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四百七十一节 食利阶层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四百七十一节 食利阶层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全都是银票,杨潮没想到的是,第一笔发行的一千万,三年期三分年息债券,竟然换来了一千万的银票,是银票而不是白银。

对于已经完全接受了银票的江南,银票就等同于白银,但是对杨潮来说,却不是如此。

杨潮看来白银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联系经济的货币而已,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至于说现银子,还是纸币,只要能百姓接受,那就都是货币。

可是现在收上来的都是银票的话,那么意味着市场中有大量的通货被债券抽走。

市场中少了这么多流通货币,势必会造成通货紧缩,相对于通货膨胀,有时候通货紧缩更为要命,会引起生产的大规模收缩。

杨潮通过银行推向市场的银票,总数也只有五千万,收上来五分之一就已经很要命了,如果在继续这样发债券,影响太大。

杨潮既要通过民间筹集资金,又不能抽走流通中的纸币,这是一个很难的操作。

之后必须保证出售债券得到的是银子,而不是银票,因为将百姓手里的银票大量抽走,要么降低了生产领域的资本,影响经济运转,要么就是直接引起了通货紧缩,这些都不是杨潮愿意看到的。

“看来不能向来百姓发行了,必须让有钱人将窖藏的银子拿出来啊!”

杨潮琢磨了片刻,立刻就停止了债券的发行,接下来他要亲自推销债券了。

天下哪里银子多?

毫无疑问是徽州,晋商崛起之前,徽商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商帮。

大明最豪富的盐商中,出身徽商的商人可以跟晋商背景的商人分庭抗礼,在其他行业,徽商则占据全面的优势。

所以杨潮将推销债券的目光投向了徽州。之所以瞄准徽州,是因为徽州的巨富之多。冠绝大明,家资百万的豪商不敢说比比皆是,但是绝不罕有。

徽州所有富商加起来,窖藏的银子就算没有一亿两。估计也有八千两,这是一部巨大的财富,只可惜只能放置在暗无天日的银窖中,默默沉睡。

如果能将这些白银取出来,换成官府的债券。官府又将白银换成银票流通进入市场,可以说大明的流通货币增量将扩大一倍,显然受制于货币不足的困境,将彻底成为历史,同时大量的白银存入江南银行,会大大提振这个银行的信用,让她发行的纸币更为稳定,更容易让人接受。

但是杨潮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想徽商推销的债券,要尽可能保证让他们用窖藏的银子。而不是用手里的银票支付,否则就达不到扩大流通的目的,只是抽干了市场上的通货而已,以徽商的经济实力,还真的可能调动足够引起通货紧缩的纸币的。

因此杨潮这次推销债券,必须是有目的性的,选择性的向某一部分人定向发行!

赶在过年之前,杨潮立刻马不停蹄的来到徽州,来到当铺和钱庄业务的中心地区休宁。

必须在年底之前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否则偿还债务。以及明年的预算怕是就开支不出来了。

至于如何让这些人开启窖藏的银子,杨潮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却要讲点技巧。

不能告诉他们,只收现银。否则这些人就要顾虑是不是官府开始不接收纸票子了,就像大明宝钞一样,这些人玩的就是金钱,一旦他们开始挤兑,势必引起更多的人挤兑银票,那样纸币系统就要崩溃了。

十一月中旬。杨潮大张旗鼓来到徽州。

这徽州城,歙县最大的酒楼宴请宾客,来的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徽州各县的豪商都有,歙县的盐商,绩溪经营酒楼的商人,休宁的典当商,祁门、黟县经营布匹、杂货的商人,凡是当地有名的统统邀请过来。

总共请来了三十位,基本是号称百万的巨富,可惜前些年的第一副吴天行没能前来,因为这个娶了一百个小妾的老家伙蹬腿了,他的万贯家财全都给族中子侄瓜分殆尽,吴家已经不是那么显赫了。

吴天行是一个传奇人物,后世研究他是西门庆的原型,他家祖辈盐商,家里的园林经过文征明这样的名士指点。

但是很可惜,传到了吴天行手里,他却体弱多病,一直不能生育,娶了一百多个小妾,也没能给他诞下一儿半女,这大概也是他不断的娶小妾的原因之一,没有子嗣,吴天行也就没有将财富传下去的意图,不但疯狂的建造园林,同时娶小妾之外,各种开销也十分的大,但是他死的时候,依然留下了数百万家产,被上百个远方子侄瓜分,一家也不过分到几万,最多十万两银子而已。

杨潮不由惋惜,以大明律规定的平局分配原则,让大明商业的资本积累十分困难,所谓富不过三代,这些富人往往多子多孙,就算老祖宗能捞钱,可是传过三代,瓜分这笔财富的少则十数人,多则上百人,巨额财富就只能分化,而不能聚集起来形成庞大的产业资本。

当然很多商人自己也发现了这种问题,比如王潇的家族,王家老爷子就很不愿意分家,他想把家里的粮铺、船队都留给长子,其他儿子,比如王潇,他只打算给他们一笔钱,只要他们家的主营不分,那么富贵就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吴天行家族虽然因为分家而势弱,甚至因此而退出了盐业经营,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毕竟这种事情在徽州几乎每年都在发生,每年都有新的商家崛起,也有旧的商家没落,大家司空见惯了。

杨潮也是因为邀请豪商,才发现吴天行这个老家伙死了,不由感慨一番,当年阮家河房一别竟然五年了。

之所以对吴天行如此念念不忘,是因为杨潮这次的目标,就是吴天行这种人物。

这种家资数百万。几乎找不到投资的地方,家中窖藏大量银子的家伙。

“诸位徽州的父老士绅,本督此次来访徽州,实为借钱。”

杨潮丝毫没有羞愧的直接就开口说了出来。这换做任何一个文官,是绝对难以启齿的,向商人借钱,官府的体面还要不要了?文士的脸面还要不要了?尤其是这种堂而皇之的借,文人即便是借钱。也绝对是偷偷摸摸的,不敢给人知道的。

杨潮说完,这些富商一个个站起来。

“愿为大都督效命!”

这些人说着,一点都不奇怪。

第一他们早就收到了消息,杨潮来徽州就是借钱来的。第二历朝历代官府没钱了,都会找商贾募捐,有时候甚至是强行的摊牌。比如经营盐业的,就没少在水灾的时候捐款修筑河堤,保证运河通畅。

但是以往的时候,官府即便是管他们要钱。那也是一副高高在上,基本上都是直接招呼他们过去,甚至连面都不见,直接让人来要,或者给行首一个指标,让他俺家摊牌去,像杨潮这样,专门登门的还是第一次,这让他们还感觉到一种骄傲,终于有官方认可他们财富的力量了。

“鄙人愿出十万两报效大都督!”

“鄙人出五万。”

“鄙人出两万。”

……

“鄙人出三十万。”

其中一个人喊出了远比别人高的捐助款项。大家指指点点不觉奇怪,反而说理所应当,因为这家有一个子弟考中了杨潮的科举,在歙县当了一个吏科主事。

吏科主事只是一个小官而已。杨潮定的是七品官,其实权力是比不上县令的,实际中这些人也没敢把自己跟县令相比,见了县令也老实参拜。

但是他们的家人依然觉得脸上有光,心里觉得自己成了缙绅了,不再是一个商贾。家里也是官宦人家了,这次出资可不仅仅是他们一家,而是同族中好几个大商贾共同集资,因为他们门楣光耀了。

三十万很多,但是杨潮依然觉得不够,这些人各个家资百万,否则也不值得杨潮亲自请他们了,杨潮心目中是他们每家都能出资五十万来购买债券,这样就能推销出去一千多万两,才不算白跑一趟。

现在这三十人中最多的才出资三十万,最少的两万三万,加起来总共才两三百万两。

杨潮摆了摆手:“各位缙绅。大家误会了,本官不是来劝捐的,而是来替官府借款的。既然是借款,当然是会还的。三年期债券,年息只有三分。若是向普通百姓来借,怕百姓无法获利,借钱给了官府,家中日用就不足。诸位皆乃富贵之家,想必拿出个三五十万两来,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杨潮刚刚说完,在座的富商们一个个脸色就变了,他们听明白杨潮的意思了,三五十万是杨潮的目的,这可是一笔让他们肉痛的钱。

顿时热烈的气氛就冷清了下来,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开口。

杨潮呵呵一笑:“诸位怕是不放心官府。不过只要本督在,官府就会还钱。眼下我江南正在用兵,所以处处缺钱。找各位借钱,实属无奈。各位都知道,本督开科举,专立吏科。这就是给各位大商家开的。本官以为,士农工商,四民平等!人人都有资格做官。人人也都应该报效国家。现在官府缺钱了,就是国家缺钱了,若大家不能慷慨借款。一旦北方鞑虏南下,我们的房子、土地,甚至妻儿老小,怕都要给鞑子抢去了。”

满清在北直隶和山西的圈地运动让整个天下震恐,尤其是山西的圈地,随着大量在扬州经营盐业的盐商的宣传,徽商也清清楚楚。

杨潮一番话说完,还是没有人说话,他太高估这些商人的道德了,其实成了诚信之外,商人阶层的道德观念是比不上乡下士绅阶层的,这就是文化,商人的诚信是为了获取利益,士绅阶层的礼教道德也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

见这些人没有响应,杨潮呵呵一笑。

“本督也不要各位立马掏钱。本督只是给大家提前告知一声。这些钱都是用来保护大家的安危的。也不要各位一次掏钱。本督只需要一个保证,如果明年官府缺钱了的话,本督希望各位可以随时拿出五十万两银子。官府每年都会支付利息。”

承兑,杨潮需要一个类似的承诺兑现的东西,就像银行的授信额度一般,在紧急的时刻,让这些人来承兑那些债券。

这时候一个商人突然跪了下来:“大都督容禀,小人家的钱大多借给了同族的当铺。一时抽调不出来,小人愿意报效大都督。”

杨潮亲自扶他起来,笑道:“本督可不是强盗。既然汪老爷有难处,本督自然不敢强逼。”

这位商人姓汪,他说的也是实话,汪家经营典当生意是有名的,但是经营成功之后,很多人就退出了,坐拥巨额资产,然后培养家族子弟读书,向缙绅阶层靠拢。但是他们的巨额财产也不会闲置,一部分变成了良田,宅院,一部分还会拿出去放贷,有放给普通百姓的,也有放给当铺的,放给钱庄的。

徽州当铺的经营,一开始没有资本的,会借贷于大户,所谓“称贷于四方大家,偿其什二三之息”,年息有百分之二十以上。

汪老爷正是这样的家族,他父亲时候起家,到他这一代就专心读书,家财用来放贷给同族的当铺,每年也食用不尽。

但要说他拿不出五十万两银子,杨潮是不信的,这些家族往往会窖藏银子避险,以防万一,谁让这天下不太平呢。

“大都督,小人敢问,吾等的债券可能变卖?”

另一个商人小声问道。

杨潮笑道:“自然可以。”

商人立刻道:“如此,小人愿意购买五十万。”

其他人互视一眼,这才终于表态。

杨潮一开始还有些迷惑,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打算从杨潮这里购买债券,算是给杨潮一个面子,但是很多人随手就通过交易中心将债券兑现了。

不过眼下杨潮还不知道,他只知道一千五百万两债券出手了,其中一千万两都是白银,是这些人家里的窖藏,然后就可以用这些窖藏兑换银票投入市场。

不过年后杨潮就发现,江南银行出现了大量兑换银子的情况,而重点正是徽州的豪商。

原来他们转了一圈,先将手里的低息债券抛售到了市场上换来银票,又将银票兑换后,变成银子再次拉回家中窖藏起来。

反而在他们的大规模抛售和兑换过程中,让债券市场大规模波动,债券几个最低的时候,竟然跌倒了面值的一半价格,让江南银行出现了一波挤兑潮,而他们的兑换,也引起了挤兑,险些让金融系统崩溃。

让拿骚几乎不堪应对,紧急跑到南京来求助杨潮。

杨潮也不敢大意,立刻跟拿骚商讨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