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69集:军功再励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69集:军功再励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军功新令

咸阳宫的铜钟刚敲过辰时,卫鞅踏着朝露走进章台殿时,阶下的甲士正将昨夜新铸的剑戟搬到殿外晾晒。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斜切进来,在青石板上投下狭长的光斑,照得那些青铜兵器的棱面泛出冷冽的光。

“商君来得早。”值殿的内侍躬身引路,袖口磨出的毛边在风里轻轻颤动。卫鞅颔首应着,目光扫过廊柱上新刻的秦国疆域图——比起三年前他初入秦地时,图上代表郡县的朱笔圈点已向外扩展了整整三个指节的距离。

殿内的炭盆余烬尚温,新君嬴驷正对着案上的竹简蹙眉。见卫鞅进来,年轻的君主推开手边的《军政》竹简:“昨日西境急报,义渠人又扰北地郡,边军虽击退了他们,却折损了百余名锐士。”他指尖在案几上叩出轻响,“商君可知,阵亡士兵的家眷在市集哭了整夜?”

卫鞅解下腰间的玉玦放在案旁,玉质温润的表面还带着他体温:“臣已让户曹清点抚恤。北地郡送来的阵亡名册里,有七成是去年新法推行后才从军的庶民。”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他们中有人刚分到田产,妻子还怀着身孕。”

嬴驷的手指停在竹简上“军功爵”三个字上。这三个字是卫鞅亲手写的,墨迹透过竹简背面,在衬垫的锦缎上洇出淡淡的痕。“现行的军功制,斩首一级赐田一顷、宅九亩,爵升一级。”年轻的君主忽然抬头,“可商君觉得,这些够吗?”

窗外的风卷着沙砾打在窗纸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卫鞅想起去年在函谷关见到的情景:一个断了左臂的士兵用布带将剑绑在右臂上,非要跟着队伍去追击逃兵,只因为他说家里还有三个弟弟等着他挣回爵位,好脱离奴籍。

“不够。”卫鞅的声音斩钉截铁,“田产宅地是给活人的,可士兵在战场上搏命时,心里记挂的不只是自己的前程。”他俯身从怀中取出一卷羊皮,在案上缓缓铺开,“臣恳请君上,再加三条赏赐:其一,士兵获爵者,其父母免徭役;其二,妻子儿女可入官学;其三,若战死沙场,家眷终身受郡县供养,由国库按月发放粟米布匹。”

嬴驷的指尖顺着羊皮上的字移动,忽然在“官学”二字上停住。他记得自己年少时,只有公族子弟才能进官学读书,那些在市井里奔跑的庶民孩童,连字都认不全。“让庶民的孩子进官学?”他抬眼看向卫鞅,目光里带着探究。

“君上请看。”卫鞅从案旁拿起一支笔,蘸了墨在羊皮边缘写下“士”字,“士兵在前线杀敌,是为了让家人活得有尊严。若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像公族子弟一样识文断字,将来或许能做官吏,这份力气只会使得更足。”他将笔放下,墨滴在羊皮上晕开小小的黑点,“况且,秦国要强盛,不仅要有能打仗的士兵,还要有能治理地方的人才。这些孩子,将来都是秦国的根基。”

殿外传来甲士换岗的脚步声,整齐划一的步伐像是踩在每个人的心上。嬴驷盯着那卷羊皮看了许久,忽然抓起案上的王玺,“啪”地盖在羊皮末端。朱砂印泥在晨光里泛着鲜亮的红,像极了战场上未干的血。

“就依商君所奏。”年轻的君主声音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果决,“传诏各郡县,三日之内,务必让每个军营、每个里巷都知晓新令。”

三日后的咸阳军营,三百名锐士正列阵等候。他们的甲胄上还带着上一场战役的尘土,有人手臂上缠着绷带,却依旧站得笔直。卫鞅站在点将台上,身后的旗手展开一卷黄绢诏书,当内侍用尖细的嗓音念出“战死家眷终身受养”时,队列里忽然起了一阵骚动。

“商君!”队列前排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士兵突然跨步向前,甲片碰撞发出哗啦的声响。他是个什长,名叫黑夫,去年在河西之战里斩了两颗首级,刚升了公士爵。“小人敢问,若是战死了,家里的老娘真能每月领到粟米?”

卫鞅的目光扫过黑夫冻裂的手背——那上面布满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握剑而显得格外粗大。“不仅有粟米,”他的声音透过寒风传到每个人耳中,“还有布匹、柴薪,逢年过节另有赏赐。你若能升上大夫爵,你的儿子十五岁便可入官学,不必再像你这般,只能靠力气吃饭。”

黑夫猛地挺直了腰板,喉结滚动了一下,忽然转身对着身后的士兵们吼道:“听见没有!商君说了,咱们在前面拼杀,家里人都能跟着享福!”

队列里爆发出雷鸣般的回应,有人将手里的戈往地上一顿,震得尘土飞扬。卫鞅看着这些被寒风冻得鼻尖通红的士兵,忽然想起自己刚推行变法时,他们中有人宁愿躲在山里当盗匪,也不愿来军营服役。那时的秦国士兵,打仗只为混口饭吃,哪里有如今这般眼神里的光。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出咸阳,不到半月,就连最偏远的陇西郡也传遍了新令。一个名叫景颇的少年,父亲是去年战死的士兵,母亲正靠着每月两石粟米过活。这天他在郡府外的布告栏前,踮着脚看官吏张贴新令,忽然被人拽了拽衣角。

“小娃,识字吗?”一个背着行囊的汉子蹲下来问他,汉子的腰间别着一把短剑,剑鞘上刻着“秦”字。景颇点点头——他母亲用父亲的抚恤金送他去了里正办的私塾,已经认得了不少字。

“那你念念,上面说的啥?”汉子指着布告上的字,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景颇逐字逐句地念着,当念到“士兵获爵,子女可入官学”时,汉子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伸手拍了拍景颇的头:“好小子,等我立了功,就让我家娃也来识字!”

汉子转身走向征兵处时,景颇看见他行囊里露出半截布条,上面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家”字。

三个月后,秦国与魏国在河西再次交战。当魏军的方阵如黑云般压过来时,秦军阵中突然爆发出震天的呐喊。黑夫握着新磨的剑冲在最前面,他想起临行前老娘塞给他的饼,饼里夹着腌好的肉——那是郡县按新令发的赏赐。

一支冷箭射来,擦过他的耳际,钉在身后的盾牌上。黑夫没有回头,他看见前面有个魏兵正举着戈刺向自己同什的少年,那少年才十五岁,昨天还跟他说要挣个爵位,让妹妹去咸阳的官学读书。

“杀!”黑夫怒吼着劈出一剑,青铜剑切开皮肉的声音混在喊杀声里,竟让他想起了家乡秋收时割麦的脆响。他不知道自己斩了多少颗首级,只觉得浑身的血都在烧,眼前的敌军方阵像是块被敲碎的瓦片,正一片片崩塌。

夕阳西下时,战场终于安静下来。黑夫靠在断戟上喘着气,甲胄上的血结成了冰。他摸出怀里的布包,里面是给老娘的银簪——用这次的赏钱打的。远处传来传令兵的呼喊:“清点战功!按新令登记!”

黑夫忽然笑了,他抬起头,看见天边的晚霞红得像块新染的绸缎。他想,等打完这仗,就请个假回家,看看老娘,再问问里正,官学的先生什么时候来村里招生。

卫鞅站在城楼上看着归来的军队,士兵们扛着缴获的旗帜,脸上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神情。有个断了腿的士兵被同伴背着,手里却紧紧攥着半截敌军的旗杆,嘴里还在念叨着:“我斩了两个,够我儿子进官学了……”

嬴驷走到他身边,递过一杯温热的酒:“商君看,这新令的效果如何?”

卫鞅望着那些互相搀扶的士兵,他们的身影在暮色里拉得很长,像一道道坚实的墙。“君上您看,”他指着远处正在登记战功的官吏,“他们不是在为爵禄而战,是在为家里的爹娘、妻儿而战。”

酒液滑入喉咙,带着微辣的暖意。卫鞅想起自己当年在魏国不得志时,也曾渴望有这样一个能让人才尽其用的国度。如今,他亲手将这个国度的根基,深深扎进了每个秦人的心里。

夜色渐浓,军营里燃起了篝火。黑夫和同什的士兵们围坐在一起,用刀尖挑着烤熟的肉,谈论着将来的日子。有人说要在新分的田里种上稻子,有人说要让妻子去学织布,还有人说等儿子从官学毕业,要让他回来教村里人识字。

火焰在他们眼里跳跃,映得每个人的脸庞都红彤彤的。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声,又一声,像是在为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度,打着坚实的节拍。

卫鞅站在营外,听着里面传来的欢笑,忽然觉得腰间的玉玦又温润了几分。他知道,这场变法之路还很长,但只要这些士兵心里的火不熄,秦国的强盛,便只是时间问题。

夜风卷起他的衣袍,远处的咸阳城灯火璀璨,像一颗正在夜空里慢慢亮起来的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