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四百七十二节 金融危机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四百七十二节 金融危机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刚刚过年,金融危机就爆发了,这完全是一场人为危机,造成危机的自然是徽商,但是始作俑者却是杨潮。

杨潮这才明白,都是自己强行干预市场引起的,他以为可以将低息债券推销给徽商,岂不知道徽商对官府的信任还达不到让他们将窖藏银子拿出来换成债券的程度,那种低息的债券根本不能打动他们,而银票他们拿在手里也不是很放心,只有把银子放在隐秘的银窖中,他们才会感到踏实。

“银库存银已经不足一千万了,每天还有至少一百万两被兑走。忠义伯阁下,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大概只有破产一条路了。”

拿骚十分沮丧,而且十分愤怒,在他看来,这都是因为杨潮通过江南银行尹帅了远远超过存银的银票导致的,如果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阿姆斯特丹银行,每一荷兰盾的银行券,都有银库中对应的一荷兰盾白银做保证,绝对不会多印一盾。

可是江南银行,只有两千万的白银,却印刷了五千万的银票。

“你不要着急。继续放兑。许多小额银票是不可能兑现的,没人会拿着一厘纸币兑现。百姓手里总得留着日常开销的银票的。”

江南银行虽然在每一个城市都有分行,处理承兑业务,但也只是在苏州、南京、扬州,这样的治所才有,县城中就没有开设分行,各个县的业务,往往是由当地的当铺和钱庄经营,他们兑换了银票,然后拿着银子在从江南银行兑换银票。

而江南银行是不兑换零钱的,最低兑换的额度是十两。这意味着普通百姓是挤兑不到江南银行的,只有大商人,和这些将小额银票收拢在一起,然后一起承兑的当铺。才是从江南银行兑换的主力。

但是即便以兑换百姓手里小额纸币的小钱庄,一般也不可能兑换一厘银子给老百姓,因为根本无法称量,一般当铺最低兑换的额度是一钱银子,虽然老百姓可以将小额纸币攒起来一起兑换。但是手里总会留下一些这样一厘面额的小票的。

“我们一厘银子的纸币印刷出去了两千万两银子,就算有一千万两小票都不会被兑现,银库中的存银也无法支持下去。”

拿骚态度生冷的说道。

杨潮不由头大:“银行银库中除了银子还有什么?”

“债券!大量的债券!”

拿骚不无嘲讽的说道,一切都给他料中了,挤兑果然开始了。

“那就兑债券!这些高息债券可是一直很受欢迎的啊。”

拿骚道:“交易所里,债券已经跌破面值的一半了。”

交易所的债券市场一向很冷清,但是这段时间突然爆发了,随着徽州人抛售的上千万两债券,价格开始暴跌,引起了其他人的抛售。一开始还只是低息债券,现在已经连月息三分的三年期债券都开始暴跌了。

杨潮道:“兑换!就兑换债券。除了债券我们手里也没有别的东西。只要大家看到银票始终能兑换到东西。银票就不会废,银票才是最后一道堤坝。而我们依然每月支付利息,债券就不会成为废纸。”

拿骚虽然心里不满,但是这时候他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答应下来。

但是他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需要官府签发专利,允许江南银行用债券来兑换银票。同时需要官府给江南银行授予专利,各地的税收都由江南银行汇兑。”

其实各地的税收,一直都是交给江南银行的,只是没有明文而已。拿骚认为成文的授权书可以提高江南银行的信用。

杨潮很快就答应了,并且通过保证向天下公示。

不过此举没有制止挤兑潮,反而引起了债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数量最多的十两面额债券。已经跌倒了三两银子。

杨潮在报纸上呼吁大家购买债券,表示购买债券就是借钱给国家,借钱给国家就是报效朝廷,就是为国尽忠。

同时联合盐商们的钱庄和当铺,希望他们保证一年时间内,不会出售他们手里的债券。稳定市场。

但是这种要求,反而引起了钱庄业的恐慌,抛售反而更加剧烈,一个月时间内,债券价格跌到了一两银子,债券几乎变成了废纸一般。

这时候淮安盐商杜守昌找到了杨潮,表示他愿意组织淮安盐商集团,借给官府一千万两现银。

杜守昌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过去是淮安最大的盐商,此时已经被淮安商人公推为行首,一直代表淮安商人跟官府交涉。

“好吧。你们淮安盐商这回想要什么?”

杜守昌笑道:“淮安各界同仁想给大都督做媒。”

我靠,开什么玩笑,这时候做媒。

“娶谁?”

但是杨潮却很果决,都这时候了,还想什么呢,就是嫁一头母猪给他,他也只能接受。

“舍妹杜虹影可一直待字闺中,对大都督念念不忘。”

尼玛,杜守昌这个老龟gong,又向杨潮推销他妹妹。

“好,娶了!”

但是杨潮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不过杨潮也颇为感叹,后世蒋委员长娶宋家女儿,得到了江浙财团的信任,没想到自己也需要娶一个淮安女儿,来得到淮安商人的信任和支持,联姻果然是无法避免的政治交易。

杜守昌不由一喜,杨潮的势头他可是非常清楚,这已经是帝王的势头了,能跟杨家攀亲,杜家可就是皇亲国戚,将来贵不可言,相比一点点财富,不足挂齿。

其实这一千万两用来购买债券的银子中,他杜家独出了三百万,就是用来换取这门亲事。

“不过大都督还得答应小人一件事。”

杜守昌得寸进尺道。

杨潮不耐烦道:“说吧。你现在就是把本督卖了,本督还敢说半个不字。”

杨潮不由有些郁闷。

杜守昌忙惶恐道:“大都督恕罪,小人绝不是胁迫大都督。只不过是淮安众商的美意罢了。”

杜守昌是在利用淮安商人集团来达成他的政治目的,当然淮安商人集团也觉得杜家能跟杨家结亲,会让他们得到更大的优势。

杨潮叹道:“说吧。咱都是亲家了。”

杜守昌这才道:“大都督可得答应小人,不可和扬州众商结亲。”

杨潮感觉自己脸皮颤抖。淮扬商帮在后世可是并列的,都认为是一股商人,没想到现在分化的这么厉害,依然成了两股激烈到刺刀见红的商业集团了。

不过老实说,淮安有杜守昌这号人物。而扬州的商业首领乔承望却是一个热衷于园林、书画的雅士,真斗起来,杨潮还真不看好扬州商人集团,虽然现在扬州商业集团靠着更为雄厚的资本,把淮安商业集团压制着,但是被淮安商人集团步步紧逼的态势已经出现了。

“好!”

得赶紧将淮安集团的一千万两银子拿到手里,银行的库银已经见底了,最大的银库,南京新江口银库中只剩不到一百万两银子了,苏州、松江等地早就停兑了。导致银票信用大大降低,黑市中银票兑换银子已经到了一两对三钱的价格。

这次金融危机可比上次跟勋贵集团的金融战更危险,上次的对手很明确,就是勋贵背景的金融业,而这次的对手却是自己,是纸币、债券的信用问题,解决不好是要出事的。

杨潮立刻登报,高度赞扬了一下淮安商帮的行为,将淮安商帮愿意购买一千万两银子债券的消息公之于众,并建议百姓不要抛售债券。告诉大家债券价格会升起来的,现在出售损失太大了。

淮安商帮的消息发出去后,第二天债券市场就有所回稳,十两面值债券一度涨到了三两。但是最后还是跌到了二两银子,第二天在二三两之间震荡,第三天突然又跌倒了一两银子。

但是其他商帮也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很快就打听出来杨潮跟淮安商帮达成协议的消息,竞争对手扬州商帮立刻就跑了过来,跟上次一样。他们也答应出资一千万两银子稳定市场,也提出了结亲的要求。

可是杨潮没有答应,已经跟杜守昌达成了协议,那就要遵守。

乔承望代表扬州商帮,屡屡步杜守昌后尘,总是这么被动,实在是太没有出息了。

没有答应乔承望,让乔承望更为恐慌,最后战战兢兢答应扬州商帮出资两千万两银子。

乔承望之后,徽州商帮也来了,徽商跟淮扬商帮都有联系,几乎是一股势力,但是也不完全相同,盐业资本在徽商中确实是第一大资本,但是资本额也只占了不到五分之一。

徽商四大产业,盐业、典当、茶业、木业,四大产业中,盐业之所以排名第一,是因为这是资本高度密集,高度垄断的行业,是暴利行业,但是总资本和总利润却还比不上典当,也比不上木业,仅比茶业高。

由于这次挤兑就是徽商引起的,因此徽商一直诚惶诚恐,淮安和扬州商帮行动之后,他们也找上杨潮,杨潮上次死乞白赖的找他们才借到了一千五百万两,现在他们愿意一次性拿出三千万两银子。

最后这三千万两银子的生力军入市,终于彻底将债券拉升了上来,十两债券终于稳定在九两的样子,也就是承销商的成本价。随着债券稳定,以债券为保证的银票也终于恢复稳定,江南银行中的白银存量开始增长,虽然只恢复到了一千万两银子,但是总算能够应对商业运转的兑换业务了。

到了隆武五年(1651年)四月,疯狂了三个多月的金融市场才开始稳定下来。

经过这一轮金融风暴影响,市面上物价大跌,很多商铺歇业关张,米价降到了一两银子,其他物价也都下跌了一半还多。

杨潮也老实了,再也不敢直接介入金融了,乖乖的以三分利息发行新的债券,并且很小心的只发行了一千万两,这只是用来支付往年债券利息的,并不是作为今年的开支。

大明朝的官府过去的信用是负的,那你就只能高息借钱,这是市场规律,妄图破坏的,就只有死路一条,杨潮大都督府的信用在细心呵护下,比大明官府高一些,可是还没有达到可以用三分年息借债的程度。

不但物价大跌,民生凋敝,杨潮连军事攻势都不得不停了下来。

在广东宋坤坐镇广州,收编农民军、明军和降兵,裁汰老弱,扩充到了十万人。

许多男一直在肇庆,整顿训练,没敢发动对广西的攻势,让孔有德将广西牢牢控制住,并且在边境布置重兵防守。

以杨潮的经济状况,今年税收还要大受影响,怕是连去年的三千万两税银都收不到了,今年一年都无法采取新的攻势,勉强只能支付近百万大军的军饷,炮兵和鸟铳兵的训练都无法保证。

不过杨潮的守势,却给了另一股势力机会。

大西军实力崛起了。

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的带领下,兼并了丞相和张献忠皇后,将大西军拧成了一股绳,然后退避到了云南,攻取云南之后,他们放弃了流动作战,而是封闭了云南通过外界的所有要道,踏踏实实在云南折服了三年。

孙可望等人对云南的经营是富有成效的。

第一采用严刑峻法,贪污的官吏处以极刑,很快就肃清了吏治。

第二铸造铜钱,禁止云南用了几千年的贝币,将云南金融制度拔高到了跟其他地区同等程度。

第三鼓励生产,对于云南跟全国各地一样的土地兼并情况,孙可望颁布政令,凡是租种土地的百姓,所得与官方平分,官府拿出一成给地主,也就是土地产出是民五、官四,地主得到一分的分配比例。

显然孙可望的各种制度,让财富分配上更为平均,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天公作美风调雨顺,三年时间,云南经济稳定,年年丰收。

有了稳定的经济支持,大西军有条件整顿,收编原来的明军,同时招募当地土司军队。

在昆明征发数万民工,扩建教场,“日夕操练士卒,三、六、九大操”,以大西军百战精兵为核心,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稳定的经济基础,加上训练有素的军队,三年蛰伏后,大西军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号称士饱马腾,积极准备向外扩张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