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48集:孝公的担忧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48集:孝公的担忧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第一章:盛世隐忧

栎阳的宫殿在晨曦中透着庄严肃穆,阳光洒在金黄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秦国如今的蒸蒸日上。秦孝公嬴渠梁站在宫殿的高台之上,俯瞰着这座日益繁华的都城,心中满是欣慰与感慨。

街道上,百姓们来来往往,神色间皆是富足与安定。商人们有序地经营着生意,不再如往昔那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田间,农夫们辛勤劳作,因为他们知道,多耕多织便能获得赏赐,改变自家的命运;军营里,士兵们刻苦训练,个个都盼着能在战场上立下军功,挣得爵位和田地。秦国在卫鞅变法的推动下,已然从曾经那个被人轻视的“戎狄之邦”,一步步向着强国迈进。

孝公微微眯起双眼,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可那笑容背后,却藏着一抹旁人难以察觉的忧虑。这些日子,他越发觉得身体大不如前,时常感到疲惫不堪,夜里也总是难以入眠。他深知,变法尚未彻底完成,秦国虽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真正称霸诸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自己这副日渐衰弱的身子,还能支撑多久,能否陪着卫鞅将这变法大业稳稳地推行下去,他着实没有把握。

转身回到殿内,卫鞅正捧着一卷竹简,专注地看着,似是在思索着下一步的变法举措。见孝公进来,卫鞅赶忙行礼,孝公摆摆手,示意他免礼,随后缓缓开口道:“卫鞅啊,你看如今秦国,在你我共同努力下,已然有了这般气象,寡人心甚慰啊。”

卫鞅恭敬地回道:“君上圣明,此乃君上力排众议、坚定支持变法,再加上秦国上下一心,臣不过是尽了些绵薄之力罢了。”

孝公走到卫鞅身边,轻轻叹了口气,目光中满是凝重:“你莫要过谦,这其中你的功劳最大。只是寡人这身体,近些时日愈发不济,寡人担心……担心自己不能陪你继续走完这变法之路了啊。”

卫鞅听闻,心中一紧,赶忙说道:“君上吉人自有天相,定能早日康复,继续引领秦国走向更强盛之地。”

孝公拍了拍卫鞅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我死后,你一定要辅佐太子,继续推行新法。秦国的未来,可就全靠你们了,切不可让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成果付诸东流啊。”

卫鞅眼中含泪,跪地抱拳,声音坚定:“臣定当竭尽所能,辅佐太子,让新法在秦国永世传承,不负君上所托。”

孝公扶起卫鞅,二人相对无言,可那眼神交汇之中,皆是对秦国未来深深的期许与担忧。

第二章:暗流涌动

孝公病重的消息,如同平静湖面上投入的一颗石子,在栎阳城中泛起了层层涟漪。尽管孝公已下令封锁消息,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一些有心人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

太傅甘龙的府邸中,甘龙正坐在书房里,对着一盏油灯,脸上的神情在明暗光影中显得格外阴沉。他捋着花白的胡须,心中暗自盘算着:“哼,孝公这一病,恐怕时日无多了。那卫鞅仗着变法之功,在秦国权势滔天,若等太子继位,他还继续把持朝政,推行那新法,我等士族的利益可就彻底没了指望。”

一旁的心腹凑上前,低声说道:“大人,如今可是个好机会啊,咱们得早做打算,绝不能让卫鞅再如此肆意妄为下去了。”

甘龙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你说得对,传我话下去,让咱们的人都警醒着些,密切留意宫中动静,另外,再去联络那些对新法不满的旧贵族,咱们得团结起来,想办法在这关键时候扳倒卫鞅,废除新法。”

而在公子虔的府上,气氛同样压抑。公子虔想起此前因新法自己多次受罚,心中对卫鞅的恨意就难以消散。他在屋内来回踱步,对身边的家臣说道:“卫鞅那厮,如今越发张狂了,若不是君上护着他,我定不会轻易放过他。如今君上病重,太子年幼,这秦国的局势,可就微妙了啊。”

家臣劝道:“大人,虽说您与那卫鞅有诸多恩怨,可如今还是得谨慎行事,毕竟他深得君上信任,在朝中也有不少拥护者,咱们不可贸然行动啊。”

公子虔冷哼一声:“哼,我自然知晓,不过我也不会坐以待毙,且看他卫鞅能得意到几时。”

与此同时,卫鞅也察觉到了这暗中涌动的危机。他加强了对宫廷内外的防备,安排亲信密切监视着旧贵族们的一举一动。他深知,孝公一旦驾崩,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场关乎秦国命运以及新法存亡的艰难斗争。

夜里,卫鞅独自坐在书房,看着案上堆积如山的竹简,上面记载着变法以来秦国各地的情况以及下一步的规划,可此刻他却难以静下心来。他想起孝公的嘱托,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要守护住这变法的成果,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

第三章:太子成长

太子驷在得知父亲病重后,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曾经那个有些贪玩任性的少年,开始学着关心朝政,关注秦国的一举一动。

一日,太子驷跟着孝公的车架外出巡视,看到田间百姓们忙碌的身影,那一张张满是汗水却洋溢着希望的脸庞,让他心中触动不已。他转头对身旁的公子虔说道:“太傅,以往我总觉得卫鞅的新法太过严苛,可如今看到百姓们这般安居乐业,秦国如此繁荣昌盛,或许,这新法真的是能让秦国强大起来的良策啊。”

公子虔听了,心中五味杂陈,沉默了片刻才回道:“太子,新法虽有成效,可也触动了太多旧贵族的利益,日后恐生变数啊。”

太子驷微微皱眉,若有所思地说:“可若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让秦国再次陷入衰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我身为秦国的太子,日后继承大统,理应为秦国的长远发展考虑才是。”

公子虔看着太子驷,心中暗叹,这孩子终究还是被卫鞅变法的成果影响了,可他也明白,太子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如今秦国的局势,已不是他们想阻拦就能阻拦得了的了。

回宫之后,太子驷主动找到卫鞅,向他请教新法的诸多事宜。卫鞅见太子有心了解变法,心中甚是欣慰,便耐心地为太子讲解着每一项法令的初衷、实施过程以及带来的成效。

太子驷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两人一谈便是数个时辰。末了,太子驷起身行礼,诚恳地对卫鞅说:“商君,此前是我年幼无知,对您多有误解,如今我深知这新法对秦国的重要性,日后还望您能多多教导我,助我成为一位能让秦国继续繁荣昌盛的君主。”

卫鞅赶忙回礼:“太子聪慧好学,日后必成大器,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太子,为秦国的未来鞠躬尽瘁。”

从那以后,太子驷时常向卫鞅学习,对新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让卫鞅对秦国的未来又多了几分信心,可孝公的病情却依旧在不断加重,秦国的局势也愈发紧张起来。

第四章:孝公驾崩

尽管太医们想尽了办法,用上了各种珍贵的药材,可还是没能挽留住孝公的生命。那一日,栎阳的天空仿佛都蒙上了一层阴霾,整个都城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孝公躺在病榻之上,气息奄奄,他强撑着最后一丝力气,将太子驷和卫鞅叫到跟前。他看着太子驷,眼中满是慈爱与期望:“驷儿,为父走后,你要做一位明君,好好治理秦国,切不可辜负了秦国百姓的期望,要继续推行新法,让秦国更加强大啊。”

太子驷泪流满面,跪在榻前,紧紧握着孝公的手:“父王放心,儿臣定当谨记您的教诲,定不会让您失望。”

孝公又看向卫鞅,目光中尽是信任与托付:“卫鞅,寡人将秦国和太子都托付给你了,你要好好辅佐他啊……”

卫鞅早已泣不成声,磕头回道:“君上放心,臣万死不辞,定护秦国周全,助太子成就霸业。”

说完,孝公缓缓闭上了双眼,溘然长逝。整个宫殿里顿时哭声一片,太子驷伏地痛哭,卫鞅亦是悲痛欲绝,他们都知道,秦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君主,而未来的路,将充满艰难险阻。

孝公的葬礼办得极为隆重,秦国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为这位带领他们走向富足生活的君主送行。各国诸侯也纷纷派使者前来吊唁,他们在感慨孝公离世的同时,也都在暗中观察着秦国接下来的动向。

第五章:权力博弈

孝公下葬之后,朝堂之上的局势愈发紧张起来。甘龙等旧贵族们觉得时机已到,开始在朝堂上公然对卫鞅发难,要求废除新法。

甘龙率先出列,奏道:“太子殿下,先王在位时推行新法,虽有一时成效,可如今也弊端尽显啊。百姓们苦不堪言,士族们怨声载道,长此以往,秦国必将大乱。臣恳请殿下废除新法,恢复旧制,以安民心。”

卫鞅一听,当即反驳道:“太傅此言差矣!新法推行以来,秦国粮食产量大增,百姓富足,军队战斗力强盛,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那些所谓的‘弊端’,不过是旧贵族们为了维护自身私利而编造的借口罢了。若此时废除新法,秦国必将前功尽弃,再次陷入衰弱,还望殿下明察。”

太子驷坐在王座之上,眉头紧皱,心中权衡着利弊。他深知新法对秦国的重要性,可甘龙等人在朝中势力也不容小觑,他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公子虔也站出来附和甘龙:“殿下,卫鞅变法以来,对我等公族诸多打压,如今先王已逝,难道还要任由他这般肆意妄为下去吗?还请殿下为我等公族做主啊。”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新法和反对新法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卫鞅看着这混乱的局面,心中明白,若不拿出些有力的举措,新法恐怕真的会有危险。

于是,他向太子驷奏请,将这些年来变法的成效以及各地百姓拥护新法的证据一一呈现在众人面前。那些详实的数据、百姓们感激新法的书信,让不少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们开始倾向于支持新法。

太子驷看着这些证据,心中也有了决断,他拍案而起:“诸位卿家,本太子深知先王推行新法的苦心,也看到了这些年来秦国在新法之下的巨大变化。如今,本太子决定,继续推行新法,望诸位能齐心协力,为秦国的繁荣共同努力。若有再敢妄议废除新法者,定不轻饶!”

甘龙等人见太子驷如此坚定,心中虽愤恨不已,却也不敢再多言,只能暂且退下,可他们并未就此罢休,依旧在暗中谋划着如何扳倒卫鞅。

第六章:危机四伏

卫鞅虽然在朝堂上暂时稳住了新法的推行,可他心里清楚,危险依旧无处不在。甘龙等人的暗中动作越来越频繁,他们一方面在朝中拉拢更多对新法不满的官员,试图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另一方面,又在民间散布各种诋毁新法和卫鞅的谣言,企图扰乱民心。

在栎阳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就能听到一些流言蜚语,有人说卫鞅变法是为了自己谋取私利,日后定会篡位夺权;还有人说新法会让秦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百姓们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头了。这些谣言越传越广,让不少不明真相的百姓心中也产生了疑虑。

同时,秦国边境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迹象。原本与秦国交好的一些邻国,见孝公去世,秦国局势动荡,便开始蠢蠢欲动,时不时地在边境挑起一些小摩擦,试探秦国的底线。

卫鞅一边忙着处理朝中事务,稳定新法的实施,一边又要派人去边境安抚局势,加强防备,可谓是忙得焦头烂额。

而在这忙碌之中,他还察觉到了身边似乎有内鬼。好几次,他与太子商议的应对之策,总能被甘龙等人提前知晓,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阵营里出现了叛徒。

为了揪出这个内鬼,卫鞅不动声色地设下了一个局。他故意放出一些假消息,佯装要对旧贵族们采取重大行动,然后暗中观察着各方的反应。

终于,经过一番排查,他发现了那个隐藏在身边的内鬼,原来是一个平日里看似忠厚老实的小吏,被甘龙等人收买,一直在为他们传递消息。卫鞅当机立断,将此人秘密处置,同时也加强了对身边人的审查,以防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可尽管如此,秦国面临的危机依旧没有解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卫鞅深知,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第七章:变法坚守

面对重重危机,卫鞅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决定主动出击,进一步巩固新法在秦国的根基。

他先是亲自前往各地巡视,深入民间,与百姓们面对面交流,向他们解释新法的好处,澄清那些谣言。百姓们看到卫鞅如此亲民,又听他耐心细致地讲解,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对新法的拥护也更加坚定了。

在巡视过程中,卫鞅还发现了一些新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便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官府的政令传达不够及时,导致部分百姓对新法的理解出现偏差。卫鞅便下令在各地增设驿站,加快政令传递的速度,同时派遣有学识的官员到基层去,为百姓答疑解惑。

回到朝堂之上,卫鞅又向太子驷提议,对那些严格遵守新法、为秦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官员和百姓进行大规模的表彰,树立榜样,让更多的人看到新法带来的好处。太子驷欣然同意,一场盛大的表彰大会在栎阳举行,那些因耕织、军功等获得赏赐的百姓们走上高台,接受众人的赞誉,他们的故事也在秦国各地流传开来,激励着更多的人积极响应新法。

此外,卫鞅还着手整顿军队,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他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将领,更新了武器装备,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训练计划。秦军在他的整治下,战斗力更上一层楼,让那些想在边境滋事的邻国不敢再轻举妄动。

而对于甘龙等旧贵族的反对势力,卫鞅也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他暗中调查那些旧贵族的违法违纪行为,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后,对其中一些情节严重的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对那些愿意顺应新法、支持变法的旧贵族,则给予一定的安抚和好处,让他们逐渐转变立场,不再与新法为敌。

在卫鞅的不懈努力下,新法在秦国的推行越发稳固,尽管依旧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已无法撼动新法的主导地位。

第八章:内忧外患

然而,秦国的安稳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在卫鞅好不容易稳住国内局势的时候,外部的威胁却突然加剧了。

魏国、赵国、韩国等国见秦国在孝公去世后不仅没有陷入内乱,反而在卫鞅的带领下继续蒸蒸日上,心中十分忌惮,于是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联军,准备对秦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消息传来,秦国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不少大臣面露担忧之色,毕竟这次面对的是多国联军,实力不容小觑。

甘龙趁机在朝堂上煽风点火:“殿下,这都是卫鞅变法惹的祸啊,如今各国联军来犯,秦国怕是难以抵挡,若不赶紧废除新法,向各国求和,秦国必将大祸临头啊。”

卫鞅怒视甘龙,大声驳斥道:“太傅莫要在此危言耸听!秦国如今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非凡,又怎会惧怕这联军?况且,若此时废除新法,向他国示弱,那才是真正的自寻死路。”

太子驷虽然心中也有些紧张,但他深知此时绝不能慌乱,他看向卫鞅,问道:“商君,如今联军压境,你可有应对之策?”

卫鞅上前一步,胸有成竹地说:“殿下放心,联军虽看似强大,可实则各怀心思,并非铁板一块。臣愿率军出征,定能破敌,让各国知道我秦国的厉害。”

太子驷思索片刻,点头道:“好,那便有劳商君了,秦国的安危,就全靠你了。”

卫鞅领命之后,立刻开始筹备出征事宜。他调集兵力,准备粮草,同时又派出细作,去打探联军的情报,分析敌军的部署和弱点,一场关乎秦国生死存亡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九章:浴血奋战

卫鞅率领着秦军,浩浩荡荡地开赴边境。一路上,士兵们士气高昂,他们对卫鞅充满了信任,也对这场战斗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来到边境战场,只见对面的联军营帐连绵数里,气势颇为浩大。卫鞅登上高处,观察着敌军的动静,心中暗自盘算着作战计划。

开战之日,联军率先发动进攻,他们依仗着人多势众,向秦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冲锋。秦军却毫不畏惧,在卫鞅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防御,用强弩、拒马等挡住了联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见联军攻势渐缓,卫鞅看准时机,挥动令旗,下令秦军发起反击。秦军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联军,一时间喊杀声震天。黑坨子等一众士兵更是奋勇杀敌,他们牢记着新法给予的荣耀和机会,都想着在战场上多立战功,为秦国争光。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互有伤亡。卫鞅在阵中沉着指挥,根据战场上的形势不断调整着战术,或分兵包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