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四百二十二节 重建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四百二十二节 重建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谢飞主力和吕末主力四万人汇合后,立刻里外夹攻将尚可喜部击溃,然后立刻向南京方向进攻,这时候他们刚好遇到败逃而回的孔有德和耿仲明,在宣城将敌军击败,但是却被孔、耿二人从南边逃走。

谢、吕二部即刻追击,可是步兵始终没有追上骑兵,孔、耿二人从宁国府杀入了严州,接着通过衡州逃到了江西。

赵康此时还没有赶回,即便赶回了,也已经无敌可追了。

一面继续军事行动,一面稳定南京城的局面。

南京这座帝都,经此劫难,竟然被烧毁了三分之一,皇宫则被烧毁了四成之多。

没办法砖木结构,甚至多一半都是木头结构的建筑,在火神的舔舐下,就是这么脆弱。

就连金钗楼都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康小宝坐在瓦砾上哭了整夜。

相比财物的损失,杨潮更心痛的是人,南京百万大城,经此劫难,十数万人罹难,几乎家家戴孝,人人挂丧。

杨潮邀请全城幸免于难的富户,尤其是在城南一带,因为杨潮反攻的早,从而保住家财的富户不少。

告诉这些人,希望他们能够慷慨解囊,但不是要他们捐款,而是希望他能够把钱借给大都督府,月息三分。

这还是杨潮第一次抛开了朝廷,以大都督府的名义办事,杨潮印制大量的债券,面额从十两到一万两不等,希望这些富户能够与大都督府共度时艰,将钱借给大都督府来重建南京,债券上就印制着重建家园的字样。

不知道是重建家园的共同心愿触动了这些富户,还是他们对大都督府的信用放心,纷纷慷慨解囊一天时间就将印出来的三百万两债券销售一空。

这些钱,都是用来重修南京的桥梁,还有疏通管沟,重建街道用的。

至于老百姓重建房子的钱,杨潮打算用江南银行的资金放贷。银行吗自然是要放贷的,否则如何制造货币,放贷给老百姓的钱,也是三分利息。如果放在后世民间借贷跟国债同等利率,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个人的信用永远不可能像政府那样坚硬。

已经有了重建扬州和淮安的经验,这一次杨潮的文员们操作起来十分顺畅。

不过这一次杨潮不单单是要重建而已。

南京发展了两百多年,整个城区拥挤不堪。街巷布置杂乱无章。

这绝对不是明初时候规划的样子,不要小瞧古人,古人建城的时候,也有详细的规划,不然这样一个庞大的都城,是不可能良好运转两百多年的,别的不说,光是排水系统就会崩溃。

要不是学习建筑的,杨潮也不会知道中国古代也有跟西方一样的排水系统,就跟普通百姓一样。以为自己的国家古代在城市建设方面远远落后西方。

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作为古代世界城市人口最多,城市数量最多,最大的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没有最丰富的城建经验,还不用说中国城市破坏和新建的次数最为频繁,这让工匠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

古代的排水系统叫做官沟,一般情况下位于街道两侧,挖掘深沟,以砖块搭建成圆拱。最上层加盖石板,石板上有铜钱状排水孔。

奇怪的是后世的国人只知道夸赞西方的建城技术,那次有名的大暴雨事件,全国大城市几乎无一幸免被积水淹没。就连帝都都深陷雨水之中,被全国老百姓骂了个狗血喷头。

而这时候大家搬出了一个城市作为例子,青岛,说青岛是德国人留下的排水系统,所以青岛没有被水淹,甚至没有脑子的家伙硬是相信青岛的下水道中有德国人一百多年前留下的配件。

但是同样的例子。各大媒体报纸有选择的忽视了江西省一个小城,赣州。

就在这次大雨中,赣州城完好无损。

时候研究才知道,原来起作用的是赣州城九百年前的一个水利专家刘彝修建的排水系统,刘彝在赣州做过知府,发现赣州城地理位置不好,经常遭受水淹,不是雨水排不出去,就是赣江倒灌城中。

刘彝通过研究,规划了赣州城的水利系统,正是修建大量的官沟,而且修建的极为合理,砖石构造的官沟依照城市地形的高差,曲折迂回高度平缓下降,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

同时沟通了城中大小数百座池塘,用池塘的调节作用,过滤城市污水中的杂物,污泥用来养藕种菜,同时池塘丰富了官沟水量,增大了排污能力。

为了防止江水倒灌,又在出水口增加了活动水窗,当江水过大高过排水口的时候,水窗就自动被江水冲到排水口封住排水口,而当江水落下,官沟中的水压可以冲开水窗,官沟开启排水功能。

这样一套系统可谓达到了当时技术条件的极限,刘彝给官沟起名福寿沟,从福寿沟建成之后近千年,赣州再也没有受到过积水的困扰,可笑的是到了后世国人只知道崇拜西方人,官府也急功急利将城内用来调节官沟的池塘填埋了许多,卖给开发商盖房子去了,就是这样,赣州依然没有遇到水患,让人目瞪口呆。

对比一下宋代赣州的水利系统,青岛才运行了多少年,而人口增加的比率,赣州绝对不会输给青岛,赣州的地下通道没有钢铁输水管,刘彝也没有预先埋下什么备件,但他依然跟后世的青岛比肩。

赣州只是一个例子,说明古人的排水系统一点不差,就是后世帝都被水淹的时候,紫禁城却完好无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紫禁城因为是重点文物,其中的排水系统被维护的很好,而其他城市因为城建急功近利,破坏了古代的排水系统不说,又没有建好现代的排水系统,不被淹才怪了。

南京城比赣州排水系统晚了五百多年,没道理比赣州差,但是中国古代官府有个规律,盛世的时候组织能力强,政府运行良好,公共设施可以得到维护,可到了末世就开始败坏,政府开始腐朽,组织能力倒退,公共设施就会废弛。

南京的官沟同样如此,不但官府不在维护,而且官员、权贵们带头破坏,朱元璋时代那些勋贵们活的战战兢兢,盖房子都小心翼翼,生怕少有违制被朱元璋抓住把柄收拾了,可是朱元璋、朱棣两个强势皇帝过后,官员、权贵们就开始放肆了。

像徐达的中山王府等等园林,大肆圈占民居不说,连街道都敢侵占,称为侵街,而位于街道旁边的官沟往往首当其冲,所以南京虽然拥有数条运河,可是城内时常积水,一到夏天臭气熏天。

勋贵们的圈占除了破坏了官沟这种公用设施之外,还让原本较为规整的街道变得曲曲折折,而且极为狭窄,有的巷子竟然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这显然不是一个宏图大略的皇帝愿意看到的格局。

所以杨潮这次不但要重新恢复官沟,而且要重新规划街区,将主要街道扩大,不止是恢复到明初的宽度,而且要大大拓宽,反正南京城几乎被毁掉了,最繁华的地方,房屋建设的最为高大的地方,烧的就越是凄惨,因为这里既是清军重点放火目标,也是最容易燃烧的建筑物。

“城南大街、西长安街、西安门外大街、洪武大街这样的大街道,统统拓宽到三十丈,府东街、朱雀街这种二等街道至少也要有十丈宽,至于小巷子的宽度,也不得低于三丈!”

杨潮将南京城划分为三等,交给承包官府工程的白匠头。

“可是这街面上可是有不少公侯府院啊!”

“拆!无论是王公贵戚的园子,还是大户人家的家宅,就是官衙过了线也给我拆掉。”

杨潮态度十分坚决,虽然其中很多园林别墅,如果后世的小资们看到了会惋惜的想死,认定这些都是文物,但是曲曲绕绕的街道绝对不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城市该有的,当然那些文青们会觉得笔直的通街太没有韵味,他们更欣赏曲曲绕绕一眼看不到百米后的曲巷,曲巷通幽吗。

杨潮虽然也有点艺术范儿,有骨子文艺骚劲,但是在这种问题上却看得分明,不会因为一小部分人的独特品味,影响到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

虽然心里也有丝丝惋惜,但是几百年后自己现在建的,不也是古物了吗,而且自己的建设更加合理的话,还省去了以后拆除重建的麻烦,反而保存下来的更多。

于是在杨潮的强硬坚持下,公共工程改建扩建开始进行,大街曲直拓宽,官沟清淤修复,甚至连秦淮河都彻底的疏通了一次,挖出淤泥,挖深河底,加厚堤岸,将侵占河岸的码头统统拆除,其中就包括金钗楼的码头,然后在河岸上规划出了两条沿河街道。

至于百姓的建筑,虽然放的宽松了一些,但是还是做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尽可能少的使用木材,至于支撑结构,可以采用拱形吗,反正普通人家的建筑跨度要求并不大,采用石拱结构有些浪费,价格也更高,但是安全啊,而且用石头太贵的话,大明技艺先进的砖块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灵谷寺无梁殿的拱顶不就是用砖块砌筑的吗,几百年了火烧、敌阵、战争都没有毁掉。

虽然用砖也不便宜,可是大量建筑的木料从外面运同样不便宜,尤其是在湖广一带木材无法运输的情况下。

但是这个限制不算严格,鼓励多过命令,但是要从银行借款的百姓,就必须遵守这一条,否则就得不到借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