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60集:公子虔施压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60集:公子虔施压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宫墙深,旧怨生

暮春的栎阳宫,飞檐上的铜铃被风拂得轻响,却驱不散笼罩在朝堂之上的滞闷。新君驷已登基半月,关于新法存废的争论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日在朝堂上拉锯,而他始终未曾松口,只说“容后再议”。这三个字像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的涟漪在各派系间不断扩散,尤其是对公族旧贵而言,每多一日等待,便多一分焦灼。

公子虔的府邸在城北,朱门紧闭,铜环上的绿锈在春日阳光下泛着冷光。这半月来,他几乎夜夜在密室与甘龙、杜挚等人议事,烛火燃尽了一茬又一茬,案上的酒盏空了又满,可终究没能等来他们期盼的结果。今日清晨,他听闻卫鞅又在朝堂上呈上了新的赋税章程,言辞间句句不离“强国”“富民”,而新君虽未置可否,却让内侍将那章程仔细收了起来。

“不能再等了。”公子虔将手中的玉圭重重拍在案上,圭角磕出一道浅痕。他起身时,腰间的佩剑撞在廊柱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惊得廊下侍立的家臣纷纷垂首。“备车,进宫。”

家臣欲言又止:“君上……近日似乎不喜公族进言,前日甘龙大人求见,便被挡在了宫门外。”

“他敢挡我?”公子虔的声音陡然拔高,眼角的伤疤因怒意而扭曲。那道疤是多年前为太子驷顶罪,被卫鞅按新法处以劓刑留下的,如今每动一次怒,便牵扯着皮肉发麻,像是在时刻提醒他那段屈辱的过往。“我是他王叔,是秦国宗室的柱石,他纵是新君,也不能连我这个长辈的面都不见!”

车马碾过青石路,发出规律的声响。公子虔坐在车厢里,闭目养神,脑海里却翻涌着近二十年来的旧事。想当年,他是秦军中最年轻的将领,率军收复河西时何等意气风发;那时的秦国虽弱,可公族子弟人人以军功为荣,宗室与王室休戚与共,何曾有过如今这般被外姓人压一头的光景?

是卫鞅,那个从魏国来的客卿,带着他那套酷烈的新法,像一把利刃剖开了秦国的旧骨。他废除世袭,让那些靠祖辈功勋吃饭的公族子弟成了没根的浮萍;他推行军功爵制,让泥腿子也能踩着贵族的头颅往上爬;最让他恨之入骨的是,当年太子驷年幼,不慎触犯新法,卫鞅竟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硬是要拿他这个太傅问罪,虽说是孝公默许,可那劓刑落在脸上时,卫鞅站在刑场边,眼神里没有丝毫怜悯,只有对新法的偏执。

“停车。”公子虔忽然睁开眼,车窗外已到宫门前。他扶着家臣的手下车,抬头望着巍峨的宫墙,墙头上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是属于新君驷的旗帜,可在他眼里,那旗帜的一角仿佛染着卫鞅的影子。

内侍见是公子虔,果然面露难色:“王叔,君上正在书房批阅奏疏,吩咐了不见外臣。”

“外臣?”公子虔冷笑一声,径直往里走,“你去回禀,就说公子虔有关于秦国存亡的急事求见,若他不见,日后秦国真出了乱子,莫说我这个做王叔的未曾提醒。”

内侍不敢拦,只能小跑着往内宫去通报。公子虔缓步走在宫道上,两侧的松柏修剪得整整齐齐,一如卫鞅推行的新法,规矩得近乎刻板。他记得从前这里的树是自由生长的,孝公还在时,常带着太子驷在树下射箭,那时的宫道上,随处可见公族子弟往来,笑语喧哗,哪像如今这般,除了侍卫和内侍,连个宗室的影子都难见。

“王叔大驾光临,恕侄儿未能远迎。”新君驷的声音从书房门口传来,他穿着常服,未戴王冠,眉宇间带着几分疲惫,却依旧挺直着脊背。

公子虔停下脚步,看着眼前这个已长成的新君。他还记得驷幼时总爱缠着他骑射,那时的孩子眼里满是依赖,可如今,那双眼睛里多了太多他读不懂的东西——犹豫、权衡,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疏离。

“臣参见君上。”他依着规矩行礼,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长辈威严,“老臣今日来,不是为了私事,是为了秦国的江山社稷,为了嬴氏的祖宗基业。”

驷侧身让他进书房:“王叔有话,不妨进来说。”

书房里的烛火亮得有些晃眼,案几上的奏疏依旧堆得很高,左侧的竹简用铜镇尺压着,上面写着“商君府呈”,右侧则散乱地放着几卷,一看便知是公族的进言。公子虔的目光在那些奏疏上扫过,心里的火气又窜了上来。

“君上登基已有半月,朝堂上关于新法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列国的使者都在暗中观望,说我秦国新君优柔寡断,连祖宗之法与外姓之术都分不清。”公子虔开门见山,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沉重,“老臣知道,君上念及商君与先君的情谊,也看到了新法带来的些许好处,可您想过没有,这好处是用什么换来的?”

驷沉默着,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没有接话。

“是用嬴氏宗室的脸面换来的!”公子虔猛地提高了音量,眼角的伤疤因激动而泛红,“当年商君变法,先君为了推行新法,不得不牺牲宗室利益,老臣身为太傅,替太子受过,被处以劓刑,沦为举国笑柄!那时老臣认了,以为忍过一时,等新法站稳脚跟,总能有弥补宗室的一天。可结果呢?商君得寸进尺,新法越来越苛酷,公族子弟不得世袭爵位,封地被收回,连祭祖的礼仪都要按他那套‘新制’来改!君上,您摸着良心说,这难道不是在剜我嬴氏的根吗?”

他越说越激动,胸膛剧烈起伏着:“就说前日,宗室里的嬴季,不过是在祭祀时多杀了一头牛,就被卫鞅的人抓去治罪,说什么‘非时杀牛,违律当罚’。嬴季是先君的堂弟,为秦国立过军功,如今却因一头牛被当众羞辱!这样的事,这些年还少吗?公族子弟人人自危,连出门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触犯了卫鞅那无处不在的法条。长此以往,谁还会记得自己是嬴氏的子孙?谁还会为秦国卖命?”

驷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水的温热没能压下他眉宇间的凝重:“王叔,新法虽严,却也让秦国富了起来。河西之地已收回,军中粮草充足,士兵们有了军功就能得爵位,士气高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富了?强了?”公子虔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君上只看到仓库里的粮食多了,却没看到百姓对新法的怨怼!老臣前日去栎阳集市,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说商君的法比虎狼还凶,父子不同宅,兄弟要分家,连邻里之间多说句话都可能被举报。这样的‘富’,是把百姓变成只会耕田打仗的木偶;这样的‘强’,是用绳索捆住秦国的手脚!”

他上前一步,几乎要凑到驷的面前:“君上可知,那些支持新法的官员,大多是卫鞅提拔的外乡人?他们只知有商君,不知有秦王!军中的将领,也多是靠军功上来的寒门子弟,对宗室毫无敬畏之心。一旦卫鞅有异心,这些人会听谁的?先君在时,尚能镇住卫鞅,可如今君上刚登基,根基未稳,若再让卫鞅手握大权,秦国的江山,究竟是姓嬴,还是姓卫?”

这句话像一根针,狠狠刺在了驷的心上。他想起前日收到的那封匿名密信,信中说卫鞅与魏国使者私下会面,虽然后来查无实据,可公子虔的话,还是让他心里泛起一阵寒意。

“王叔言重了。”驷的声音有些干涩,“商君辅佐先君变法二十余年,对秦国有大功,断不会有不臣之心。”

“大功?”公子虔冷笑,“他的功,是踩着我嬴氏宗室的尸骨堆起来的!当年变法之初,反对者众多,卫鞅一次就在渭水边斩了七百余人,其中多少是公族子弟?他废除井田,收回的封地,多少是列祖列宗传下来的家业?君上,您不能被他的‘大功’蒙蔽了双眼!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今秦国已强,卫鞅这把刀,也该收起来了。”

他的语气放缓了些,带着几分苦口婆心:“君上,老臣是您的王叔,是看着您长大的。您坐上这王位,不仅要对百姓负责,更要对嬴氏的列祖列宗负责。公族是王室的屏障,就像大树的根,根若烂了,树再高也会倒。如今旧贵族们虽有不满,可终究是嬴氏血脉,只要您废除新法,恢复他们的特权,他们定会誓死效忠。可卫鞅不一样,他是外姓人,他的根不在这里,一旦秦国稍有动荡,他随时可能卷着利益离开,甚至反过来咬秦国一口。”

公子虔的目光落在驷案头的一卷奏疏上,那是卫鞅昨日呈上的,请求在河西之地推行新的军屯制度,要将那里的土地分给士兵,彻底打破旧贵族对边地的掌控。

“您看,他还在步步紧逼。”公子虔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痛心,“河西是秦国的咽喉,他要把那里的土地分给士兵,分明是想把军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君上,再不下决断,就晚了!”

驷的眉头拧得更紧,他看着公子虔眼角那道狰狞的伤疤,想起了小时候偷偷问母亲,王叔的脸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母亲当时红着眼眶,只说是“为了秦国”。那时他不懂,如今却隐约明白了,那道伤疤里,藏着的不仅是公子虔的屈辱,还有整个宗室对卫鞅的恨意。

“废除新法,并非易事。”驷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挣扎,“新法已推行二十余年,秦国上下早已习惯,若骤然废除,恐生大乱。”

“乱不了!”公子虔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君上一声令下,老臣愿牵头,联合甘龙、杜挚等老臣,安抚公族,稳定朝局。百姓那边,只要恢复井田,减轻赋税,他们自会感恩戴德。至于卫鞅,他若识趣,便让他交出权力,回魏国去;若他敢反抗,老臣愿领禁军,将他拿下!”

他的话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书房里陷入了沉默,只有烛火偶尔爆出的噼啪声,在空气中回荡。

公子虔看着驷紧绷的侧脸,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他放缓了语气,带着几分长辈的慈爱:“君上,老臣知道您难。一边是先君的遗命,一边是宗室的期盼。可您要想清楚,先君推行新法,是为了让秦国变强,如今秦国已强,就该固本培元,而不是任由外姓人继续折腾。您是嬴氏的子孙,您的血脉里流着的是秦人的血,您该站在宗室这边,站在秦国的根基这边。”

他深深一揖:“老臣言尽于此,愿君上三思。若君上仍有疑虑,可去问问太后,问问宗室的长辈们,看看他们是愿意见到一个被外姓人掌控的秦国,还是一个由嬴氏子弟当家做主的秦国。”

说完,他不再多言,转身退出了书房。走到宫道上时,春风正暖,吹得他身上的锦袍微微晃动,可他心里却像燃着一团火。他知道,自己这趟没有白来,新君的犹豫,就是他们的机会。只要再加一把劲,卫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书房里,驷依旧坐在案前,指尖停留在那卷卫鞅呈上的军屯奏疏上。公子虔的话像潮水般在他脑海里翻涌——“嬴氏的脸面”“外姓人的掌控”“宗室的根基”,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在他的心上。他拿起那卷奏疏,竹简的边缘被卫鞅的手指磨得光滑,上面的字迹力透纸背,写满了对秦国未来的规划。

可他又想起了公子虔眼角的伤疤,想起了宫道上那些稀疏的人影,想起了密信里那些关于卫鞅的流言。窗外的风不知何时大了起来,吹得窗棂吱呀作响,像是在催促他做出决断。

他将奏疏放回案几,左侧的“商君府呈”与右侧的公族进言,在烛火下对峙着,一如秦国朝堂上的新旧势力,而他这个新君,就站在这对峙的正中央,前路迷茫,却又必须迈出下一步。

夜色渐深,栎阳宫的灯火一盏盏熄灭,唯有新君的书房,依旧亮着,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那灯光里,藏着一个年轻君主的挣扎,也藏着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