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71集:秦国新貌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71集:秦国新貌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栎阳新辉

咸阳宫的铜钟在清晨敲响第三遍时,卫鞅已站在章台殿的丹陛之下。檐角的铜铃随着晨风轻晃,将清脆的声响洒在殿前广场,那里整齐列着的羽林军甲胄上,正跳动着初升朝阳的金光。

“商君,君上已在殿内候着了。”内侍躬身引路时,目光不自觉扫过卫鞅腰间的佩剑。那柄剑随主人推行新法已有八载,剑鞘上镶嵌的绿松石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恰如这位变法主持者如今的心境——锐利依旧,却多了几分沉淀后的从容。

章台殿内弥漫着淡淡的松烟墨香。秦惠文王驷正对着一幅巨大的《关中农事图》凝神细看,案上堆着各县送来的秋收文书。听到脚步声,年轻的君主转过身,玄色朝服上绣着的日月星辰纹在烛火下流转:“商君来得正好,你看这渭水两岸的亩产量,较变法之初已翻了近一倍。”

卫鞅走近细看,图上用朱砂标注的粮仓密密麻麻,从栎阳一直延伸到河西之地。他指尖落在泾水流域:“去年修成的郑国渠已见成效,原本的盐碱地如今亩产粟米可达三石。臣昨日巡查时,见农户们正忙着往仓里囤粮,连最偏远的北地郡,也有了三年的余粮储备。”

“三年余粮。”驷低声重复着,眼中闪过一丝感慨。他想起年少时随父王去雍城祭祀,沿途所见尽是面有菜色的农人,如今再看关中道上,往来的牛车装着布匹粮食,连孩童都穿着厚实的麻布衣裳。

正说着,外廷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廷尉李斯捧着竹简疾步而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君上,商君,陇西传来捷报!义渠王率部归附,愿献良马三千匹,牛羊万头,永世为秦藩属!”

“义渠归附了?”驷猛地起身,案上的青铜酒樽被带得轻晃。这个盘踞陇西百年的游牧部族,曾让历任秦君头疼不已,如今竟主动归附,这在八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卫鞅接过竹简细看,嘴角露出笑意:“义渠苦寒,今年冬天来得早,他们的草场已不足支撑牲畜过冬。而我秦地粮草丰足,边市的盐铁交易从未中断,归附是必然之举。”他抬头看向驷,“这正是新法之功。农耕让我们有了充足的储备,军改让我们有了威慑之力,边市则让他们见识到归附的益处。”

驷抚掌大笑:“说得好!传旨,厚待义渠使者,允他们在陇西开设互市。另外,将此事昭告天下,让列国看看我大秦如今的气象!”

三日后,栎阳城南的市坊比往日更热闹了几分。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推着独轮车的货郎摇着拨浪鼓穿行,两侧的店铺挂出了新染的绸缎,酒肆里飘出醇厚的麦酒香。穿粗布短打的农人正与绸缎铺的掌柜讨价还价,他们腰间的钱袋鼓鼓囊囊,里面装着刚从县府领到的粮税折价款。

“听说了吗?西边的义渠王都来归顺了,还送了三千匹好马呢!”穿褐衣的铁匠抡着锤子,声音盖过了风箱的呼哧声。他身旁的学徒手搭凉棚,望着远处驶来的车队:“何止啊,你看那边,好像是巴蜀的使者来了!”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队身着锦缎的使者正穿过市坊,他们的马车装饰着象牙,随行的仆役捧着装满蜀锦和茶叶的礼盒。为首的使者不时掀开车帘,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关中名城——规整的街道两旁,夯土筑成的屋舍鳞次栉比,身着统一制式服装的官吏正在维持秩序,连路边孩童都能背出几句《商君书》里的条文。

“八年前刚来栎阳时,这里还满是土坯房,如今竟比洛阳还要繁华了。”巴蜀使者喃喃自语。他记得第一次来秦国时,沿途关卡重重,市坊里的商人个个面带愁容,而现在,关卡的税吏会主动递上通关文书,市坊里的掌柜们笑着用秦半两结算,连守城的士兵都能说几句流利的中原话。

使者团行至城中心的广场,那里正竖着一块巨大的方碑,上面刻着秦国新修订的律法。几个穿儒衫的学子围着方碑争论,他们中有来自魏国的,有来自韩国的,都是被秦国的变化吸引而来的游士。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商君此法,真乃天下至公之道!”魏国学子抚着碑上的文字,语气里满是赞叹。旁边的韩国学子却摇头:“太过严苛了些,百姓虽富,却少了几分自在。”

“自在?”卖浆的老翁听到了,忍不住插话,“八年前,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敢想什么自在?如今有田种,有粮吃,犯了法该受罚,公平得很!”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盖房的工匠,“你看那王二,去年靠织布赚了钱,如今正盖瓦房呢。这要是在以前,平民哪敢盖瓦房?”

正说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队轻骑从街上疾驰而过,他们身着黑色皮甲,腰悬秦剑,马鞍旁挂着沉甸甸的箭囊。街上的百姓非但不惊慌,反而纷纷驻足行礼——这是巡边的骑兵刚从函谷关回来,他们铠甲上的风霜,正是秦国安宁的保障。

骑兵队行至城门口,与一队风尘仆仆的车队相遇。为首的骑士勒住马,看到车队旗帜上的“周”字,微微颔首致意。周王室的使者正掀开帷帽,望着高大的城门楼感叹:“想当年,平王东迁时,秦还是个养马的小国,如今竟成了诸侯之首。”

城门守吏上前查验文书,态度恭敬却不失法度:“王室使者请稍候,按秦律,需登记随行人员与贡品清单。”使者身后的仆从想要争执,却被使者拦住:“入乡随俗,照办便是。”他看着守吏熟练地在竹简上记录,动作规范,字迹工整,不禁想起洛阳城中那些拖沓的官吏,心中五味杂陈。

此时的咸阳宫里,一场关乎天下格局的朝会正在进行。除了秦国的公卿,殿内还坐着来自薛、滕、邹等小国的使者,他们都是来朝贡的。

“寡人身为周室诸侯,当为天下表率。”驷端坐于王座之上,目光扫过殿内,“诸位远道而来,寡人甚为欣慰。秦国愿与列国互通有无,共修水利,共享农法,但若有谁想犯我疆土,寡人也绝不姑息。”

薛国使者连忙起身,捧着玉璧躬身道:“我薛国愿岁岁进贡,只求秦国能庇护我等小国。”滕国使者也附和:“我等愿效仿秦国新法,还望君上能派遣官吏指导。”

卫鞅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想起八年前朝堂上的争论。那时甘龙、杜挚等人指责新法“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而如今,连东方小国都主动要求效仿。他看向殿外,阳光正透过窗棂照在青铜鼎上,鼎身刻着的“永宝用享”四个字,仿佛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朝会结束后,卫鞅漫步在宫后的园囿里。秋风吹过,带来远处军营的操练声,整齐划一的呐喊震得树叶簌簌落下。他想起昨日去军中视察,看到士兵们正在演练新的阵法,他们的甲胄锃亮,眼神锐利,与八年前那些怯战的农夫判若两人。

“商君。”李斯追了上来,手里拿着一卷文书,“这是各郡县报上来的新军籍名册,您看……”

卫鞅接过名册,上面记录着士兵的籍贯、军功、爵位,还有他们家人的安置情况。他翻到一页,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黑夫,那个八年前在渭水边差点被处斩的逃兵,如今已是爵至公士的百将,名下有田五十亩,妻子还在栎阳的织坊里当了工头。

“很好。”卫鞅合上名册,“军功爵制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让任何一个有功之士受委屈。”他望向远处的终南山,那里的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再有几年,等都江堰修成,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我大秦便再无后顾之忧了。”

李斯点头:“臣已让人将秦国的农法、律法抄录成册,送与列国使者。听说魏惠王看到后,在朝堂上叹息了三日,说‘寡人若早用卫鞅之法,何至于此’。”

卫鞅笑了笑,没有说话。他知道,变法之路并未结束,旧贵族的势力仍在暗中蛰伏,列国的觊觎也从未停止。但他看着眼前的秦国——繁华的城郭,富足的乡村,精锐的军队,还有那些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百姓,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夕阳西下时,卫鞅走出宫门。栎阳城里已是万家灯火,作坊的工匠还在赶工,酒肆里传来宾客的欢笑声,巡逻的士兵唱着秦地的歌谣,歌声里满是对家园的热爱。

他想起初到秦国时,孝公曾问他:“变法能让秦强多久?”他当时回答:“法行十年,秦可霸天下;法行百年,秦可并诸侯;法行永世,秦可传万代。”

如今看来,第一步已经实现。卫鞅抬头望向天空,繁星初现,仿佛预示着秦国光明的未来。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终将被历史铭记,而这个由新法铸造的强大秦国,将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夜色渐深,栎阳的城门缓缓关闭,守城的士兵敲响了暮鼓。鼓声回荡在关中平原上,传到远方的田野,传到边境的军营,也传到了列国诸侯的耳中。这鼓声,是安宁的信号,是强盛的宣告,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