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1: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二十三面。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遂使五度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杂染。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

这一段是蕅益大师先总标,是说明我们一切染污的根源,是由于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生起一个我相、法相而有的,所以我们要出离轮回,必须要先把这个“我”的相貌给消灭掉。至于如何地消灭我相,第二段就说出来了。

然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细故难断。

这个第七意识的我执是俱生的,它不必靠前六识法的分别就能够存在,所以是非常微细。这么微细应该怎么断呢?这当中两个次第,第一个是一个加行智。

一、加行智

必先用第六识与相应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俾无我正解种子,渐薰渐著。

我们刚开始应该要先持戒,有一个戒律的摄持,能够断恶修善,使令身口意的罪业慢慢地减少,善业慢慢增长,这第一点。其次,要修止,要有禅定,使令这一念散乱的心能够有一点寂静的力量。在这个寂静的基础当中,第六意识的心王跟慧心所相应,这个慧心所是怎么活动呢?“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说我们修行,不是说你两个腿一盘,眼睛一闭就能够修行的,不是的。你这一念心要怎么修呢?依于大乘的教理,如实观察。或者是修性空观,或者是无常观,都好。你一定要有圣教量做基础,根据圣教量的名言,引导我们去观察这一念心的真实相。这样的观察,使令我们无我的一个正解,这个正确的理解,这个种子慢慢慢慢地显著,善根的光明慢慢地增长。

这个加行智就是带相观空,挟带清净佛法的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或者修无常观,“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常里面能够观到我们一这念心是无我的,也可以,总之都是带相观空。

二、根本智

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然后四烦恼种,方得永断。

慢慢慢慢地,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突然间有一天,一念的相应,无漏的真实智慧现前,光明出现,那是离一切的名言分别。如如智契入如如理,能观的智慧跟所观的真理不二,心中的名言、心中的分别完全停下来。就是见道位了,我们讲见道位。那么见道位再继续用功,以这个无漏的实智数数地勤修,然后俱生的四烦恼种子,再慢慢慢慢永远地断除。

这个是说明,前面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带相观空,依止大乘的教理如实观察,不是刚开始就不落分别,不是这样子。你刚开始要去分别法义,从法义给我们的引导,这个道路,这个法就是开出一条道路,你根据这个道路慢慢地走,慢慢走,走到最后的时候这道路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但是你刚开始要依止道路。这个是说明它的次第。

最后的总结。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观心法要》——

我们现在有些人一初学就“辄”,每每就谈到广度众生,建立佛法;但是对于内心的破执,我执法执,对于无始劫来它控制我们的这个魔,这件事情不在乎,曾不究心,不再向内心上去修行。那么这样子,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发了无上菩提心,你不要一开始就去度众生,先不要这样。因为你内心当中有这个我,有这个我就会产生四个根本烦恼——爱见痴慢,爱着这个我,执著这个我是真实的,把自己高举。以这个我来推动一切的善业,我看这样的善业是很有限的,很有限很有限。因为你爱着这个我,你有自私的心理,很难推动布施、持戒,这各式各样的善法,很难的,会很多很多的障碍的,而且这过程当中会造罪业。

佛陀的意思,你刚开始应该要用我空的智慧,先把这个虚妄的我给消灭掉,至少把它对治,“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然后再广度众生。应该是这样的次第,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

这个事情是这样,就是说如果我们刚开始出家,能够把什么是“我”?什么是“无我”?这样的道理在寂静的心当中,能够有一点深刻的体会,当然烦恼还是活动。但是你内心当中对于“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道理有一点理解以后,有一点深刻的理解以后,你虽然慢慢慢慢度众生,但是你在前面有基础,你度众生过程当中你还会不断地进步,历事练心,因为你前面已经建立了基础。

如果你刚开始都没有基础,什么是“我”都不知道,你以后很难进步。因为你没有在寂静的心当中去建立这样的正见,你一开始就去境界里面去历练,完全活在自我当中都不知道,就会造很多罪业,求升反堕,宁不警哉?是这样子的。蕅益大师就是说,我们一开始要先破执,然后再去广度众生,应该是这样子。

这个是把第七意识的一个伏断的方法和位次,我们把它用蕅益大师的《观心法要》做一个总结。那么大家有没有问题?关于这一段。

好,我们看下一段,第十三面。戊三、释第三能变相。我们看讲义。

戊三、释第三能变相

问言: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前面已经说了第二能变,那么第三能变的相貌是怎么样呢?看偈颂:

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此以九门释第三能变识之相,而先举前六门颂也。

这以下是以九门来解释第三能变的相貌,这当中前面的偈颂是先提出九门当中的前面六门。

好,以下我们次第的解释,先看第一门,这个第一门是差别门。

一、云差别有六种者——谓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如六根之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也。

第三能变就是了境能变,了境能变主要的主题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主要是这个主题。我想在次第上,应该先解释“了境为性相”。所以我们先解释二和三,看二,这个二是体性门。

二、云“了境为性”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也。

三、云“了境为相”者——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也。

前面的两个能变,初能变主要是异熟,第二能变的功能是思量,第三能变的这个了别功能就是了境。什么是了境呢?《成唯识论》解释:了别粗显的境界,故名了境。它能够明了分别粗显的这些六尘境界,所以叫做了境。就是前六识以了境为它的体性,也以了境为它的行相。这个是前六识的一个通相,共通的相貌。

“差别有六种”是讲它的别相。因为前面的两个能变都只是一个识而已,都是一个识;那么这个了境它的总相——通相就是了境,但是开出来有六种,开出来就是通相是了境,它的别相就差别有六种。同样是了境,但是它所明了的境界各有各的不同,所以讲差别有六种。这个差别是指两种差别:第一个,它所依的根不同,有差别。就是这个六识所依的根有不同,同样是了境,但是所依的根不同。其次,它所缘的境界不同,所以叫差别,它的所依和所缘都不同。这当中开出六种。

这以下蕅益大师是根据《成唯识论》是解释根。说这个前六识它以根来立名,为什么不以境界来立名呢?因为前六识它也能够攀缘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不能讲说是色识、声识、乃至于香识、味识、触识呢,要以它所依的根来立名呢?这当中解释,因为这个识和根的关系比较密切,那么根和识的关系是怎么密切法呢?这以下说明有五种的密切法:

“依、发、属、助、如”——有这五种的密切。

一、先讲依,依六根而住。这个识要有一个房子住,因为识它生起了别,它有时候了别,有时候不了别。不管它了别、不了别,它要有一个依止处,就像我们人有一个大地可以住,依止大地而住。这个识依止六根而住,就是依。

二、由六根所发。这个了别性是从哪里发动出来的呢?说我们讲射箭,这个箭是从弓里面发出来的。这个识的了别是怎么发动呢?哦,是从色法这个根发动出来,由六根所发动,这是讲发。

三、再讲属,系属于六根。它要系属于六根,它不能够离开六根来分别活动。

四、助六根了别。它从六根里面发动以后,帮助六根来了别境界。

五、如,如者随顺也,随顺六根去攀缘它各别的尘境。故有六种识也。

就是说,因为根和识有“依、发、属、助、如”这五种的关系,所以它依止根来立名。另外《成唯识论》又提到说,依根立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因为我们在有漏位,一个根只能够发动一个识,了别一个尘境。说这个眼根发动眼识了别色尘,这个是各别各别的,各有各的界限。这个眼根不能去攀缘声音,这个十八界,就是说眼识的活动范围一定在色尘,耳识的活动范围一定是在声音;眼识是不能听声音,不可以,在有漏位是这样子。但是到无漏位的时候,六根是可以互用,说一个根发动一个识,这个识能够攀缘六尘。这个圣人的眼睛发动这个眼识,能够看色法,能够听声音,它能够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一个识能够攀缘六个尘境。

那么假设如果这样子的话,你依止这个尘——依止境界来立名就有过失。你说眼识把它叫做色识,但是这个眼识它在无漏位的时候,它不是攀缘色而已,它能够听声音的,就有过失了。那么依止根就没有过失,因为圣人的眼识还是依止眼根,六根互用是一回事,依止的根是不会变的,所以依止根没有混滥的过失。这个地方是说明“了境为性相,差别有六种”的一个意义。

好,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一面,附表第十一、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个是说明了境能变,它的一个别相和总相,就着别相来说是差别有六种,就着总相都是了境为它的体性和行相。先看《成唯识论》 的解释。

附表十一、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

《识论》云: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復用彼为行相故。

第一段是说明前六识的一个总相。这个前六转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它的总相都是了境为性相。双双地开显前六识的内在的自性,以及外在的行相,都是以了别粗显的境界为它的体性,也是以了别它的境界为它的行相。这个是说明前六识的一个通相。

再看别相。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

第二段是约别相,这个地方也解释它所安立的别名,这个识得别名就是眼识、或者耳识、乃至于意识,它有个别名称。为什么呢?因为能了别它自类的境界,名为它的识。讲一个例子说,什么是眼识呢?眼识是怎么安立的呢?因为它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就是眼识的安立主要是依根,因为它依止眼根,所以安立眼识;乃至于耳识依止耳根安立耳识;这个地方是广说乃至意识云何,依于意根了别诸法。这个都是依止根来安立六识的个别名称。那么这样子,我们就画出一个讲表,把前面的义理加以总持,“了境为性相,差别有六种”。

先看它的总相,这个第三能变它的别相有六个;但是它的总相就是了境,为它的体性,就是内二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外在的行相就是见分,这个识的四分,我们以后会再说明。先这样子讲,就是内在的体性和外在的行相都是了境。第三能变的别相有六种,六种分成两类:

[前五识]:是一类,它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识是怎么安立的呢?依于眼根了别色尘;乃至于身识依于身根了别触尘,都是依止根来命名。这个前五识,一般前五识都是合起来说,为什么前五识把它归成一类呢?《成唯识论》说,这当中有五个意义:

第一个,前五识俱依色根。前五识有五个共同性质,第一个,它们所依止的根都是色法,俱依色根,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前五识俱缘色境,它们所攀缘的境界都是色法的境界,不能去了别心法,不可以。第三个,俱缘现在,前五识攀缘境界就是现在一刹那,它不能攀缘过去,也不能攀缘未来,不可以的,就是只能够缘当下的境界而已。第四俱为现量,前五识都是不带名言的,都是现量的境界。第五,俱有间断。前五识的了别是不能相续,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这五种的共同性质,所以虽然差别有六种,但是前五识可以把它合成一种,因为它有五种的共同性质。

[第六识]:差别有六种当中,第六识要单独地生起来,依于意根了别法尘。为什么在这个差别有六种当中,第六识是要单独呢?

因为第六识跟前五识有三种的差别:

一、这个同样是了境,前五识在了境是个别的攀缘。这个眼识只能攀缘色尘,耳识只能够听声音,乃至于身识只能够触,就是每一个识有它的活动范围,你不能到我的范围,我也不能到你的范围,这是别缘。但是第六意识能够通缘,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能够攀缘色声香味触法,都可以。所以这一点不同,它能够通缘,在空间上的活动,第六意识特别地广泛。

二、在时间上,前五识只攀缘现在;第六意识能够攀缘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地方又不同。在时间上第六意识是没有障碍,它能够攀缘了别现在、也能够忆念过去、也能够幻想未来,这个第六意识不管时间、空间都无障碍。

三、前五识不能单独地活动。就是前五识去攀缘境界的时候,它第一刹那,比如说眼识攀缘色法,它只有一刹那,假设第六意识不生起来的时候,它就消失了。假设它能够引起第六意识的作意,那么第二刹那,第六意识就可以出现来支持它,变成五俱意识。如果第六意识不支持它,前五识就是一刹那就过去了,有看等于没有看到,所以前五识不能单独活动。

但是第六意识可以单独活动,第六意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可以不必眼睛、耳朵的帮忙,单独地攀缘过去、攀缘现在、攀缘未来。当然现在要前五识,它能够攀缘过去,攀缘未来,不必前五识的帮忙,可以。

这个地方讲第六意识,它有三种不共于前五识的。所以说在这个差别有六种当中,我们把第六意识单独地分别出来,是这样子。这个是说明第二能变的一个总相和别相,它的总相就是“了境为性相”;它的别相“差别有六种”,是这样子的。

这样子我们解释了三个门,一个是体性门、行相门,这是总相;一个是差别门,三个门。再看第四门。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谓此六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即善性摄。若与无惭等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相应即非善非不善,无记性摄也。

这一段是讲第四门,就是三性门,三性:善性、不善性和俱非——非善非不善,三性门。前六识的了别性,它的体性是善、还是恶、还是无记呢?说这个前六识的心王是无记的,但是它如果跟信心、惭愧心相应,就是属于善性。它也可以跟无惭、无愧相应,就是不善性;或者是都不相应,非善非不善,就是无记性。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我们一路研究过来,会发觉初能变的异熟和二能变的思量,它们两个体性都是无记,不造业。但是谁造业呢?就是前六识在造业,前六识能够造善、造恶、造无记,造业是它;“动身发语独为罪,引满能招业力牵”。前六识的造业主要还是第六意识为主,前五识是随第六意识而转。所以说一个人是善是恶,我们经常讲“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这一念是指谁呢?主要是第六意识。你要成佛做祖,堕坑落堑,是你第六意识决定的。

我也讲一个小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的寿命很长,一直做国王,他的太子就不欢喜,不欢喜就用计谋把他的父亲给杀死,杀死以后就自己做国王。做国王以后他杀了父亲就犯了五逆,心中不安,虽然做国王心中不安。有一个大罗汉在禅定当中,就看到这个国王七天以后就要死掉,要堕入到无间地狱去。这个阿罗汉就起慈悲心来告诉这个国王说,你七天以后,因为你杀父的罪业,到无间地狱去受这个地狱油锅的果报。这个时候国王听到以后就起惭愧心,那这个应该怎么办呢?

阿罗汉说,你现在你除了忏悔以外,有一个方法能够救你。就是你要念南无佛,念佛,念个七天,白天也念,晚上也念——勿令间断,记住这句话,阿罗汉就走了。这个国王当然心中怖畏,就开始念佛,念佛以后到第七天中午过后以后,他就死掉,死掉以后就到地狱去了。到地狱以后,他看到那些刀山油锅猛火,就知道他到地狱去了。因为前面有念佛七天的因缘,他就能够念佛,就念南无佛。他一念的时候,地狱很多众生都苦恼,也同时念南无佛,那么这个时候这刀山油锅就消失掉了,这些人就从地狱里面出来。这个国王从地狱以后出来,又做一个人,又遇到这个阿罗汉,这个时候阿罗汉为他说法,就证得须陀洹果。

我们看这样一个人的变化,他当初去杀父是什么心情呢?是第六意识,一念的恶心;他最后的忏悔、念佛,最后的得度,是哪一个心呢?也是第六意识。所以在这个八识当中,真正造业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善、不善、俱非”,它的活动性很大,它能够在一生当中积集广大的功德,它也能够使令在你一生当中积集无间地狱的业力,而这个造作者不是第七、第八,就是第六意识挟带前五识去造作的。所以这个第三能变,它不能保存种子,也不生起执著,但是它负责造业。

不过这个地方,“善不善俱非”,我们把这个观念再讲一下。在中观的学者和阿毗达磨的学者只安立前六识,不安立第七、第八有一个问题,就是会让人家误会这个问题出在第六意识。说我们会造恶业,我们会造有漏的业力是怎么回事?是第六意识,很容易产生这样误会。所以我们要到达涅槃,一定要把第六意识给停下来,因为涅槃是清净的,不容许第六意识的了别性活动,不允许。但是我们如果把第六意识,再把它开出第七、第八,就知道问题在恒审思量,就还第八识,还第六识一个清白。原来第六意识是无辜的,就是第六意识没有错,就错在那个“恒审思量我相随”,是在第七意识。

第六意识在修我空法空,把第七有意识转变了,这个时候八识都变成清净的四智菩提。所以大乘的涅槃为什么容许有明了性,就是它开展了八识,在八识当中,把病源找出来。假设你不安立八识,我们会误会这个问题在第六意识,就会把第六意识息灭,灰身泯智了。所以这个地方讲“善不善俱非”,第六意识通于善,也通于不善。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

五、云“此心所徧行”等者——谓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与第六识相应。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馀皆得相应也!

前面的“了境为性相,差别有六种,善不善俱非”,是说明了境能变的六个心王它的体性,它的相貌;这以下是说明心所相应门,它所带动的眷属。这些心所有:

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皆得与第六意识相应。

这个心所,先讲第六意识相应,它有遍行。就是这些心所是普遍一切的心、普遍一切的地、普遍一切时、普遍一切性,四种普遍,它的活动范围是普遍的。别境,那么这个别境刚好跟前面的遍行相反,它是要在特别的境界才出现的,欲、胜解、念、定、慧,它是缘别别境而得生,不是在一切的普遍的境界能够活动,是特别的境界。那么这个遍行和别境都是通善通恶的,它的体性都不决定。

善十一心所,它的体性是决定,它的活动能够使令此世他世得到安乐果报。烦恼,这个体性也决定,它的烦躁恼动,可以使令此世他世得到苦恼果报。随烦恼,随顺根本烦恼而生,它也是恶法。不定,这个是体性不决定,有四个。共有五十一个心所,皆得与第六意识相应。

这看得出来,第六意识善恶的变化很大,它可以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这第六意识说翻脸就翻脸,说改变就改变,它的变化很大,它能够跟普遍的五十一个心所相应。再看前五识相应的心所。

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余皆得相应也。

前五识因为它不能够做名言的分别,所以它不能有慢、疑、见的活动。它也没有不决定,它都是决定的;也没有十随烦恼,其它都得相应。这是一个总说,它的相应心所。

前面的附表第十一,我们是少说了一段。附表第十一,是一个了境为性相,然后再说明这个附表第二十五面。前六识在了别境界的有三种的分别:第一个是自性分别,第二个随念分别,第三个计度分别。

一、自性分别——谓于现在所领受诸法,于自相上而分别之。

这个自性分别是约现在,就当下,你所接触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在它的自相,这个自相就是一切法它的自体的相状。比如说你今天看到这朵花,这个时候你心中还没有花的名言,但是你已经取到它的相貌,就是得到它的自相。一般我们讲花,这是一个共相,为什么?花有很多的花,净律寺也有花,莲因寺有花,全世界都有花。但是你今天取到的花,是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的一个花的相貌,这个是它的相貌,不共于其它花的,这叫自相。这样的一种分别是不带名言的,叫自性分别,它只是约现在,不能攀缘过去,也不能攀缘未来。

二、随念分别——谓于昔时所领受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别之。

这个随念分别它的所缘境不是攀缘现在,也不是攀缘未来,是对于过去你曾经所接触的这些境界。已经过去了,你假借名言,在共相上去追念分别,这一定要假借名言,这个就是共相。我们看这个括号,以其随逐明记不忘之念心所,就是五别境心所,故名随念。这个随念分别,它的性质主要就是那个念,别境那个明记不忘的“念”。它能够去忆念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假借名言,在共相上而分别,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不现前诸法,思构而分别之。

它能够对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些法都是不现前,离开这个境界,它能够对这些离开的境界去思惟,去度量而分别,这个主要是慧心所,计度分别。

这三种分别,一个是自性分别,不带名言;随念分别和计度分别都带名言。不过随念分别主要是一种念。我们修止,我们要修禅定,就要靠随念分别;要修智慧就是计度分别。不过计度分别它有两种:如果不如理作意所引的,那就是一个分别这世间的五欲,这个就是烦躁恼动的境界,流转门。假设这个计度分别是如理作意,依止我们清净的佛法,这个时候是寂静安乐的,还灭门。所以这个计度分别对我们的关系很大。

我们再把八识合起来,就是第八识和前五识只能够自性分别。因为第八识和前五识都不带名言,它们的了别性都不能够有名言在里面,所以对所缘境界只是得到诸法的自相。第七意识有两种分别:一个自性分别,一个计度分别。因为第七意识它有慧心所,恒审思量,这个恒审思量是慧心所,所以它能够自性,也能够计度。第六个意识就是广泛,它能够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三种分别都可以。

那么我们讲这个“了境为性相”,这当中在了别境界,前五识在了境是自性分别;第六意识是三种分别都具足,有这样的差别。那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说第七意识它是在凡位,所谓凡位就是说,当你第六意识不修我空、法空观的时候,第七意识的计度分别就是染污的。如果第六识一修我空观法空观,第七意识的计度分别就跟二空平等之理相应,就变成清净,是这样子的,所以跟第六意识有关系。第七意识染污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也可以修观来对治第七意识,是可以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是这样。因为前五识和第八识的活动的行相都很微细,就像第八识。我们讲第八识有五遍行,就是这个作意、触、受、想、思。它也是有想,为什么第八识不带名言?就是因为前五识和第八,它们的活动都是很微细。在《成唯识论》解释,这个五别境,真正的有影响力的还是第六意识——欲,胜解,念,定,慧,我们下面会讲到,真正有影响。表现在前五识的,这个前五识的五别境,主要还是随第六意识转。

前五识不能说它能够胜解,它决定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可以,完全由第六意识来决定。所以前五识的很多的心所,其实是随第六意识而转。基本上是这样,前五识的差别就是它不带名言,不带名言就不能随念,不能计度了。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这朵花,我们心中有花的名言,这个名言怎么有的?绝对不是眼识生起来,主要是第六意识。你可以试试,第六意识不动,你看到它就是一个这样的相貌,一个花的相貌。这个时候你心中没有话,就像镜子把这个相貌现出来,但是你心中不能说话,你第六意识不动,前五识不能创造名言,不可以。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就是它的自相,是的,因为你看到它,就看到它的自之体相,这个相是它的相貌,跟其他的不同。这个花是这里的花,跟其他的花又不一样。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第七意识我们上次有学过,第七意识它只能够攀缘现在,不能攀缘过去,不能攀缘未来,它只能过去攀缘现前的阿赖耶。它如果能够攀缘过去的话,你想想看,它会认为阿赖耶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吗?它能够回忆,唉,我前一刹那缘的阿赖耶不是这样子啊,现在有变化了,它很快就会发现阿赖耶识是无我无我所的,是不是?如果它能够回忆过去的话,你想想看,它会对阿赖耶产生我相吗?不会嘛。因为它每一个刹那都缘到阿赖耶识的现在,它就认为现在、现在、现在,所以它认为阿赖耶识都没有变化,是这样的。如果它能够回忆过去的话,它把过去的相貌跟现在的相貌一比,就知道阿赖耶识是有变化性的,它就会知道。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研究八识,应该要有开有合。开出来是八个识,但是合起来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只是现前一刹那法”,你不要以为有八个自体。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识,有三种主要的功能在那个里面活动:一个是异熟的功能,一个是思量的功能,一个是了境的功能。这一念心识具足三种功能,但是这三种功能就是这一念心识,一念心识具足三种功能。

每一个功能就挟带它相应的心所,异熟有异熟的心所、思量有思量的心所、了境有了境的心所,这个地方就带动了整个心识的造业,整个心识的受熏,整个心识的变现果报。这一切的因果就从这样的一个心识当中创造出来,妙因妙果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当然这一念心识也不断地变化,前一刹那的异熟、思量、了境,跟下一刹那的异熟、思量、了境又不同。

《唯识学》为了让我们不要含糊笼统,什么叫现前一念心性?太笼统了。就开出了三种能变,这当中有异熟的功能,有思量的功能,有了境的功能在里面,而这三种功能的变化就产生了心识的刹那刹那变化。是这样子的,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子的,就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约现在因计未来果,则恒沙劫犹若指掌。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我们要把这句话好好地背下来,思惟思惟,你就知道这个能变的心识的相貌。

这个因果是怎么安立的?这个过去、现在、未来是怎么安立的?为什么现前一念能够安立过去、现在、未来?现前一念心性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那么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相怎么安立的呢?哦,“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是对望前面,对望后面,这个假名上安立了过去、现在、未来。但是究竟来说,其实“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在当念当中,开出了三种功能:异熟、思量、了境。而每一个念头的异熟、思量、了境都有变化,前一念的异熟、思量、了境跟下一刹那异熟、思量、了境是有变化的,随着因缘有变化。但是变化它又相续,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就使令了生命的相续,因果的相续,就是心识的相续带动了因果、带动了生命的相续。

那么“了境为性相”,这个前六识的了境,我们先到这个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