。

聊完海上粮道之事,恰好有宦官出现在殿门外,来传马皇后的话,说正殿桌椅都重新摆好了,已开始布菜。

朱元璋便带着刘宽等人回到正殿,各自落座。

刘宽则是从朱蕙兰这边拿来平板电脑,放到了朱元璋、马皇后面前的大长案上,用一个类似三脚鼎的铜器托好。

将声音调到最大后,这才播放视频。

同时心中暗暗遗憾——他穿越时没带音响,若是有音响,殿内众人都能享受到一场不错的听觉盛宴,那才叫好。

朱元璋、马皇后没想到乐曲竟也有视频,都颇为惊喜。

两人倒没提跟其他人分享的事,就像普通人家的长辈一般,彼此又坐近了些,乐呵呵地瞧起来。

只见视频中先是一片黑,随即数十道光亮照下,便显露一方不知多大的舞台。

琴声响起,却是一个模糊的人影在台中央弹奏。

同时视频右侧也出现了一些横排的简笔字。

“国乐鸣奏《水龙吟》。”马皇后念了出来。

朱元璋笑道:“国乐,莫非是后世国家礼乐不成?刘宽很是有心啊。”

马皇后道,“不知这后世国乐究竟如何。”

“听听不就知道了。”

俩人不再多说,因为音乐已经开始了。

下面众人闻声都停止了交谈,眼巴巴地看过来,却是希望能近些听。

可惜老朱就当没看见。

朱元璋其实并不懂得乐曲,日常也没这方面喜好,此时全凭感觉,以及观察马皇后的神色。

他见马皇后点头,便觉得视频中那老者琴弹得不错。

少顷,台上出现另外三人,分别拿着笛子、琵琶、二胡。

合奏起,顿时朱元璋这个音乐白痴也听得眼睛一亮,听到**之处,忍不住赞道:“好!好听!”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且安静听。”

“嘿嘿。”朱元璋一笑,夹了个卤猪蹄吃。

下方少数几个对吃更感兴趣的年幼皇子、皇女,见此笑起来,也开始干饭。

多数人注意力都在御案那边传来的音乐中,稍稍回神,才边吃边品听乐曲。

就这样,刘宽与老朱一大家子在这个除夕夜相继欣赏了《水龙吟》、《九州同》、《醉太平》、《象王行》、《破阵乐》、《明月引》六首后世网络上著名的国风纯音乐。

听完一遍,老朱见马皇后和几个懂音乐的妃子都意犹未尽,便叫来刘宽,让他重新播放。

刘宽索性给调成了循环。

回到坐席后,刘宽低声问朱蕙兰:“充电宝带了吧?”

“夫君嘱咐的,妾身自是带了。”朱蕙兰说完便从怀里拿出充电宝来。

刘宽点头,“音乐这么反复地听,只怕后面电量不够播放电影——带了充电宝就好。”

他这个充电宝是专为旅游买的,不仅有太阳能折叠板可在室外充电,储电量也颇大,充足一次电能用很久。

大半个时辰后,宴席结束。

马皇后这才招手,让刘宽过去将平板电脑暂时收了。

随即命宫人收拾残羹剩菜,按照观影模式重新摆放桌椅。

老朱竟趁着这机会,就拉着刘宽在御案边交谈起来。

“今晚放的电影是何名目?讲的又是什么故事?”

刘宽道:“回陛下,电影名叫《湄公河行动》,乃是一部以后世真实案例为原本改编成的犯罪动作片。”

“犯罪动作片?”

刘宽思索着道:“可以理解成为,军队与衙门捕快联合到国境之外破案,并追捕凶犯的故事。”

“当然,这案件并非寻常案件,而是涉及国家名誉、民族尊严。凶犯也非寻常凶犯,而是一个在小国颇有影响力的毒枭。”

朱元璋发现最后一个词他又理解不了,便问:“何谓毒枭?”

他只听过“盐枭”——他曾经的对手张士诚、方国珍便都算是盐枭。

但毒枭他却是头回听说。

刘宽之所以挑出《湄公河行动》播放,就是为了告诉老朱一个冷门知识,提前防范某物在中国的传播。

他反问道:“陛下可知道罂粟?”

老朱摇头。

刘宽又问:“那陛下可听说过五石散?”

“这咱倒是听说过,据传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乃是汉末方士炼制的一种慢性毒药。”

“只是时人不知其毒,反而因为服用此物后可使人全身发热、兴奋敏感而以为乐,因此魏晋士人多嗜好此物。”

“直到隋唐时,药圣孙思邈言明此物纯为毒药,李唐又以律法禁止,这才禁绝吸食五石散之风。”

说到这里,朱元璋已经有所猜测,神色变得格外严肃,问:“你所说的罂粟莫非与五石散类似?”

刘宽道:“陛下一猜即中——罂粟原产自南欧、天竺以及云南以南的方国,却在唐代便传入中国。”

“此植物花朵艳丽,故而最初只做观赏之用。唐宋之际,有人发现其种子可食用,且有麻醉、镇痛之效。”

“于是到了宋代,罂粟种子又被引为药物,多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疾病。”

“但是随着人们对罂粟种子的深入研究和使用,渐渐又发现了其另一种功效——使人产生一种迷醉的愉快感,且能上瘾。”

“于是等到大明中期,约莫是成化年间,便有人以罂粟种子制作出了一种类似五石散的毒物,阿片。”

“到了大明晚期,更有不法商贾将之改成长乐膏、福寿膏之类具有迷惑性的名字,卖给权贵,使权贵上瘾,以谋取巨利,甚至达到控制权贵、官宦的目的。”

“后世传闻,万历皇帝便极有可能长期吸食此物。待到后面的清朝,此物更是于清立国百年后彻底泛滥。”

“因清庭管控不力,甚至有权贵与商贾、西夷合伙贩卖此物牟利,到了清国晚期,吸食阿片的百姓竟高达两千多万!”

“沿海城市中,男子更是十有六七吸食阿片——因为阿片不仅容易成瘾,价格昂贵,还会在人体内积累毒素,日渐摧毁人之精神、神态,最后形如骷髅。”

“那些吸引阿片上瘾之人,为了购买阿片,倾家荡产,卖儿卖女,甚至连祖宗都卖。瘾犯了时,为了求一口鸦片跪地乞怜,狗都不如。”

说到这里,刘宽摇着头吸了口气,才接着道:“待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严令禁止种植罂粟、传播阿片,又动用军队多年打击,才勉强禁了阿片。”

“可惜随着后世科技发展,罂粟也被制作为更毒、更容易成瘾的各种毒药,改头换面,被不法之徒用以谋取暴利——毒枭指的便是这些贩卖成瘾毒药的罪犯。”

朱元璋听到这里,神色已经不是一般的严肃了,而是仿佛面临陈友谅一般的大敌。

他想象着后世那清国两千万百姓吸食阿片,沿海城市男丁七成沦为此物傀儡的情景,只觉得分外骇人,不自觉地攥紧了双拳。

待听到后面新中国禁了此物,他才稍松口气。

却不曾想,罂粟竟然也因科技发展,而被制成更毒更易成瘾的毒药——竟仿佛跗骨之疽般难以禁绝。

再接着,他想到那阿片极有可能就是在大明前中期现世的,顿时警惕起来。

因此,当刘宽话语告一段落,他便急问:“那阿片如今应该尚未现世吧?咱是否该直接禁了罂粟?”

第二更。

(昨天太累,今天就两更了)

再次祝大家国庆快乐!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