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三百一十三节 太子的仁义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三百一十三节 太子的仁义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董小宛彻底搬出了金钗楼,金钗楼隔壁的河房几年前就被他买下了,跟母亲住在哪里。

但是这次搬出金钗楼,她却是直接搬进了杨家。

杨家老夫人赵兰已经表态,给杨潮取一房妾室,就是董小宛。

董小宛的夫人路线终于收到了效果。

此前董小宛就深的杨夫人喜爱,但是碍于她青楼女子的身份,虽然有心让杨潮纳妾,却总是下不定决心,如果杨潮愿意,她不会反对,如果杨潮没有意思,她却不会强迫。

但是这次改了主意,她决定无论如何,杨潮一回来,就给杨潮纳妾。

于是四月末一个子夜,派轿子将董小宛接到了杨家,算是正式将她当成了杨家人。

董小宛的成功让李香君伤透了心。

她是南京名妓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也最简单,她看上杨潮完全是因为感觉。

而往往这种单纯的感情最让人伤心。

董小宛住进杨潮的夜里,李香君却喝的酩酊大醉。

她的好友顾湄陪着一起喝酒。

大骂董小宛心机深重。

顾湄一个劲的抱怨,将董小宛的所作所为贬的一钱不值。

杨潮北上勤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身死的消息传到南京,立时一片哀鸿,有的文官给崇祯守孝,有的文人哀叹国家败亡,甚至有老百姓也感觉亡国了。

可是人在遇到打击的时候,往往比他们想象中要坚强的多,第二天醒来,大家还是该过日子过日子,老百姓们还是该干活干活,敢吃饭吃饭,文官们开始谋划迎立新君,割据江南守住半片江山的事情。

但是杨家却始终紧张无比,因为北京城坡,大明亡国的消息传来,杨潮却一直没有消息。

赵兰再次带着家人到处祈福,处处许愿,上次许愿后,杨家老爷杨勇还觉得老婆花钱太多了,可是这次他却一点都不可惜钱,非常支持老婆去各个庙里许愿。

董小宛这时候就天天跟着杨夫人和杨小姐,从这个庙到那个庙,从道士庙到和尚庙。

杨家许愿无非是对神仙说,如果杨潮没事了,愿意捐钱修一下山门,或者修一条路,或者给神像镀一层金箔。

可是董小宛也许愿,他说如果杨潮平安归来,她愿意减寿十年!

董小宛的许愿让杨夫人大受感动,也终于下定决心将董小宛接到了家里,同时告诉她的亲家董母说,以后再也别让女儿去金钗楼唱曲了,给了董母一大笔彩礼,也不要嫁妆。

董小宛算是彻底淡出了文艺界。

但是她的手段,让文艺界的其他名妓十分不齿,此时整个南京名妓圈子,都站在了李香君一边。

李香君看中杨潮的事情,早就传开了,就连已经跟青楼很少来往的杨潮都听说过了,更何况其他人。

只是大家都看着杨潮很忙,一年中竟然有大半都在外面,回南京后也大都待在军营中,因此才没有跟李香君发展起来,可没想到董小宛捷足先登,而且走的是夫人路线,这让这些向来对感情直率和直接的乐户子弟们十分不满,认为董小宛坏了规矩。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人家正常人家的,青楼风流女子就该敢爱敢恨,虽然最后只是做妾,但却要讲一个你情我愿,你这巴结杨家夫人算怎么回事。

顾湄骂够了董小宛,随即劝说李香君考虑一下侯方域。

李香君却摇头拒绝,表示他想等杨潮回来,最后跟杨潮见一面。

杨潮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临清,并不知道有人在为他伤心,杨潮此时心情正好。

“恭喜殿下,淮安派人来迎驾了!”

杨潮进入皇太子房中,特地向他报喜,同时催促皇太子准备一番,准备移驾淮安。

金堡软硬兼施,终于说服了淮安府。

路振飞派出了一个通判前往临清迎驾。

其实路振飞也没有办法,他是想等南京的决定的,可是架不住他手下的官员们经不住诱huo,今天一个主薄,明天一个典史,后天一个知县的,全都向金堡投诚表示支持太子了,他在不站队就要被架空了。

淮安下辖海州、邳州二州和山阳县、清河县、安东县、桃源县、盐城县、沭阳县、赣榆县、宿迁县和睢宁县九县,其中海州知州第一个投效,接着就引起了连锁反应,几天之内一州九县纷纷表示要迎立太子,既给路振飞进言,又直接绕过路振飞向金堡示好。

路振飞此时要是还压着,就要引起众怒,他发觉淮安守备已经在准备动手,推翻他了。

所以路振飞在大势之下,也果断的改换门庭,将南京朝廷扔在了一边表示拥立太子了。

淮安迎驾的官一到,杨潮立刻命令大军出发。

不止是大军,还有临清聚集的三十万难民。

杨潮收到消息自然比淮安的官员早到了几天,因此提前张贴告示告诉难民,表示太子即将南下,愿意跟随的,路上会给粮米。

这些难民大多数都是京畿一带的,少部分是山东的,但是这段时间越来越乱的情况,让他们回家的希望很渺茫,绝望之下,相当一部分当即就表示愿意跟着太子走。

有人出头之后,其他人也不在观望,最后绝大多数都愿意走。

杨潮派人将这些人编队,希望路上不引起麻烦。

还好这些人都是有首领的,人是群体动物,聚集在一起后,自然而然的会出现一些头领,或者是某个强壮的人,或者是某个德高望重的人,然后其他人就主动依附,当然更多的则是各个家族为核心的逃难队伍,就以大家族的族长为核心,最后聚集起一乡、一县的小团体。

杨潮默认了这些头领的权力,告诉他们,让他们带着百姓跟着,不要乱,给他们的好处是额外送一些粮食。

五月初,杨潮以许多男千总部为前驱,上千民夫拉纤,打出徐州和济宁送来的皇太子依仗,大张旗鼓的南下,后面跟随着几十万百姓,发现大多数愿意跟太子走后,最后那些犹豫的难民也跟着走了,最后压阵的则是吕末新组建的一万新兵加上胡全的炮队。

精兵保护太子在前,而老百姓跟在中间,最后有吕末压阵,三个队伍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不允许老百姓靠近太子,保持了一百丈,而老百姓跟吕末的军队也保持了这个距离。

但是长长的行军队伍硬是拉出了十里开外,毕竟是三十多万人的队伍。

结果到了济宁,又有几万难民跟随,这些都是山东的难民,是因为刘泽清和高杰的军队国境以及李自成军队的征伐而逃难的。

一路上都有难民汇集,幸好有运河沿线不断送来的漕粮,才勉强能够支持几十万人每天最低等的热量供应,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但是死人还是时有发生,都是病死的。

这些病死的人,杨潮立刻组织民夫填埋,以免发生瘟疫。

虽然有死人,但是人数依然飞速扩张,到了徐州的时候,已经有五十万人跟随。

虽然难民造成的供给压力很大,但是杨潮依然全力接受这些难民,不是杨潮有什么特别的用心,而是杨潮出于人道情怀,他顾虑如果自己不能在几个月时间内稳定住江南形式,并且立刻北上的话,山东甚至长江以北地区,势必会被入关的满清侵略,到时候这些人恐怕没有几个能活下来。

杨潮能带走一个,就多救活一个人,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了。

但是如此规模的庞大队伍,却把沿途州县吓坏了。

每个州县都是严阵以待,兵丁蹬城,披甲执锐。

杨潮则是让人去传达皇太子旨意,告诉这些州县,难民不入城,希望州县能提供一些物资,粮食、柴火以及干净的水。

虽然淮安徐州等地已经投效,但是靠淮安等地的财力物力,支持五十多万人的吃喝就已经是极限了,上千艘漕船冒着被溃兵、土匪劫掠的风险在运河上穿梭,也勉强能够维持五十多万人一天的粮食供应而已。

以淮安等州府的能力,陡然增加的这么多供应,本来就很困难,又以王家、杜家的财力,购买这些粮食其实也很心痛,他们也不可能破家,所以杨潮带这些人确实很困难,因此无论是增加漕船数量,还是增加货物数量都不可能了。

不过困难得到了一个额外补偿,沿途州县看到几十万百姓秩序井然的跟随皇太子南下,而皇太子也想尽办法给他们提供庇护,百姓们对皇太子感恩戴德,沿途州县顿时就开始歌颂皇太子的仁义。

只是皇太子一次都没有露面,就躲在船里,并没有半分慰问关怀难民的意思,倒是杨潮累的跟狗一样,大多数功绩却都算在了太子身上,让杨潮有些哭笑不得。

越接近淮安,运输的风险越小,需要的时间也越少,后勤状况就越好,难民们的粮食供应也增加了一些,从过去的每人每天平均半斤米粮,到了十两,增加了二两。

因此杨潮的情况是越来越好的。

但是杨潮越接近淮安,就越是让南京福王集团感到危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