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我有座花果山 > 第27章 清水塘鱼

我有座花果山 第27章 清水塘鱼

作者:汉唐风月1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7:27: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两个壮小伙加上一头被悲催挂上犁的野猪,在老屋周围一直忙乎到月上中天。

草草吃了两屉刘树婶婶专门送过来的肉包子,就各自疲惫的睡去。

二十几个肉包子,刘树就吃了三个,剩下的都被大憨和累的猪耳朵都不忽闪的‘五花肉’给承包了。

不得不说,身大力不亏适合大憨,一个人就承包了大部分挖掘土方的重任;而专业的事儿就得专业的人才来干,‘五花肉’不光是拱地有一套,拉着犁按照刘树规划的地图走一圈,竟然也不带任何偏差的。

犁地当然不是为了种田,老太爷的老屋依山而建,周围都是林地,除了适合种树外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刘树是在回来的路上看到村民的房前屋后受到了些启发。

九溪村之所以得名,不是说真的就有九条溪流,最主要的那条穿村而过的溪流蜿蜒曲折,于村间从左至右又再度折回反复九次。

而九溪村的村民们也就依水而居,整个村子实际上就是根据溪水的走向来展开的,从花果山山顶望去,白墙黑瓦周遭绿植盈盈,一条清亮玉带蜿蜒其间,就像是一幅山水画。

若遇日落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山间薄雾生起,更犹若人间仙境。

那条给九溪村世代提供水源的溪流,委实居功甚伟。

当然了,对于生活而言,一条山溪所创造的美只是其次,有水才是最重要的。

家家户户洗菜吃水用水都很方便,直接从山溪里引一个渠分到各家门口,而后再统一流入村里的公共水渠,去当灌溉用水或是再流回山溪注入大湖。

而洗衣洗马桶之类的则基本到村外另外一条水量更丰足的山溪下游,这几乎是数百年来九溪村村民的共识,基本上没有人违背,自然也避免了一些卫生疾病的产生。

既方便、又美观还卫生,这也是九溪村前辈们智慧的结晶。

不过,刘树并不是要在老屋也引入溪水所用,本来山溪就从老屋前几十米流过,走过去也费不了什么事。

刘树是看上了九溪村老祖先们另外一个创意。

别看九溪村水多,尤其是旁边新建了个大湖之后,根本不缺乏水产资源,但九溪村家家户户却有个养鱼的传统。

据说早在明朝初期,九溪村先祖们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将房子沿溪而建,而后在房子周围用石块砌成四方形的水塘,将溪涧山泉引入塘中,而后投放草鱼、青鱼等在塘中进行养殖。

就像猪牛羊这些家畜一样,鱼,也成了九溪村相对于其他村极为另类家畜的一种。

逢年过节的时候,来了贵客,村民们就会捞起自己门前甚至是自家院子里的水塘里的大鱼用以招待客人。

这种古老的养鱼可不是说有水就成的,是有着严格的标准。

首先鱼塘选择必须靠近那条穿村而过的溪流,水塘的底部必须与溪流相通;其次是鱼塘的面积不能太大,小的五六平米,大的顶多三十见方,塘水深不过一米,塘底以小石子或清砂为佳,不能有淤泥。

其三是鱼塘必须设计好进出水口,使得塘内常年保持流水不断,水质清澈没有杂质。

保持良好的水质和鱼类生活环境只是基础,九溪村自家养的鱼之所以能成为待客上品,还是因为喂鱼的饲料,不是用粮食也不是用普通青草,舍得下功夫的用的是青龙尖山里的黄精叶,稍次一点也得用‘过路黄’,也就是农村较为常见的金钱草。

这种以药草代替牧草的喂养虽然成本大幅度提高,但却能提高鱼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而且久而久之,鱼肉也自然就带有一定药性。

比如黄精,俗称鸡头参,埋于地下的块茎可是名贵中药材,功能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说白了,那玩意儿,对男人好。

而男人好了,女人自然也会好。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懂的。

这样养鱼,自然是跟养宝贝一样,非贵客却是谁也休想吃到九溪村村民家的塘鱼的。

别看刘树是什么全村的希望,他回来,大伯很欢喜,却也没见他把家里的塘鱼拎一条过来吃吃。

要知道,老头儿院子里的鱼塘里可养了一条三十多年的鱼王,体长一米多,重三十六斤,刘树从儿时就对那条肥鱼垂涎欲滴,一直就想弄来吃了。

不管是煎鱼块还是做酸菜鱼,或是腌鱼,那条大青鱼绝对足够美味。

刘青山倒是也忍痛承诺过一次,只要刘树考上985,他就把那条彼时还没那么大的青鱼贡献出来请全村人吃了。

只可惜,刘树这个倒霉蛋就考了个二本,而且还因为不想加重家里的负担打死不肯复读,鱼王也就得以幸存至今。

虽然刘树通知书下来之后,大伯闷闷不乐了好几天,但据刘树大伯娘说,晚上的时候老头儿坐在鱼塘边可是开心的喝了两杯。

侄儿没考好固然令人难过,但他从年轻时就养起的鱼王可是逃过一劫,那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呢!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别说养条鱼了,就是块石头揣兜里几十年,也给捂圆乎了不是?而且那条鱼也颇具灵性,只要老头儿往塘边一站,那厮就主动游到岸边,老头儿就算拿手抚摸它的脑袋,它也不会游走,看到的人莫不啧啧称奇。

也算是九溪村一景了。

在经济大潮的洗礼下,也不能说九溪村没有做过宣传,这种山泉水和药草养出来的可养生的清水鱼的确很吸睛,但也就止步吸睛而已。

原因很简单,鱼虽好,但价钱实在太贵。

一斤售价高达200块,一条养了几年的草鱼或青鱼,怎么说也得七八斤,可就是小两千块。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又不能尝,光是听故事听传说那会轻易下单?而对于上游的酒楼来说,更为贵重的鳜鱼、鲟鱼、鮰鱼知名度更高,采购价也比这便宜,九溪村的塘鱼光是靠讲故事做噱头成本实在是太高。

而对于村民们来说,降价自然更是不可能的,一条鱼养下来耗费时间不说,进山收割药草喂鱼的成本都不低,与其降价出售倒不如招待贵客来得划算。

再说了,九溪村资源丰富,虽然不富裕但绝对不贫困,村人对金钱的追求也没有达到大城市里人们那种如饥似渴的渴望程度。

供需双方观点难以达成一致导致十年前九溪村的‘养生清水鱼’火过一阵,现如今也是归于平静。村民们自养自家的鱼,有的卖就卖,不卖,就留着。

而刘树老太爷或许是因为生长于千湖之省的江汉,对于养鱼没有什么爱好,想吃鱼,抄起网去山溪或是大湖里捕。

对于他来说,吃鱼可能远没有捕鱼那般有乐趣。

老屋自然也就没这个九溪村传统鱼塘了。

刘树,却是打算在老屋周围也改造类似于这样的鱼塘了,不过,却是又和传统的略微有所不同。

他不打算弄那种传统的方方正正的鱼塘,而是宽不过一米的水渠,曲曲折折围绕在整个老屋周围。

山溪的水从进水口流入,从出水口流出再汇入溪流,进水和出水口用网挡住,不让水渠中的鱼儿跑掉。

换句话说,刘树规划的人工沟渠实际上已然算是山溪的支流。

而且,刘树已经打算好了,也不用什么水泥青砖,一切都用自然环境,顶多向人工开凿的沟渠里放点河沙和鹅卵石。

甚至,为了模仿溪水本来的自然环境,刘树根据老屋周围的地势,整个人工开凿的水渠是由高到低蜿蜒而下,水也随着地势的变化有浅有深,浅的地方水深不过半米,深的位置或许会有两米多。

一切都是最自然的形态,完全不会影响鱼虾固有的习性。

整个水渠规划长度超过八百米,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依据地势在林间蜿蜒,只有一小部分被刘树规划着经过老屋之侧。

至于说向水渠里投放什么鱼类,刘树也想好了,不养九溪村村民们养的那些大鱼,就用山溪里本来的生物种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