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二百八十七节 白头军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二百八十七节 白头军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皇帝收到史可法的奏折在前,收到刘孔昭的告状在后。

所以在接到刘孔昭的告状前,他已经弄明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了。

崇祯皇帝的反应是头大。

史可法倒是没有偏袒杨潮,将事情的原委老老实实汇报,同时也点出了刘孔昭在江南确实有些荒唐,所有的水军放在他手里确实废弛的厉害,当然本来就废弛,刘伯爷只是没有操练,倒也不能说更废弛。

但史可法受到杨潮影响,真以为是刘孔昭将这些水军玩废了,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杨潮一千人毫发无损的从采石带走了二十艘战船。

皇帝当然也后怕不已,要是换成张献忠弄走这些船,一天之内就能打到南京城下了,他也不得不感慨刘孔昭确实是一个废物,枉费自己这么信任他,以为他是勋臣之后,祖上历代都是带兵的,应该有一些家学渊源,可没想到这么无能。

但真正让崇祯头痛的,还是杨潮,这胆子也太大了,因为跟一个伯爵不和,竟然就敢派人到江防重地去抢战船,那些战船是刘家的吗?那是朝廷的战船。

至于史可法所说的,将这些战船干脆调拨给杨潮,让杨潮兼顾采石方向的防御这点,崇祯认为史可法太糊涂,看问题的出发点太简单。

杨潮实力已经那么强了,上次六百杀一万虏兵,这战绩放在大明朝,历代也就只有戚继光曾经做到过,有这样的猛将自然好,可是也得能控制得住,别又是一个左良玉就坏了。

而且看到杨潮敢抢朝廷战船的举动,也跟左良玉差不多了,这才是崇祯最为头痛的地方。

惩罚杨潮嘛?开玩笑,他现在手里五千精兵,六百就能杀一万虏兵,而虏兵的战斗力吗,崇祯心里还是有杆秤的,比明军强了不是一点半点,一万虏兵少说顶的上五万明军,杨潮现在五千精兵,那得多少明军才能弹压下来,十万还是二十万?

调动二十万大军去剿杨潮,傻子都知道不可能,起码当前是不可能的。

想来想去崇祯也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事情就一直压着,压了将近一个月时间,直到最近他有了一个主意。

“承恩啊,你去南京一趟吧。”

立刻就对王承恩说道,这才是他最信任的臣子。

王承恩一听去南京,立刻就跪倒在地:“陛下,可是奴才做错了什么,惹得陛下不高兴了?”

秉笔太监去南京,一般只意味着一件事,做了错事被发配去守陵,或者是因为某些才能被调往南京做镇守太监。

可是王承恩已经是秉笔太监了,他不可能向其他太监那样升为镇守太监,所以只能是犯了错。

“你起来吧。不是你的问题。朕让你去是交给你一件差事。”

王承恩这才起来,他也觉得自己没犯什么事。

“请陛下吩咐。”

崇祯点点头道:“你也知道江南那件麻烦事,还得你去走一趟!”

王承恩立刻就明白了:“陛下说的是杨将军那件事?”

崇祯点点头,不由皱了皱眉。

王承恩叹息道:“奴才也觉着,这杨将军这次是孟浪了些,这武将啊,就是比不得文臣,脑子一热什么事都敢干。”

崇祯也点了点头,他也觉得是这么回事,他不认识杨潮,不知道杨潮在南京还是小有文名的。

“所以让你去瞧一下。”

崇祯说道。

王承恩道:“不知道陛下让奴才如何瞧?”

崇祯道:“你去瞧瞧这个杨将军是不是忠心的臣子,还有帮着他把海贸那件事给办了,交给别人朕始终不放心。”

崇祯要做海贸这件事,也就是王承恩和史可法知道,毕竟是不要脸面的事情,崇祯也不敢让太多的人知道。

王承恩道:“奴才明白了。”

崇祯有叮嘱道:“记住不可惹这个杨潮,可不要激他做出左良玉那样的事来。”

虽然杨潮抢了战船,可毕竟不像左良玉那样敢于大肆劫掠百姓,而且杨潮抢船也是事出有因,是因为刘孔昭惹了他,目前看来杨潮还不算太跋扈。

王承恩道:“奴才知道,绝不给陛下添麻烦。”

崇祯叹了口气:“现在也就是你做事,还能让朕放心了。”

王承恩又道:“奴才去南京,要不要给杨将军带点赏赐,毕竟上次他打了那么大的胜仗,却只升了一级,这人头赏一两银子都没拿到,心里许是有怨气。”

崇祯点点头:“还是你心思细。恐怕不无关系。这样吧,赏他蟒袍、玉带各一副,赏千金!”

说完又沉思了片刻,崇祯又补充道:“对了,告诉杨潮,如果他再打胜仗,朕敕命给他建造牌坊一座!”

王承恩一愣,打仗,怎么还打仗?他可是要去南京跟杨潮共事了,莫非是让他去做监军,那可是危险的事儿啊。

“陛下要杨将军打什么仗?”

崇祯白了王承恩一眼:“打什么仗,自然是去打那个什么白头军了!”

……

已经是十二月末了,又快到年根了,张大桅带去长江口的八艘船还没有影子,看来他们真的是赶不及回来过年了。

杨潮已经开始给军中士兵、军官放假,但是并不是一起放,今时不同往日,以前可以预见不会发生任何意外,现在虽然也不太有可能发生意外,但是却有潜在的风险,谁知道刘孔昭会不会发疯,军队吗,总是要做到有备无患。

而且杨潮也不想像以前那样一下子赶羊一般全都放了,军队不是企业,一刻都不能停止运行,所以杨潮打算借此机会推行休假制度:普通士兵三个月一休假,假期半个月。并且让所有军官间隔开,伍长休则队正不休,旗总休则百总不休,百总休则把总不休,把总休则千总不休。士兵也必须间隔,必须保证军队主体时刻处于完整状态。

现在是第一次实行,当然所有人都希望过年时候休假,但是根本不可能排开,幸好本地官兵只有五百之数,根本不足三分之一,倒是可以放假,但是本地军官数量占了几乎全部,却不能够一起放回家去,只能轮换,过年那天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能够回家过年。

剩下的海州一千士兵,根本不想回家过年,因为十五天显然不可能让他们有回家的时间。对此杨潮决定允许外地士兵攒假,将一年的假期咱在一起,那样就有两个月的时间,两年攒在一起四个月,足够他们回家一趟了。

至于人数最多的三千五百难民出身的士兵,他们更没有休假的意愿了,因为他们的家就按在码头旁边的窝棚里,回家跟待在军营中没有什么差别,军营条件比窝棚还要要,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可以跟家人团聚在一起,但这样又得自己花钱吃饭,所以大多数难民根本就不想提出休假的要求,而且他们的休假时间也没有到。

杨潮自己在小年那天也回家休假了,他打算一直修够十五天时间,然后再回军营处理军务。

反正没有意外,也没有仗给杨潮打,他也不想卷入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那根本就是一个漩涡,无论如何都是镇压不下去的。

倒是江南腹地的情况,让杨潮有些忧心,在浙江东阳爆发了气势浩大的白头军反叛。

为首者名叫许都。

说起来这是让明王朝颇为尴尬的一件事,因为这个许都可不是什么活不下去的百姓,许家是东阳豪族,书香门第,是当地第一望族。

许都祖父有三兄弟,许弘纲、许弘纪和许弘纶,光看这名字出身就不是一般人家,其实许家是宋代就已经迁居到了东阳的大家族,繁衍生息到明代,已经非常庞大,在当地是毫无争议的大族。

而且许家世代读书,三兄弟的名字,差一个凑够纲纪伦常四字,就能看出许家的家族信条,可惜许都的曾祖不够能生,就只有这三个儿子。

但是这三个儿子个个出息,老大许弘纲科举进士出身,最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老二许弘纪武举出身官至朝鲜守备,老三许弘纶依然是科举出身,做到了盐运使,许家三兄弟全都做官,而且都是大官,一下子就将许家抬升到了顶级豪族的地位。

还因为如此,皇帝特别以德高望重名义,赐许家三子的父亲、祖父兵部尚书衔,这样加上许弘纲许家就是三世尚书,当地帮助建立三世尚书的牌坊表彰。

许家发达后,三兄弟的父亲许清在当地紫薇山上购买大片土地,建设庞大的宅院,宅院坐北朝南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尚书第、将军第和大夫第,正是三兄弟的府邸,其中尚书第五进大院落,将军第和大夫第各自五进,总共十六进大宅院。

这样的家宅,就是放在整个江南地区,也堪称一流了。

许都出身这样的家族,自然是衣食无忧,而且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许都年轻时在嘉兴就读,加上望族子弟的身份,让他结识了一大帮子文人才子,还加入了复社。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明王朝恩宠有加富贵传习的家族出身,没有丝毫造反理由的人物,他造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