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二百一十五节 尽快回去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二百一十五节 尽快回去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但这只是理论。

临清是运河大城不假,在明代号称能媲美扬州、苏杭,虽然有夸张但是活力上绝对不输给任何城市,据统计是大明朝三十个大城市之一。

可倒霉就倒霉他是运河边上的繁华商贸城市,倒霉就倒霉他位于山东。

崇祯十五、十六年的满清入寇,受祸害最严重的就是山东,而临清因为富庶,也被清军攻陷,以清军的作战目标,一旦攻下一座城市,无论是人口,还是财物是不可能留下的。

据当时《兵部行稿》奏报,战后临清“生员存者三十八人,三行商人存者席明源、汤印、汪有全共七人,大约临民十分推之,有者未足一分。其官衙民舍,尽皆焚毁,至今余烬未灭。两河并街路,尸骸如山若颠,岂能穷数。城垛尽皆拆毁”

逃过一劫的人丁不到十分之一。

而原本的临清人口密集,商业繁荣,《总监各路太监高起潜题本》中说:“总计临城周匝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

可以说因满清入寇,被杀死和掳走的人口,有**十万人。就算其中有夸张成分,但是几十万是肯定跑不了的。

满清几乎将临清这座商业大都市彻底摧毁,满清走后仅仅一年,李自成就开始东征,临清根本就没有恢复元气。

杨潮进城的时候,其实也看到了,城池非常残破,既没有来得及,也没有余力修复。

去年《山东东昌府推官刘有澜塘报》中说“卑职看得临清原系漕运咽喉,逆虏……盘踞十六日,杀掳百姓几尽,使我无人可守;推塌城垛一空,使我无险可恃……”

满洲对大明城池的做法一贯都是,只要攻破后,必然会有一番破坏,这是他们在辽东就养成的习惯,锦州、辽阳等城都是如此,因为他们一开始根本就没想着占领明朝城池,他们只是为了劫掠,抢走了东西,推到城池后,下次来攻城抢劫就更容易了。

所以临清衙门倾尽全力,也只给杨潮搜刮到了一百来个工匠,都是躲过虏兵的幸运儿,

而且极其缺少杨潮需要的铁匠,木匠倒是有四十多个,泥瓦匠有四十多个,剩下十来个则比较稀少,比如有三个篾匠,一个箍桶匠,两个烧砖的,最特殊的是还有两个铸钱的。

询问了一下临清官吏才知道,这烧砖的跟铸钱的并不简单,临清的砖十分有名。

临清砖“击之有铜声,断之无孔”,是上好的砖,大明朝定为贡砖,修建皇宫、皇陵,城墙都用临清的砖,大明朝在临清设置‘工部营缮分司’,建了两百座砖窑。

杨潮猜测,临清的砖之所以后,未必是因为临清的砖匠技艺高人一筹,恐怕跟当地的土质有关,就跟景德镇的瓷器好一样,但是这种资源禀赋却让当地的特殊技艺发展起来,经过几百年的积累,临清的砖匠技艺肯定就跟景德镇的烧瓷工匠一样独具一格了。

铸钱的工匠则是因为崇祯皇帝在临清开设了铸钱局有关,临清沟通南北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又是商贸重镇,因此缺钱的崇祯想尽办法弄钱,中国古代的朝廷经济观念往往很差,不懂得利用经济手段,缺钱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还有什么比铸钱见效更快呢,所以崇祯在临清开设铸钱局,才有了这些铸钱工匠。

只是烧砖和铸钱杨潮一时也用不上,他没打算在临清呆多久,临清过去的地位确实重要,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经过满清劫掠,这座城市几乎被摧毁了,城内的人丁现在只有两三万,加上马上李自成肯定也会派人来攻打山东,靠这座城市是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的。

南边的济宁和更南边的徐州都比临清更有优势,杨潮更倾向于徐州,因为他留在临清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观望一下,他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赶回南方稳定局势,当然如果淮安能够掌握的话,比济宁要更好一些,总之现在的临清实在是没有分量。

所以杨潮也不打算重开砖窑,也没有时间修复临清的城池。

接着杨潮又在难民中竟然招募到了三百多个工匠,这里面就有三十多个急需的铁匠了。

立刻组织人手打造兵器,鸟铳是暂时造不出来了,但是打造一批长枪还是没有问题的。

跟南方的快马往来不断,金堡南下过去了十天,杨潮对这个人的能力倒是很满意。

说金堡能力强,倒不如说他战斗力强。

杨潮发现此人胆子甚大,在淮安对知府路振飞极不客气,怒斥路振飞无君臣礼,明知太子就在临清,竟然不亲自去迎驾,扯着皇太子的虎皮,他占足了道义的优势,就差对淮安府的官员破口大骂了。

在淮安之前,济宁、徐州等府的官员们早都领教过了,两地都在金堡的逼迫下派出了代表来临清迎接太子,杨潮就是在等淮安的结果,如果淮安短时间内依然观望,杨潮就会带着太子坐镇徐州去了。

淮安府官员也很困扰,法理上来说,既然皇太子活着,那当然应该皇太子监国,甚至登基的,但是此前大家都以为皇太子死了,刚刚福王才监国,诏书刚刚颁布,很多地方还没有传到,现在改奉太子,肯定会造成混乱,给人以可乘之机。

而且淮安的文官们,还是想跟南京的文官保持一致,希望南京先讨论出结果后,他们在做决定,此时被金堡这么一逼,顿时是两头不是人。

同时在王潇和杜守昌的帮助下,金堡在淮安的活动声势很大,跟各路势力宣扬皇太子,亲自保证皇太子确凿无疑是真太子,并且拿出一份份誊抄的崇祯密旨给大家看。

路振飞为首的官场虽然没有表态,可是其他人物都纷纷的站队了,有相当多商人开始投效,当然他们并没有公开,只是暗中支持一些物资而已,显然这些人依然不敢卷入权力争斗中,他们只想多一条路而已,换句话说,此时暗中支持太子,是给日后留一条路,恐怕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向福王示好呢。

杨潮很理解这些商人的举动,他不要求这些人立刻跟福王决裂,只要这些人中立就好,他现在是尽可能的减少敌对势力,只要福王老实的将权力交给太子,杨潮相信名正言顺的崇祯皇子压在南京,足可以让东林党跟其他党派不至于内斗过甚。

除了跟淮安联系,南京也在跟杨潮互通消息。

赵康继续坐镇南京,将两万去过浙江的民夫组织起来,开始让老金进行训练。

虽说没有什么战斗力,但这数量还是很唬人的,再加上杨潮的名头,只要南京那些文官一想新江口还有杨潮两万军队,大概也会掂量一下最后斗争的胜负,早作决定的吧。

赵康也确实是一个红人,各路人马明里暗里跟他联系。

“太子之事可是当真?”

史可法再三向赵康确认。

赵康表态:“我家大人说的,那肯定是真的。”

赵康虽然说的态度确凿,但是在没有明确认定后,史可法依然拿不定主意,断绝力不够的缺点这次害苦了他,可他依然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如果皇太子真的南下,那自然是应该迎奉太子的!”

史可法这点上十分坚决,他就是担心杨潮找人冒充太子,他心里始终对杨潮上次想尽办法北上一事有些警觉,说到底杨潮是一个武将,他不敢保证这时候杨潮不生出二心。

“赵千总,能不能请杨大人将密旨送回南京,让内阁确认呢?”

史可法问道,他觉得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内阁确认无误,自然就该去迎奉太子。

但是他把事情想简单了。

赵康笑道:“密旨事关重大,关系太子身份,若路上有失,怕谁都担不起责任。”

其实就是给了内阁,赵康也不觉得妥当,现在的内阁说起来是福王拉起来的,谁知道他们的立场呢,密旨给了他们,万一他们毁掉会怎样?

史可法叹了口气,见不到密旨,他就不能确信,不能确信他就无法决断。

除了史可法,东林党也暗中联系赵康,希望通过赵康让杨潮尽快回京,钱谦益甚至私下表示东林党全力支持太子登基。

另外还有镇守太监韩赞周,锦衣卫指挥使冯可宗等权力人物支持太子。

只是此时四镇总兵,兵部尚书马士英态度暧昧,正是他们的鼎力支持福王才上位,要是换一个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恐怕不被打压,也不会被重用了。

总之文官中,跟福王有新仇旧恨的东林党是支持太子,或者说支持杨潮的,但是偏稳重的其他文官还在观望,大多是希望看到密旨后定夺。

真正的阻碍是手握重兵的马士英和四镇总兵。

当然这些反对势力也有派人跟赵康联系,只是没有表态,算是给他们留一条后路。

马士英通过自己的妹夫,也就是跟杨潮关系密切的杨文骢暗中联系过赵康一次,没有表态只是探听太子真实与否。

四镇总兵中一开始支持东林党,最后转而支持福王的山东总兵刘泽清也派出代表,表示他一直对杨潮这样的猛将十分敬仰。

其他三镇完全没有跟赵康联系,怎么看他们都已经绑定在了福王一系上。

除了东林党外,还有人让赵康想办法通知杨潮赶快回来,而这个势力最不好得罪,因为这股势力是杨潮的父母,母亲嚷嚷着让杨潮赶紧回南京,别在北方待着了,而且还说,让杨潮回来立刻成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