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摘古 > 第六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小金库

摘古 第六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小金库

作者:黄昏吟唱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5 23:27:3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旋即一想,夜执阳又觉得这件事儿还真不好理解。

要知道领导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是阿史那部,它在突厥游牧汗国中的地位类似匈奴游牧国家中的挛鞮氏,柔然游牧国家中的郁久闾氏。

很是超然。

关于阿史那氏的起源,《周书》《隋书》各有大同小异的传说,但是几种传说的共同点是阿史那氏以狼为图腾,酋长的牙门之前建有狼头纛,表示永不忘本。

有史料记载,阿史那部落的祖先曾住在陇省的平凉市,公元五世纪中叶,因为受到北魏灭北凉沮渠氏的影响,阿史那部便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南麓,臣服于柔然国,世代效忠为柔然国当做锻奴。

锻奴,简单来说就是锻造铁器的工匠,因为阿史那氏掌握着冶铁技术,并时常来边塞吸收中原文化,这些都为后来阿史那氏团结领导其他各部,建立汗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后来,西魏大统十二年,阿史那氏的杰出首领土门降服相邻的铁勒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开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的柔然,并建立了突厥汗国。

而与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正是阿史德氏,这两个婚姻氏族统治着突厥部众。

现在,张扬翻译的这本编书的说法是,阿史那氏和阿史德氏极有可能支持着马匪。

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皱眉不语的夜执阳并没有打断张扬,然而直至这位翻译官将这本《都斤山九十四马团反叛之谜》读完,夜执阳与钱不庭算是彻底哑火了。

后续并没有关于阿史那氏与和阿史德氏支持马匪的依据,怀疑得彻头彻尾,至于沈千的资料更是没有寻出半点儿。

众人暂且拜别了胡莎馆长,离开博物馆之余,夜钱两损友眉头锁成了川字。

「阳哥,有没有可能,这本编书是从柔然流出来的东西?」

众人在餐馆吃饭时,钱不庭突然对夜执阳道。

「这个…」

这位考古天才陷入思索,按照钱不庭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可能。

自己的王朝被以阿史那氏和阿史德氏为首的突厥各部打得七零八落,后世史官记载这些事儿时,自然要给敌国这两大部落的脸上抹点儿黑。

「有些道理,其实我还有一点儿猜测。」

「甚至…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更大一点儿。」

饭菜还没端上来,夜执阳趁着这点儿时间说道:「有没有可能是皇帝的小金库?」

皇帝的小金库这种规则成熟于大汉初期。

汉朝三公九卿里,有两个职务部门是大司农和少府。

大司农负责国家经济,财政主要来源于田赋租税,用于政府各项支出。少府管理皇家财政,主要来源山泽口赋等,用于皇帝以及皇室日常所耗。

山泽口赋说白了就是山、湖泊、食物等等项目中扣点儿税赋。

按说这是好事儿,国家有国家的银库,皇帝有皇帝的小钱包,泾渭分明,谁也不耽误谁。

问题是大汉皇帝热衷于战争,拿那位大汉千古一帝来说,打爽了收不了手,回头抄家伙的时候发现政府没啥钱了。

到这个份儿上,这位天子豪劲儿上来了,就把自己的私房钱补上应一应急。

还不够呢?问盐铁商人借点钱。

一般是有借无还的那种,关键是盐铁商人也不太好吭声,主要是他们也害怕朝廷将盐铁经营权要回去。

公私分明的制度沿袭至唐宋,唐朝国力强盛,发生变化相对较少。

到了宋代,宋太祖考虑开国少不了打仗,打仗就是烧钱,于是专门设立了「封桩库」,把每年多余的钱放到里面,有备无患。

法理上这依旧是属于国家财政,可惜创业者的头脑低估了富二代的浪,宋朝本身有钱,傻子放着一大堆银子不用,于是放着放着就放到了皇帝的腰包里了。

不过大宋那群官员精明着呢,只要战事吃紧,国库有点儿乏力,官员就惦记起皇帝的私房钱了。

于是,君臣之间因为钱这点儿事儿,矛盾就发生了。

拿宋真宗来说,这位皇帝最常说的两句话就是:

切诫三司,毋得复有假贷。

内藏库专副以下,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犯者处斩。

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话是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别总惦记着我的钱,自己挣去!

第二句话是威胁管私房钱的官员,禁止透露我的存折余额,但凡多嘴一句,小心我弄死你。

当然,大宋正面例子也是有的,宋仁宗有多次是直接从私房钱补贴国家财政,数目也不小。可后世偏偏上来个搞艺术的宋徽宗,公私兼顾,皇家的政府的钱都给他倒腾得差不多,国家就差不多说再见了。

大宋玩儿完,明清可是越来越聪明了。

这次不是政府问皇室要钱,而是反其道行之。

皇帝向政府要钱。

明朝奇葩皇帝多,觉得国库的钱不是自己的钱,时不时就去敲诈一笔。

除了敲诈政府财政,明朝皇帝还脑洞大开,自己创业搞创收。

武宗朱厚照在后宫里开市场做买卖,自己做店长,赚钱存入自己的小钱包,后来市场越开越大,就到宫外开皇店,放驴打滚儿贷,收入巨大。

结果呢?

兴许是知道钱难赚,屎难吃,这些皇帝赚了钱却不舍得花,准确来说是不舍得为政府花钱,连打仗缺钱也不给。

一路抠抠搜搜,最终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给抠完了。

到了清代,统治者需要用钱时,就从国库支出,每年十万两,支出来的钱由内务府管理,与户部保持独立。

清初皇帝也定下祖训不能伸手到户部要钱。可是皇帝花钱也没有准头,像乾隆南巡,公家费用大,私人的费用也不少,缺钱了也不好问户部要,所以乾隆发明了「议罪银」。

简言之,交钱免去一定的罪,官员有钱,花钱免罪,再多也愿意给,反正还有机会捞回去。

这个钱,一个钮钴禄姓氏的中堂大人交得最熟悉。

这种创收虽然不妥,但好赖没有违反老祖宗的原则。

可惜到了清末,慈禧又忘了规矩,伸手从户部要钱修建了颐和园,要知道这笔钱可是预作海军军费的。

最后…约翰国一炮轰开了函夏国东南部的大门。

回顾历史,中原王朝的皇帝,开设小金库的法子是一个比一个高明,而阿史那氏的老祖先,学习的就是中原文化。

那么在那个草原矿业还没有大规模开发的时代,底下众多部落盯着,这些可汗如何为自己创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