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二百七十节 夫人政治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二百七十节 夫人政治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家的马车一大早就出了南京城,一直往东,越过了孝陵卫,才到了钟山南坡处的灵谷寺。

灵谷寺距离孝陵大概六里,虽然一路大半山地,但道路却还不错。

因为这里原本就是佛教福地,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江南极为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个虚数,真实数字远高于这个数,仅仅钟山这一带就有七十座寺院。

灵谷寺原名开善寺,原在钟山南玩珠峰前,梁武帝萧衍葬宝志法师于此,建有关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时改称宝公院。南唐时为开善道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寺名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及明初称为“蒋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原寺塔距宫阙太近,同时准备建明孝陵,于是将蒋山寺、宋林寺、竹园寺、志公塔、宋熙寺、悟真殿等全部迁于今址,并赐额“第一禅林”,称为“灵谷寺”。

所以灵谷寺原本并不在现在的位置,灵谷寺原本也不是一座寺庙,是因为明初朱元璋要修建孝陵,看重了灵谷寺所在的位置,于是将其圈占为皇家园林同时修建孝陵,然后动用军兵将灵谷寺在现在的位置修建而成。

灵谷寺中有一个万工池,据说就是动用了上万士兵挖掘出来的。

虽然占用了古寺地面,并将附近的蒋山寺、宋林寺、竹园寺、志公塔、宋熙寺等寺庙都搬迁到了灵谷寺这里,但是朱元璋也不得不顾佛教的影响,因此修建灵谷寺不惜工本,大量动用了军队,所以连道路都修建的相当不错,加上后来无数的善男信女捐资修缮,道路条件才一直不错。

杨潮和母亲、妹妹,因此可以一直坐着马车到达寺庙下面的山道前。

山道石阶往上攀爬,两边松柏掩映,一片古风古韵。

爬上半山坡的灵谷寺山门前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

灵谷寺大门是一座三拱门的门厅,上覆绿色琉璃瓦,两侧是红墙。中门上题“灵谷胜境”,两侧偏门各书“松声”、“泉涛”。大门正南有一个长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就是万工池。

不过母亲赵兰领着杨潮和杨月,以及车夫一行人,却停在了山门前,并不进去。

杨潮不知何故,不多会,山下又有一群人在慢慢爬山,前呼后拥,好不气派。

当这些人走进了,杨潮才知道,母亲正是在等这些人。

因为这些人是兵部尚书府的人。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陪同他母亲也来灵谷寺还愿。

杨潮还在发愣,赵兰已经迎了上去。

杨潮看到母亲的样子,颇为好奇,因为她走路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母亲是是风风火火,一派干练的主妇气势,现在则一步三摇,小步频频,让杨潮感觉到扭扭捏捏的样子。

显然母亲在刻意模仿管家妇人的姿态。

杨潮这段时间对家里关心的有些少,还不知道母亲自从得到了二品诰命夫人的头衔后,就一直对礼仪问题十分讲究,经常特意去拜会一些官家命妇,偷偷学着那些妇人的坐卧行止。

“命妇赵兰,见过史老夫人!”

母亲过去给被史可法搀扶着的史夫人行了一礼。

史老夫人笑着扶起赵兰。

两人说了几句家常话,然后赵兰才朝后面喊了声:“潮儿,你还不过来拜见史大人。”

杨潮还因为母亲的行为在发愣,这才察觉到,史可法也来了,史可法可是自己的上司。

于是过来躬身拜见:“见过史大人!”

史可法点点头。

都是便服,用不着行大礼。

“杨将军也来灵谷寺了啊。”

史可法随口说了一句。

杨潮回道:“陪家母来还愿。”

杨潮被围海州之后,母亲在南京附近几十家寺院都许过愿,后来一一还愿,听说光是进献的香火钱就超过了一万两,不得不说当时母亲急了,什么海口都敢跟佛菩萨开。

灵谷寺是距离最远的一座寺院,也是最后一个来还愿的,母亲死活硬要杨潮一起来跟着给菩萨磕头。

史可法笑道:“巧了,本官也陪家母来还愿。”

杨潮笑着点点头,但是去感觉这似乎不是巧合,而是母亲有意为之。

不由得多看了母亲几眼,母亲什么时候有了这种心眼,竟然懂得帮自己制造跟史可法接近的机会。

但是杨潮不认为这有必要,以自己跟史可法的关系,已经用不着套近乎了,要求见史可法,几乎不会被拒绝,但是史可法会不会帮自己办事,那就看是什么事情了,无伤大雅的无所谓,要是事关朝廷厉害,史可法往往是不会徇私的,这点上他跟熊明遇完全不同。

但是母亲一番好意,杨潮也不好拒绝,只能跟着,一起进了寺庙。

灵谷寺因为是几座寺院合并,朱元璋也不惜工本,因此这所寺院极为宏伟,占地五百多亩,进了山门还要走五里路才能见到连片的建筑。每天寺僧都是骑着马关山门的。

进了山门,是一条通幽松径,两侧松荫夹道,苍翠如沐,这条松径长就是五里,还有一个有名的名称“灵谷深松”,是雅士中有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过了这片松径,才真正看到灵谷寺的建筑,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五方殿、**堂、律堂、宝公塔等连成一体极其恢弘,东北还有大宝法王殿,殿内包含九十九间房屋。

史老夫人是真正的信徒,一间一间佛殿走过去,进香礼佛。

赵兰不过是一个投机分子,临时抱佛脚,是因为杨潮被围,才向别人打听哪里的神仙灵验,才去一一许愿,但是这次她也显得十分虔诚,陪着史老夫人一一进香。

杨潮是不信这些的,史可法信仰的是儒教,因此两人一直有些意兴阑珊。

直到无量殿,杨潮才突然来了些兴趣。

不是因为这里供奉的是地位崇高的无量寿佛,而是这座佛殿本身。

无量殿,通假无梁殿,这是一座没有房梁的建筑。

这座大殿长十六丈,宽七丈,纵深十二丈,外部飞檐挑角用斗拱支撑屋檐,是中国式宫殿结构,里面却用大型长方砖砌成拱圆殿顶,不用房梁,号称无梁殿。

无梁殿正背二面都有三拱门,左右各置拱形窗,殿基是坚实的台座,有歇山顶,外形仿木结构。

很显然这是西方式拱券结构,和中国式宫殿形式的一种结合。

杨潮本就是学建筑的,而且硕士专攻的正是古典建筑,对西方的宫殿和教堂拱券结构十分熟悉,同时对中国古建筑也有了解,突然杨潮好像从哪里听过无量殿的名字。

但是已经忘记了,此时正好有机会里里外外的参观了一遍无量殿。

一般认为,中国是没有西方式的拱券结构建筑的,中国传统建筑是砖木结构,西方古典建筑包括什么巴洛克、洛可可等,都是砖石拱券结构,造成一个结果就是,木质的中国建筑甚少有上千年的古迹完整保存,而西方这样的建筑比比皆是。

其实中国也是有西方建筑样式的,要知道元朝时期的蒙古人可是打遍东西方,而且拥有到处搜捕工匠的传统,因此大量的西方工匠流落中国一点都不奇怪,这座明初修建的无量殿,显然是一个精通西方建筑的工匠修建。

只是无量殿跟西方的建筑还有不同。

拱券结构,简单来说,就如同拱桥,将重量通过弧度向两侧分散,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最外墙的重量如何承担?桥梁还好说,有河岸来承担,但是房子却不可能有河岸保护。

西方人发明出一种扶壁来分担主墙压力。

而无量殿的两侧墙壁,则采用了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加厚墙体,墙体厚度达到一丈多。

过厚的墙体,就影响了有效空间。

当然无量殿作为一种中西结合的建筑样式,依然保持了大跨度的西方建筑特点,殿内以东西横向并列三个通长拱券构成,中券跨径接近四丈,高近五丈,前后两券的跨度接近两丈,高两丈多,显然比秦淮河边那些砖木结构的河房跨度要大多了,但是还比不上西方的教堂跨度。

另外,无量殿跟西方另一个不同是,西方主要是用石材,砖块为辅助,而无量殿大量使用了明代技艺纯熟的大型城砖,石材反而成了辅料,显然这跟大明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砖工艺有关。

杨潮很笃定,无量殿的建筑技艺来自西方,同时结合了东方的传统工艺和审美,但是却跟西方后来的建筑工艺有所区别,显然这是在西方扶壁工艺大量采用前引入的技术,可以判定是元代引进的建筑艺术,然后很快东西方再次因为蒙古帝国的分裂而与西方割裂。

之后西方扶壁技艺飞速发展,而中国则继续走着自己的砖木宫殿样式。

“杨将军,对无量殿也感兴趣?”

杨潮一点一点的欣赏这种古代东西合璧的建筑艺术,突然史可法竟然转了过来。

杨潮笑道:“略懂一二,末将心想,这无梁殿不用一木、一钉,倒是省了材料了。”

史可法笑道:“非也非也,这座无梁殿,没有十年是建不成的,人工可就贵多了。”

史可法竟然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一下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西方那种结构复杂的石质建筑的原因。

这让杨潮颇有所悟,西方的一些教堂,动辄修建几十年甚至数百年,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原因。

不过史可法确实没有兴趣跟杨潮讨论建筑的,他也不懂这个,也完全不感兴趣。

他来借故跟杨潮说话其实另有目的:“杨将军得空,跟本官一聚如何?”

原来是请自己聚会的,杨潮自然不会拒绝:“大人得空,尽管来招即可。”

史可法点点头,似乎颇有一番忧虑,点点头:“那就今夜,就去你的金钗楼!”

金钗楼,在南京声名远播,就连扬州、苏州、杭州一带的客商来南京,往往也要在金钗楼走一趟,否则就会被视作憾事,但是史可法却从来没有去过金钗楼,这次邀请杨潮,还定在金钗楼,让杨潮感觉史可法在向自己示好,心中不由寻思,是不是史可法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帮忙?

但是杨潮依然点头答应下来。

在灵谷寺带了一整天,太阳西斜的时候,史老夫人和赵兰才礼佛完毕,一行人各自坐上马车,回到南京城。

送母亲到门口,杨潮就要去金钗楼,母亲临别前却若有所指的对杨潮说道:“那个小宛姑娘不错,纳妾的话,娘不反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