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四百八十九节 打通一条体系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四百八十九节 打通一条体系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杨潮这次来可是带了一大群工部官员的,连工部左侍郎白磊都带了过来。

白匠头本来是杨潮看重的工部尚书人选,可是科举中出现了一个水平和实际经验比他更强的人才,因为卷子都是糊名的,文字也都是誊抄的,杨潮还以为那张卷子是白磊的,结果最后拆封后才发现,那张卷子竟然是张国维答的。

张国维可是一个水利专家,过去虽然也是一个文官,但是此人讲究身体力行学以致用,跟那些四体不勤的文官可不同,他在江南做十府巡抚长达七八年,尤其是苏州一带,至今都受惠于他的政绩,他还编写了《吴中水利全书》将苏州一带的水系和水力分析的清清楚楚,当年也亲自修筑了大量水利工程,不讲究摆谱,治水的时候,不是一人一马,就是一人一舟,到处视察,亲自参与。

张国维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际经验,自然是比白磊这种干出来的家伙眼光开拓多了,他能用宏观的眼光来分析水系布局等等,就比白磊强。

但是杨潮没想到,这个曾经做过兵部尚书,进入过内阁的家伙竟然也愿意来考杨潮的科举,他还以为这种人拉不下脸呢,后来才知道,是很多人劝说下,他才出山的,作为缙绅阶层的代表,不让匠户把持大权。

杨潮不在意缙绅阶层这种权力争斗,只要他们合理合法的取得权力,那就是允许的。

张国维主张工部,其实也是名副其实,整修吴淞江就是他主持完成的。

有张国维在头上,白磊完全沦为了一个下手,竟然被张国维指派去各地施工,他也没有任何反抗,作为一个工匠。他实在是没有政治手段对抗这种官僚人物。

这次杨潮将白磊带过来,目的是培养一下他的施政能力。

站在山坡上,山坡下面有一条小河,可以通小船。直接能够进入苏州的运河网,与苏州城只有五里地。

“白匠头,在这里修一座小码头,到时候我们丝场的生丝和丝绸直接可以进入苏州,然后运到吴淞去。”

杨潮指着山下的小河说道。白侍郎连忙用小本记下来。

杨潮又对他道:“还有沿着河,修建一排大房子。不需要多高大,但是一定要宽敞。最靠河一排只开天窗采光,尽量密封,但是要有通向河面的暗道。这样房中一定很湿润而且气温不会高,将来用来储藏桑叶、桑枝。第二排屋子,同样不能要大窗,以密闭为主,用来养小蚕。第三排房子,大窗透气。天窗也要开,要通风、透光,这是养大蚕的。”

这样三排大房子,容量比一百家小蚕户的蚕室加起来都大,但是杨潮要求产量必须达到一千家农户的产量,没有十倍的产出,不会吸引到地主阶层投资的。

要做到这些,除了这些房子空间足够大之外,还要完全利用起来,每间蚕房。基本上都是通的,中间没有多余的墙。而且高度也要完全利用上,使用高大的架子,一层一层的堆高到屋顶。每一层都用来养蚕,光是养蚕面积估计就不会比一千家农户小了。

最关键的是,这些专业的建筑,比农户的民居更能够保证气温,农户都是在自家卧室养蚕,大小蚕需要的环境不同。不但蚕养不好,他们的生活还受到影响。

专业化养蚕。

但也不仅仅是养蚕,杨潮如果只是要发展一下专业养蚕,那也不会这么大费周章了。

他已经让人从各地运来了蚕种,广东的蚕种、山东的蚕种,加上江南本地的优良蚕种,这些蚕种分化之后,基因肯定不同,通过杂交,杨潮希望培育出新品种来。

甚至杨潮已经委托郑家和荷兰人从印度和日本也进口一批蚕种,在这里大力繁育培养,一定要让大明朝的蚕种始终领先于全世界。

蚕种基地,这才是杨潮的最终目的。

“工部,你们工部可不仅仅是修修运河,搞搞灌溉。还要负责推广工业!”

杨潮对白磊说道。

过去的工部,基本上就是为农业服务的,所以主要作用除了修道路,修宫殿,修运河,就是搞水利工程,但是杨潮要改组社会,将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就势必要将工部的功能改组成为工业服务,至少也要坚固工业。

白磊继续记录,这两年官当的他是心力交瘁,比过去修工程累多了,在家中整天抱怨,但是如果让他放弃这个侍郎,打死他都是不愿意的,当匠人当到了侍郎,这样的事情,几千年也没有过,他很享受呢,为此家里的生意都已经完全教给两个儿子了。

让白匠头留下人在这里负责建筑,并且让养蚕的老媪们一个个提意见,提一条合理的意见奖励十两银子,这些妇人十分积极呢。后来他们提出了在小蚕场房里加土炉子,在大蚕场房地面上铺设木渣和砂砾等有用的意见。

“另外还要修建大纺织场。砖墙加屋架,什么都不要,就是要够大的空地就行。对了你丈量过纺织机没有,以最大型的纺织机为基础,场房中至少要摆得下一千家织机。缫丝场也需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必须满足缫丝的各种设备和工具,这些你可以负责咨询那些老蚕户。这样的场房我需要在这里加盖三座。另外还需要储藏生丝的原料库,存放丝绸的库房。”

“半年时间,半年后我就要看到这里有丝绸产出来。一年后,我要看到这里的效益抵得上一千户农家。还有工人不需要太多,绝对不能超过两百个男女劳力。”

没有这样的效率,如何说服广大的地主投资。

从养蚕到纺织,一条龙的大工场就形成了。

这样的大工场,在原料可以统一进口,产品统一出售的情况下,效率如果比不上一家一户自己采购原料,加工和销售的效率的话,工业化也就是扯淡了。

在技术能力没有突破的情况下,管理也能让效率翻一倍,工业革命革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革命。

在苏州建立这个模范丝织工场,杨潮还要在松江府建立一个同样的棉纺工场,雇佣工人不能少于一千人,同样需要有突出的效益,至少要比那些管理松懈的作坊要强的多。

此时的大明,哪怕是千架织机的工场,管理上也都很业余。个体织户就不说了,早上买丝、纱,纺织后自己拿到集市上出售,这种效率简直太低了。就是大型的工场,也是早上主人在庙市招呼工人,告诉大家今天要纺织什么类型的纺织品,然后招募工人到他家里生产,所谓机户出机织工出力的模式。

连工人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所谓的短工,杨潮则大规模招募长工,签订劳动契约,让他们常年在工场中劳动,同时给与他们丰厚的酬劳,还进行专业化生产,一张织机就只生产一种织物,甚至一座场房都只生产一种产品。

将这种管理引入进来,还必须有人监督和执行,人选杨潮用了王潇。

虽然王义和接受了杨潮的分股不分产的建议,回家就写了契约文书,并且让县令监督,盖上大印,杨潮也发了政令配合。

可是王潇已经心灰意冷,他不愿意继续给王家出力了,拒绝当王家大掌柜,而且把他爹给他的一成股份直接就卖给了几个兄弟,抽出了三十万两现银出来了。

杨潮见到这种情况,也不能浪费这个人才,所幸就拉来搞纺织场了。

而这些纺织场的投资中,就有王潇的三十万两银子,杨潮投入了二十万两银子,等于是让王潇控股了,当然也让他全权管理。

尽管是模范工场,杨潮也没想搞官办工场,那玩意见效是很快,但是后遗症太大了。

动用了官府中最好的工匠配合,一个月工场建好,两个月开始养蚕,夏天第一批蚕丝就收获了,只是品质还是参差不齐。

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经营没有理顺。

大量的老蚕妇作为顾问和管理者,招募了大量的年轻姑娘养蚕,她们的经验还不丰富,难免出现问题。

秋蚕的情况就好多了,良品率达到了七成,已经比农户精心饲养的效率平齐了。

因此十月竟然就有了盈利,同时纺织品也生产出了第一批,质量也还可以,比不上最好的织户生产的,但也能达到大众化的水平了。

随着工人技术的提升,以及工场运转的正常,会越来越好,一年后达到普通蚕农和织户的十倍效率不是幻想。

邀请苏州、湖州一带经营桑蚕产业的大地主、大商人来参观,并且在报纸上大大宣传,并且制作了规范化的养蚕场和纺织场的管理手册,送给那些人,欢迎他们模仿经营。

同时让王潇将所有的利润都投入到扩大经营上来,杨潮表示十年内他不需要任何分红。

不过蚕种的选育工作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良种,只是让最好的养蚕女不断的杂交蚕种。

然后挑选出来个头最大的,蚕茧光泽最好的,蚕丝韧性最大的,然后不断的进行繁育,总能培育出几种不同特质的蚕种的。

这是一个长期工作,着急不来的。

同时印度蚕、波斯蚕也通过荷兰人引进了,日本蚕、越南蚕甚至柬埔寨等地的蚕种,也弄了一批过来饲养,用来杂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