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三百八十九节 大局为重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三百八十九节 大局为重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潮并没有立刻接旨,他还在评估事态发展。

之前整个天下都知道朱慈炯在杨潮手里,现在天下人也知道了朱慈焕在郑氏手里。

之前一段时间,朱慈焕等皇子没有消息,大家都以为跟皇帝一起被俘了,大家其实寄希望于朱慈炯能够监国的,可是朱慈炯一直不同意,天下人却以为是杨潮不同意,甚至出现了怀疑杨潮有阴谋的声音。

但是也有人知道不是杨潮不同意,而是朱慈炯本人不同意,死活不肯配合。

比如南京的文臣们,王铎和钱谦益几乎天天登门劝说朱慈炯,但是朱慈炯死活不接受,大叹自己没有治国之才,表示天下应该给有德者居之,甚至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杨潮想逼迫他禅让。

于是不明所以的文臣们立刻改头换面,开始倾向于福建的悼灵王朱慈焕。

郑氏的信使带着朱慈焕的诏书南到广东、广西,北到浙江、南直隶,许多文人竟然开始接受,并且响应朱慈焕的召唤,一个个正赶往福建,打算入朝做官。

而江西事态出现的变化,则是清军的行为。

被杨潮从南京打退后,阿济格因为没有船,竟然一路退到了九江,最后从九江过江,带着朱慈烺回到了北京。

此前九江一直在左良玉儿子左梦庚手里,李自成大军打到九江四十里处的时候,兵微将寡的左梦庚不敢抵抗,带着为数不多的战船逃到了长江上,不过李自成始终没有机会打九江,就在四十里外,李自成大军被清军偷袭击溃。

清军一到九江,左梦庚带着九江投降了清军,阿济格撤退回去的时候,将左梦庚带到北京,说是要让他朝见顺治皇帝。

可是左梦庚部叛将金声桓却没有跟着去,而是带着被杨潮打残后。左良玉剩下的残兵,带着盖有大清皇帝玉玺的国书和明朝朱慈烺皇帝的诏书,从九江南下招降江西明军。

本来阿济格是想带金声桓一起回北京的,但是金声桓请战。说是他愿意带本部三千人,南下江西为大清攻取整个江西。

金声桓的考虑是不想放弃手下兵马,他不希望放弃军权,所以不愿意跟着小主子左梦庚去北京。

打算阿济格权衡之下也同意了,他手下的八旗兵是要回去北京休整的。但是不能不留下后路,不能白白放弃打下的九江等地,否则又会被政敌攻讦了,留下金声桓正好,如果自己一走,金声桓就被杨潮大败,丢掉了九江,那说明这些降兵战斗力不行,杀了金声桓泄愤就是,如果金声桓有种。守住了九江,并且攻取了江西,那就完全是他阿济格指挥有方了,不用八旗一兵一卒,白的一个江西。

为此阿济格可以放弃控制金声桓,收编左良玉剩下那万把人的目的,给金声桓留下盖着玉玺的空白国书,还让朱慈烺写下大量的招降诏书。

结果金声桓带领本部三千兵马,会同王体中五千人马,八千人沿着潘阳湖南下。

金声桓派人持国书和诏书前往南昌。声称满洲大兵马步二十余万旦夕将至,只有迅速归降才可免遭屠城。江西巡抚邝昭吓得面色如土,解印而逃;其他官员和部分绅士一哄而散,省城南昌转瞬之间陷入无政府状态。最后士民推出的一些代表在城外迎接金声桓。

整个南昌府和附近州县。兵不血刃归于金声桓,他趁势招兵买马收服明军,很快就有了三万大军,王体中则扩张到了五万人马,两路大军一面派人去想清廷报捷请功,一面继续南下攻取城池。

金、王二部八万大军。很快攻克永宁王朱慈炎所据的抚州,接着收取吉安,并将逃往该地的明巡抚邝昭押送武昌,接着又占领广昌等府。然后进攻袁州,击败明将黄朝宣部五千余人,占领袁州。不到一月,江西十三个府除赣州、南安外都被金声桓控制。

杨潮对此也只有徒呼奈何,自己在南京城下大败阿济格,击破清军上万条水军战船,而且为了鼓舞士气,早就派人通知了江西。

可是如此大胜,却比不上一个皇帝被擒,朱慈烺被擒获的消息顷刻间就瓦解了江西军民的士气,金声桓手持诏书就能一一招降,除了抚州、和袁州外,其他地方几乎都不战而降。

“伯爷,请以大局为重啊,国不可一日无君。若天下早早安定,金贼不过跳梁小丑,安能一封诏书就收取江西版图啊!”

郑鸿逵一副为国为民嘴脸。

杨潮不由冷笑:“本爵现在改成郑侯爷了吧。”

郑氏推举朱慈焕监国,朱慈焕自然大封功臣,加封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郑氏一家满门公侯。

郑鸿逵叹道:“杨伯爷说笑了,若是伯爷愿尊悼灵王监国,在下保举伯爷公侯之位。”

杨潮冷笑:“区区公侯之位,本爵不稀罕。你们郑家好大的胆子,先皇嫡亲尚在,竟敢妄立监国,是要谋逆吗!”

崇祯皇帝的嫡子,弘光皇帝的亲弟朱慈炯还在南京,郑氏迫不及待的推朱慈焕监国,这跟当年马士英推福王监国如出一辙,如果杨潮再像上次一样,发兵福建,就该郑氏头痛了,所以他们第一时间就派郑鸿逵亲自带着朱慈焕的监国诏书,要劝说杨潮,杨潮不同意,朱慈焕这个监国无论如何是坐不稳的,杨潮如果同意了,他们就打算去掉这个监国直接登基了。

现在很多文官其实都在观望,比如南京城中的钱谦益等人,就一直没有明确响应郑氏,显然他们可不想像马士英那样,福王刚刚监国,杨潮大兵就杀到了。

相比郑芝龙这个海贼,文官更看好杨潮,即因为杨潮手里的定王朱慈炯伦序更有资格,更因为杨潮的实力更强大,清军一次又一次败于杨潮手中,现在已经没人怀疑杨潮天下无敌的军威了。

“杨伯爷谬矣,悼灵王监国,实乃大局为重。天下汹汹,百姓思安,悼灵王以祖宗江山为重,这才勉为其难出任监国。若伯爷能体谅时艰,尊奉悼灵王,则天下之福,百姓之福,岂非功德无量。”

郑鸿逵继续劝说。

杨潮哼道:“本爵不信佛,功德不功德,本爵不在乎。本爵只重利,想让本爵同意,那要看你们郑家出什么价钱了。”

杨潮索性挑开了,让郑家出血了事。

今时不同往日,上次福王监国,杨潮还能带大军威逼四镇,因为当时北京沦陷,清军和大顺军正在角逐,短期不可能南下江南,杨潮有时间跟四镇来一场大战。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杨潮如果调集重兵南下,跟郑氏决战的话,江淮地区势必要让给清军了,一旦失去江淮,在想夺回来,不付出成倍的代价是不可能的,而且江北沦陷,南京就成了前线,清军兵锋将直面江南腹地。

所以杨潮已经没有机会南下争权了,但是郑氏不敢冒这个险,万一杨潮不顾大局,宁可放弃江淮,也要跟他们争一争,郑氏掂量自己手里的力量,还真的不是对手。

以明朝人的思路来看,放弃一片地盘,能把皇帝抢到手里,显然是十分划算的,后来不是没有发生过南明政权内战的例子。

所以郑氏的打算是,让杨潮以大局为重,希望说服杨潮支持他们。

现在一听杨潮开价,郑鸿逵心中不由大喜,一块石头落地。

只要开价就好,开价意味着可以谈,如果杨潮不肯谈,打定主意要打,郑氏无论如何难以招架。

“哈哈,不知道伯爷想要什么价钱?”

杨潮伸出三根指头:“每年三百万军饷!”

郑鸿逵想都没想:“此事易尔!”

杨潮又划了一个圈:“江南!”

郑鸿逵却皱起眉头:“不知伯爷何意?”

杨潮道:“本爵要开镇江南!南直隶一应军政大权,一切赋税,官员任命,本爵要一言已决!”

郑鸿逵不由为难起来,大明朝盛世的时候,天下两千多万担粮税,南直隶占了七百万,现在整个北方失陷,湖广也只有半壁,南直隶可以说占据了一半以上的财税,如果都割给杨潮,郑氏组建的朝廷可就无钱可用了。

杨潮突然笑起来:“郑侯爷其实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奉悼灵王监国归南京,本爵保证郑家一门荣宠不变,郑侯爷觉得如何?”

郑鸿逵一听,更是心惊,不由怀疑抢走悼灵王才是杨潮的打算,他是想用南直隶来逼郑家交出监国啊。

一旦悼灵王到了南京,那就是杨潮说了算,倒时候怕是悼灵王这个监国也做到头了,肯定是朱慈炯当皇帝,至于郑氏的荣宠,那就是一句空话,只不过得几个侯爵、伯爵而已,有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郑鸿逵不再犹豫:“杨伯爷说笑,监国岂可随便移驾,现在天下满是乱匪,若冲撞了监国的御驾,下官着实承受不起。”

杨潮叹道:“那你们郑氏是不同意本爵的开价了?”

郑鸿逵这时狠下决心:“非也!监国陛下以为,杨伯爷镇守南畿重地,势必需有重兵,有重兵必要有厚饷,南直隶之才正可养南直隶之兵。陛下又远在福建,势必不能明察秋毫,不能知南畿一草一木,所以治理地方之事,也需要杨伯爷扛在肩上啊。”

郑鸿逵说的好像悼灵王一开始就打算让杨潮镇守南直隶,并且军政大权全权托付一样。

杨潮长叹:“既如此,本爵愿意尊奉悼灵王监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