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我的爱情在奔跑 > 56,创作的讨论

我的爱情在奔跑 56,创作的讨论

作者:李和义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6 01:42: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56,创作的讨论

18岁的生日就这样愉快的过去了,生活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江挽的诗集很快的就出版了,由于文学版块的粉丝更多,第1次印刷的5万册诗集,很快就在网上销售一空了,出版社很快有印刷了10万册,在文学网站诗歌板块上的销售,至今仍然是火爆异常。蒋菲菲为自己的策划得以极了,出版社对这本诗集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新华书店的发行也形成了火爆之势。

江挽的诗在文学网站诗歌版块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被称之为江挽现象,追逐这些事的除了一般的网友以外,对这些事的粉丝还是集中在初中生和高中生,那些小女生们,对诗的追求近乎疯狂,那些小男生们,更是如醉如痴。在初中的校园里和高中的校园里,如果哪一个女生或者男生不能够背几首江挽的诗,用最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儿out了,至少也是比较low了。

这次诗集的出版,她实在是火了一把,不但是在网上火了,在中学的校园火了,在燕京大学文学院更是火了。熟悉的同学们都向她索要诗集,不熟悉的同学只能在网上买了,一时之间文学院的学生们,几乎是人手一册了。

在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引用现在盛行的诗歌,将现代诗歌的创作原理,更对这些诗歌推崇备至,那些学究们竟然总结了一大套的现代诗歌创作理论,把这本网红的诗集,推崇成现代文学的一种复苏的标志,还有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竟然把对这本诗集和诗歌现象的研究,立项作为她们的毕业论文题目了。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刚从那个年代解放出来,文学艺术空前的繁荣,那时候的文学现象叫做伤痕文学,一大批的作家就是靠着写那个时期受苦受难而创作出来的,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很快的就搬上了银幕,或者被改编成电视剧,成为思想解放的一种标志,更是文学繁荣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伤痕文学也成为当时作家的时髦的主题,更是对那个时候思想僵化的一种批判,用活生生的文学作品,唤起了僵硬的人们,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年代,应该说当时的这种文学复兴的现象,是一种思想解放的前兆,也会彻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为后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做好了思想的准备。

最近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又空前的活跃,我们长时间诺贝尔奖的空白,被我们土生土长的作家莫言摘取了,文学创作一时空前的高涨,网络文学盛行一时,一些以见长的文学网站成为极负盛名的文学阵地,每年有大量的不知名的作者,把她们精心创作的各种题材的优秀,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很多的精品,被那些知名的导演敏锐的抓住了,并且把它们改编成电视剧,投放到荧屏当中,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一些重生穿越复古的文学作品,当代奇台的现实主义作品,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展开之处,所以写作上也不会那么深刻,缺乏力作,虽然也有些作品被改编到电视剧上,而且也创造了一些收视的记录,但是没有像三生三世这种古典神仙剧,也没有像甄嬛传那样,让人反复的看,真叫做百看不厌。

江挽的诗集就诞生在这个时节,正好赶上文学的浪潮,现代诗句的短小精悍,优美的句子朗朗上口,并没有传统诗人,或者那些已经成名的诗人作家,她们那种规矩和俗套,更没有那些拗口的句子,所以这种清纯,更容易让人接受,网上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网上的放大也是惊人的,这种名不经传的小诗人,如果没有赶上这个网络时代,要想成名成家,势比登天。

在这场网络诗集创作的讨论中,文学院的学术泰斗们极其关注,有一位博士生把这种现象归纳成三点:第一这个诗集的作者,在创作诗集的过程中,年龄正处在初高中阶段,涉世未深,保持了那种少女的天真无邪,所创作的诗歌意境是极其的单纯,所以特别容易引起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追逐,这里面有她们感同身受的心理感应,更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新生代的执着。全国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有1亿多人,那么百分之几的关注,都会把这种单纯少女创作的诗集捧成网红,这是一种人数上的优势,更是一种时势造英雄,人生处在初高中阶段,特别是小女生,正是追星的人群,市局正是在她们呼应当中应运而生的,所以受到追捧也就不奇怪了。

第2点就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单纯无邪的少女,充满了年轻人最纯真的感情,在同龄人当中引起了感情共鸣。出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在经历青春期的磨练,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许多人在这种青春期的磨练过程中,或者是因为环境造成的,大多数都是因为性格缺陷造成了她们这个时候逆向思维。有一项不知名的企业做的调查表明,这一阶段的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大于其她年龄段,如果有感情出口的话,会大大缓解这种刚刚被人重视的病,诗集正是她们这个阶段吐露心声的一个出口,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3点是作者的才华,特别是作者的文学素养相当的高,作品充满了艺术性,诗的意境都很纯洁,吃的追求也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每一个题材,每一个诗句,每一首诗都是通俗易懂的,没有什么蒙太奇的流派,更没有意识流的影子,更没有那些拗口的句子,创作的艺术性和通俗性同时并存,艺术性更绽放出想象不到的花朵,所以形成网红更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些研究论文,在网上发表以后,让江挽心里感觉到很好笑。本身这些诗就是她在生活中积攒下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艺术规律,在诗的创作过程中,根本没想到什么创作的理论问题,而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纯真率直才是自己诗歌最大的特点,有感而发更是创作的源泉,所有的诗意境就是青少年时期感情的释放,所有的诗句都来源于自己感情的冲突,与她们理论阐述的123点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创作的初衷就是因为喜欢诗,没有刻意的追求是什么流派,所有的创作技巧只是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所有的诗歌都是通俗易懂的,没有什么可深奥的东西,只不过是合辙押韵罢了。

但是她自己也很轻松,既然有人把她的诗歌创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虽然想当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的指导,现在回想起来是符合艺术规律的,不能说人家总结的没有道理,因为诗歌的创作环境,创作过程,感情的经历,还是和她们总结的有些相似之处的,但是因为这些诗却联想到年轻一代,青春期的特征,那就有点儿言过其实了。最不可理解的是还引用了民间调查的数字,让抑郁症和这些诗联系起来,那真是再可笑也不过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怎么能够联系在一起呢?

不管总结或者不总结,她心里始终明白,她的诗歌就是一种语言精华的锤炼,更是感情释放的一种方式,艺术性的表达了她的想法,所有创作的技巧只不过是语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不能够生搬硬套到哪个流派去,所以自然而然的表达才是她诗歌的最显著的特点,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些才吸引了大量的同龄人的关注,因为她们产生了感情的共鸣,也代表了她们的一部分心声,这才是同龄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一个少女的情怀,一个文学青年的感情,孕育了这些美妙的诗篇,源于她对生活的观察,也正是这些在生活中的感情升华,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些文学的结晶,把一个单纯少女的创作,联系到大的时代背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无限的放大,在理论上非要总结出那么些规律来,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文学创作实际上就是三个来源,首先是要有灵感,如果没有创作灵感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是死气沉沉的,更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只能是一种自嗨的表现。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的启发,更是对周围事物的详细观察,积攒起来就触动了创作的灵感,这些灵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生活的体验在心里的感应,才能够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这些诗篇才更加接近她的年龄段,就会引起相应年龄人的感情共鸣,也会让这些诗篇传诵在她们之间。

其次就是诗歌的创作不同于其她创作,写作技巧再娴熟,也写不出动人的诗篇,只有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充满了感情和激情,在创作灵感来临的时候,才能写出这些美妙的诗篇,既是对大自然的讴歌,对美丽风景的描绘,更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感悟,还要充满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这样的诗,感情饱满,才具有可读性,充满了正能量,更不是那种说教式的警句,而是发自内心,是那种纯真感情的升华,形成了这种文学艺术的结晶。

其次就是诗歌创作必须要讲究一定的写作技巧,但是不能为了写作技巧而创作诗歌,这样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才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有的诗句不但更加接地气,而且在艺术氛围上更是美妙无比,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带着强烈的生活哲理,更充满了诗的意境,表达出来以后才会更加自然,更加贴近她的年龄段,当然这是一种所处社会背景的表达,并不是什么理论性的高大上,而是源于生活的气息,才能让同年龄的人,或者具有文学素养的人,更加提升了鉴赏的能力。

江挽把自己所有这些感受,都通过和网友交流的方式,把这些创作的感受潜移默化的放在了网络论坛上,不是为了有意让那些学军们难堪,而是为了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为了让那些粉丝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作品。总之就是一句话,让这些诗更好的纯洁年轻的心灵,激励大家在生活中找到美好的诗句,如果有创作灵感的话,就是一种感情的抒发,更是一种正能量的宣泄。

作者这种脚踏实地的议论,让粉丝们更加的欣喜若狂,因为就是一个身边的小妹妹,或者是一个情同姐妹的闺蜜,也可以是那些追梦少年心里的白雪公主。和她们的距离,通过这种讨论,越拉越近了,虽然没有什么理论性高深的说教,而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更容易让这些粉丝们理解,也正由于这种平易近人的沟通,产生了心灵的撞击,擦出了不少的火花,江挽本身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更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

没有文学网站约稿的时候,江挽的诗歌创作,就是在自己有灵感和感情充沛的时候,随手撵来,自由式的发挥,可以是任何题材,更不拘泥于形式,不但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是艺术性的一种升华,才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代表着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思考,更是这些年轻人与社会的一种沟通方式,把直白的话语变成了艺术的诗句,把直白的意思变成了诗歌的意境,把通俗的语言变成了诗歌语言的凝聚,提炼出来以后就是一个美妙的诗篇,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会激励你向前,向前。

网络上关于创作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要是有作品发布,只要是有诗人在抒情,只要是在网上发表了诗歌,那么这个种讨论将会永远的持续下去,这不但是一种理论探索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在诗歌的格式上进行探讨,更不会于居于流派的确定,而是一种鉴赏力的辅导,更是对诗歌这种形式欣赏的需要,不仅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挖掘,而是对诗歌意境的一种体会,在这种体会中,你会擦出更明亮的火花,让你在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海洋中徜徉,更会让你达到一种诗的境界,诗的追求,和诗的向往。

诗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感情的释放,更是一种灵感的火花,一个美妙的诗篇就好像是一个激荡人生的作品,虽然短小精悍,并不缺乏感染力,而且有可能开发你的想象力联想力,所以诗歌创作过程中不要受什么理论的滞留,而是敞开自己的胸怀,艺术的创造自己的情感,发出新时代的吼声,那一定是最美妙的诗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