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三百三十九节 贸易战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三百三十九节 贸易战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打击日本制瓷产业,这是杨潮的唯一目的。

向日本大量出口他们喜欢的中国瓷,这显然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景德镇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占有瓷都的地位,别说日本等国了,就是中国其他地方也比不上,要说历史,恐怕北方有些窑口比景德镇更古老,可是景德镇能够始终屹立,而其他的瓷器产地湮没在历史中,唯一的原因就是景德镇的瓷土,他们占据了太好的条件。

整个世界上也找不到那么一个地方,高质量瓷土如此密集而且就在地表,能够开采上千年而不枯竭,这样的条件让景德镇的瓷器不但质量高,而且价格低廉。

如果杨潮只用两倍的市价向郑氏大规模供货,那么郑氏就有能力把中国瓷器卖的满日本都是,让日本的制瓷产业没有任何活路。

但是绝对不够,必须双管齐下。

“不过你们郑氏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杨潮立刻道。

郑鸿逵道:“杨伯爷请说。”

杨潮笑道:“掐断给荷兰人的瓷土供应。”

郑鸿逵没有任何考虑:“成交!”

有杨潮无限制供应景德镇瓷器的利益,向荷兰人供应那么点瓷土的利润,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景德镇有水路直达潘阳湖,连同九江进入长江,水利运输瓷器极为方便,比通过陆路送到福建价格低了不止一倍,因此福建虽然跟江西东南相接,可是郑氏获取瓷器还是从长江更容易一些,不然他们也不用依靠德化的瓷器了。

只要郑氏能掐断福建等地给荷兰人的瓷土供应,杨潮也绝对不可能给荷兰人瓷土,那么日本的瓷窑就绝对没有希望获得质量好价格低的原料,光靠日本开采出来的瓷器,大概就跟从宋代打明代一样,日本的瓷器连他们自己人都不太乐意用了。

“呵呵,伯爷,日本人也产生丝!”

郑鸿逵笑着对杨潮说道。

杨潮叹道:“郑总兵你太贪心了。”

郑鸿逵很聪明,很容易猜到杨潮是想掐死日本的制瓷产业,日本进口中国两大货物,瓷器和生丝,瓷器是因为日本瓷土和技艺都不行,生丝更是如此,全世界生丝质量最好的地方,就是湖州,别说日本人了,就是中国其他地方,苏州其他地方,也都比不上湖州的丝。

那是自然原因,哪里的水土,气候他就适合桑蚕生长,全世界其他地方就是比不上。

“日本有生丝,你大概不知道,欧洲也有桑蚕的吧。”

杨潮笑道。

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首先开始种桑养蚕,桑树是一种古老的树种,欧洲也有桑林,但是从汉代开始,汉人王朝对蚕种却极为保密,甚至到了元代蒙古人也很重视,当时偷取蚕种是杀头的罪名,有不少欧洲商人为此掉了脑袋,但是丝绸贸易利润实在太大,他们不惜穿过西域的沙漠戈壁来中国,自然不怕冒险,终于还是给他们偷走了。

但是欧洲的丝质量却不行,无论是先进一步的意大利,还是后起之秀法国人,都没有培育出优良的蚕种来适应欧洲的气候,因此欧洲依然需要大量进口中国的生丝和丝绸来满足贵族甚至中产阶级的消费。

郑鸿逵笑了笑,显然他是知道这个消息,要说对西方的了解,郑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不过本爵可以先降一降丝绸的价格。就按照瓷器的价格吧。还有那些普通瓷器、普通生丝价格可以降低,但是湖丝、景德镇上好瓷器应该在提一倍。郑家不会有意见吧。”

郑鸿逵稍微皱了下眉头,心里盘算了一下,点点头答应了。

湖丝产量不高,本来出口就少,因为中国都不太够用,根本就不愁销路,但是出口显然利润更高,因此才有人走私。

而且湖丝跟高档瓷器一样,就算出口到日本欧洲去,那也不是给一般的人用的,就是中产阶层也负担不起,但是对于权贵和富豪来说,价格又不是很敏感,就是翻一倍他们也是乐意接受的,贵族吗,花不起钱算什么贵族。

一番探讨后,杨潮就跟郑家达成了一些列针对大明竞争对手的贸易战,普通廉价的生丝,跟日本本土丝质量差不多和略高一些的,那就放开了供应,用价格优势显然日本的蚕农破产。低档丝绸也敞开了供应,让大量的织工也活不下去。估计几年之后,日本就只剩下那些可以用湖丝纺织出最精美丝绸的工人了,就算这些工人,杨潮也不认为会比南京那些能够织云锦的织工有优势,到时候在降低一下高等丝绸的价格,日本人也就可以和丝织工业说再见了。

至于欧洲,一百年内是不会成气候的,但是杨潮依然决定大量向欧洲出口低端丝绸,打压欧洲刚刚萌芽的桑蚕业,让他们没有机会培养出自己的桑蚕品种之前,就放弃这个产业。

但是杨潮的收入肯定会大受影响。

郑氏过去每年从江南购进一百万两的货物,卖到日本价值五百多万,敞开了供应能够翻一倍就是极限了,太多了,日本人也吃不下,加上郑氏也没有更大的财力。

郑氏是有钱,郑芝龙在安平的土地就有二十多万亩,可郑氏因为郑芝龙这个没出息的家伙将海贸的钱太多的投入土地这种资产上,导致他手里能够调动的资金量大受影响。

要是换做杨潮,肯定把资本投入最有利可图的产业上,肯定是玩命的造船、招募水手,早就将荷兰人赶出东方,垄断整个东方贸易了。

其实郑氏地位的确立时间并不算长,基本上是郑芝龙被朝廷诏安之后开始的,但是投靠朝廷也惹恼了大批海贼,将郑氏推向了海盗集团的对立面,当时海盗们联起手来对付郑芝龙,郑芝龙集团虽然是最大的一波海盗,可是还没有统治力,当其他海盗集团联合起来,郑芝龙还真打不过,而且荷兰人也加入了反郑联盟,一开始郑芝龙屡战屡败。

但是郑芝龙厉害就厉害在眼光,他坚定不移的站在朝廷一方,船打没了朝廷给,人打光了再招募,终于一个个消灭了其他海盗集团,最终确立海上霸主的战意是料罗湾海战,那一年是崇祯八年,那一战后最后一个竞争对手荷兰人才屈服了。

但是郑家也没有能力消灭荷兰人,在荷兰人答应按照规矩缴纳保护费(行话叫抽水),郑氏就跟荷兰人停战了。

今年是崇祯十七年,郑氏真正垄断海贸,也不过是十年光景,郑芝龙确实有千万财富,但是在人少地多的福建二十多万亩的良田价值就五六百万以上了,大量利润变成了土地后,郑家所以每年能拿来周转的资本也就两三百万。

杨潮答应无限制供货下,郑家一年也就采购五百万两罢了,更多实在是拿不出来了。

不过这次大规模降价之后,郑家五百万两银子大概能买到市价两百万两的货物,杨潮从中只抽走三百万,对郑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从日本一转手就是一千万两,他们的利润就能上升到七百万了。

本来这五百万两只能从杨潮这里买到一百万市价的货物,杨潮抽走四百万,这一降价就损失了一百万两银子。

但是为了打击日本的桑蚕和制瓷产业,杨潮很乐意付出这个代价。

反正杨潮还有航运业的利润,虽然不如海贸挣钱,但是现在长江贸易越来越被杨潮垄断,一年一百万两银子还是不成问题的,有四百万收入,勉强可以养活十万大军了。

等到几年后要扩军的时候,那时候相信日本的桑蚕和瓷器产业基本都倒闭了,中国垄断这两个产业,想提价多少都是自己说了算。

“本爵给郑氏这么大的好处,郑家是不是也该给本爵一点好处啊。”

跟郑家达成的协议虽然是双赢,但怎么看杨潮都损失了一百万两,郑家显然更占便宜。

郑鸿逵也是痛快人:“杨大人直说吧,想要郑家做什么?”

杨潮笑道:“我听说郑家的工匠能够仿造红毛的夹板船?”

郑鸿逵点点头笑了起来:“郑家派是个工匠来帮杨大人造船就是了。”

所谓夹板船就是西洋船,因为有一层一层甲板,所以叫做夹板船,每层甲板上都布置大炮,因此火力上比中国传统的船只要强,做商船中国拥有水密舱设计的船舶更安全,但是做战船显然西方船更合适。

郑芝龙多次跟荷兰人交手,每每就是吃亏在了火力上,荷兰东印度公司总共才有一百来艘武装商船,纯粹的战船不过四十艘,而且分布在从荷兰到亚洲的漫长航线上,却能让郑家拿他们没办法,已经说明他们战船的优越性了。

所以郑芝龙早就开始仿造西方战船,有能力制造夹板船,不过受到火炮铸造水平的限制,郑家战船上的火炮数量依然不及荷兰人,荷兰人安装五十门火炮的船型,郑家只安装二三十门而已。

杨潮将一艘战船开进了龙江船厂,希望姚匠头大量仿造,可是姚匠头现在的进展很慢,因为跟中国你船型区别太大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其中的某些不同技术,如果有郑芝龙的工匠指导,相信龙江船厂会很快掌握制造西方战船的技术。

“那就拜托郑大人了!”

杨潮感谢了一下郑鸿逵,举杯敬了他一杯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