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47集:民间的疾苦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47集:民间的疾苦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商鞅济民》

第一章:变法余波

秦国的变法在卫鞅的雷厉风行下推行了数年,成效斐然。昔日荒芜的土地如今阡陌纵横,田间尽是辛勤劳作的农夫,粮仓堆满了粮食,秦军在战场上亦是屡战屡胜,让列国为之胆寒。栎阳城中,商铺林立,一片繁华之象,处处彰显着秦国正一步步走向强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沐浴在变法带来的光辉之中。在都城栎阳的偏僻角落里,还住着这样一群百姓,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每日为了一口吃食发愁。

老栓一家便是其中代表。老栓年逾五十,本就体弱,家中几亩薄田,因前几年天公不作美,收成寥寥,又要上缴赋税,如今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他的儿子大牛在秦军服役,可微薄的军饷也难以支撑家里的开销,儿媳带着年幼的孙子,只能靠挖些野菜勉强糊口。

这日,老栓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外面回来,望着家中徒有四壁的屋子,重重地叹了口气。儿媳正在灶前煮着野菜汤,那几乎看不到几颗米的汤,散发着淡淡的苦涩味道。

“爹,您回来了,今天外面可有什么消息?”儿媳问道。

老栓摇了摇头,“还能有啥消息,咱这苦日子,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啊。”

就在这时,卫鞅正坐在府中,看着各县呈上来的关于变法成果的奏报,脸上并无太多喜悦之色。他深知,变法虽让秦国整体强大了,可那些底层百姓的困苦若不解决,秦国的根基终究不稳。

第二章:深入民间

卫鞅决定亲自深入民间去查看情况,他换上了一身普通的布衣,带着几个亲信,悄然离开了府邸,朝着栎阳的贫民聚居区走去。

刚踏入这片区域,一股破败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狭窄的街巷里污水横流,房屋破败不堪,百姓们看着都眼神麻木,毫无生气。

卫鞅看到一个老妪正坐在门口缝补着一件破衣裳,那衣裳上已经满是补丁,几乎看不出原本的模样了。

“老妈妈,您这日子过得可还艰难呀?”卫鞅上前温和地问道。

老妪抬起头,打量了一下卫鞅,见他穿着普通,便叹着气道:“艰难呐,这变法是好,可咱穷人没啥力气,田也种不好,饭都吃不上几口,唉。”

卫鞅听了,心里一阵酸楚,又继续往前走,遇到了一群孩童,个个瘦骨嶙峋,正围着一个小泥坑玩耍,那所谓的玩具不过是几块破石头。

一个稍大些的孩子看到卫鞅,怯生生地问:“大叔,你有吃的吗?我们都饿了好久了。”

卫鞅眼眶泛红,从怀里掏出了几个干粮递给孩子们,孩子们如获至宝,狼吞虎咽起来。

他一路走,一路问,听到了各种各样百姓的苦处,有的是因为家中有人残疾无法劳作,有的是遭了灾却没有余力恢复生产,还有的是被当地的恶霸欺凌,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第三章:制定对策

回到府邸后,卫鞅心情格外沉重,他召集了身边的谋士以及一些负责民政的官吏,开始商讨救济百姓的措施。

“如今民间百姓困苦,我等不可坐视不管,必须要想出切实可行之法,助他们度过难关。”卫鞅面色严肃地说道。

谋士甲思索片刻后说道:“大人,可否设立一些公田,招募那些贫困无地的百姓去耕种,所得收成一部分归他们自己,一部分上缴官府,如此既能让他们有活干有饭吃,也能增加官府的储备。”

卫鞅微微点头,觉得此法可行,又有官吏提议:“对于那些家中有残疾之人的家庭,官府可定期发放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还有,对于受灾的地区,应当减免赋税,同时组织人力物力帮助他们修缮房屋,恢复生产。”另一个官吏补充道。

卫鞅一边听,一边在竹简上记录着,经过一番商讨,一套完整的救济措施渐渐成形。

首先,在各郡县划出一定数量的公田,按照贫困程度挑选百姓前去耕种,官府提供种子和农具,收成按三七开,百姓拿七成。其次,设立专门的救助机构,登记各地贫困家庭的情况,定期发放物资。再者,对于受灾地区,根据受灾程度减免赋税一到三年不等,并且官府出资雇佣劳力帮助重建。

第四章:实施救济

措施制定好后,卫鞅立刻下令各郡县开始实施。

在雍城,县令接到命令后,马上组织人手去挑选合适的公田,然后张贴告示,召集贫困百姓。消息传开,许多原本绝望的百姓纷纷赶来报名。

李二麻子就是其中之一,他家因为之前父亲生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外债,如今田地都快卖光了,正愁没活路。看到告示后,他赶忙来到县衙登记。

“大人,这真的能让咱去种公田,还能拿七成收成吗?”李二麻子有些不敢相信地问。

县令笑着说:“这是商君的命令,自然是真的,你且好好干活便是。”

李二麻子激动得连连点头,跟着众人来到了公田,看着那肥沃的土地,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拿起农具,卖力地开垦起来。

而在栎阳,救助机构的官吏们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登记贫困家庭。他们来到了老栓家,详细询问了情况后,将老栓一家登记在册。

“老栓啊,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官府就会给你们送些粮食和生活用品来,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官吏说道。

老栓热泪盈眶,拉着官吏的手不停地道谢,“多谢大人,多谢商君啊,咱这是遇到贵人了。”

第五章:遭遇阻碍

然而,救济措施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的官吏本就对变法心存不满,觉得这救济之事太过麻烦,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于是暗中使绊子。

在陇西郡,郡守表面上积极响应,可暗地里却把那些肥沃的公田分给了自己的亲眷和当地的富户,只把偏远贫瘠的土地留给真正贫困的百姓。那些贫困百姓去了后,发现土地根本种不出多少粮食,顿时怨声载道。

还有些负责发放物资的小吏,中饱私囊,克扣原本就不多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使得真正到百姓手中的物资少得可怜。

消息渐渐传到了卫鞅耳中,他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彻查此事。他派出了自己的亲信队伍,前往各地监督,一旦发现有官吏敢阳奉阴违,严惩不贷。

亲信们来到陇西郡,一番调查后,掌握了郡守徇私舞弊的证据,当即把郡守拿下,押解回栎阳。同时,那些克扣物资的小吏也都被一一揪出,当众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卫鞅亲自到各地安抚百姓,向他们承诺,官府一定会把救济之事做好,不会再让他们受苦。百姓们看到卫鞅如此重视,心中的怨气也渐渐消散,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第六章:成效初显

随着救济措施的严格执行,越来越多的贫困百姓开始受益。

在公田上劳作的百姓们,经过辛勤耕耘,迎来了第一次丰收。李二麻子看着自家分到的那满满几袋粮食,笑得合不拢嘴。他用一部分粮食还清了外债,又留下足够家人吃的,剩下的还拿到集市上换了些生活用品,家里的日子一下子有了起色。

老栓家也因为定期能收到官府的救助物资,不再为吃饭发愁了。他的孙子也终于能吃上一顿饱饭,脸上渐渐有了红润之色,开始跟着村里的夫子识字念书了。

各地受灾的地区,在官府的帮助下,房屋修缮一新,农田也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干劲十足,纷纷表示要好好种地,为秦国的强盛出一份力。

而卫鞅看到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改善,心中甚是欣慰。他又下令在各郡县开办一些工坊,招收那些有手艺或者愿意学习手艺的百姓,让他们能通过做工增加收入,进一步改善生活。

第七章:长远谋划

卫鞅深知,这一时的救济只是权宜之计,要想让百姓们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秦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他召集了秦国各地的商贾,鼓励他们扩大生意,同时降低了一些商业赋税,前提是商贾们要雇佣一定数量的贫困百姓。如此一来,商业发展带动了就业,百姓们又多了一条挣钱的途径。

在农业方面,卫鞅邀请各国的农技师来到秦国,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并且推广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的产量。

他还向孝公提议,加大对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在各地修建水渠、堤坝,确保农田灌溉和防洪,让百姓们不再受旱涝之灾的威胁。

孝公对卫鞅的这些谋划十分认可,大力支持,拨出了大量的钱财和人力供他调配。

第八章:民心所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些曾经困苦的百姓如今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街头巷尾,百姓们谈论的都是商君的好,夸赞他心系百姓,是秦国的大恩人。

“要不是商君啊,咱这一家子早就饿死了,哪能有现在这好日子过呀。”

“就是就是,商君制定的那些法,虽然严了些,可都是为了咱秦国好,现在又帮咱们解决了困苦,真是难得的好官呐。”

在秦军之中,像大牛这样的士兵听闻家中情况改善,更是对卫鞅感激涕零,作战时更加勇猛无畏,都想着要多立战功,报答商君和秦国的恩情。

而卫鞅依旧每日忙于政务,看着秦国日益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变法的道路虽然艰难,但只要能让秦国强大,让百姓幸福,那便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九章:新的挑战

然而,秦国的强大和卫鞅的威望引起了一些旧贵族的嫉恨。他们原本就对变法不满,如今见卫鞅又因为救济百姓之事深得民心,越发觉得不能让他继续得势了。

甘龙暗中联合了一些贵族,开始在朝堂上弹劾卫鞅,说他擅自挪用官府钱财用于救济,有专权之嫌,还说他如此做是为了收买民心,意图不轨。

孝公虽然信任卫鞅,可面对众多贵族的弹劾,也不得不让卫鞅做出解释。

卫鞅站在朝堂之上,神色坦然,他将这些日子深入民间看到的百姓困苦,以及制定救济措施的初衷和取得的成效一一详细道来。

“臣所作所为,皆是为了秦国的长治久安,为了我大秦的百姓。若百姓困苦,国家根基不稳,变法又何谈成功?还望君上明察。”卫鞅言辞恳切地说道。

孝公听后,心中已然明白,他呵斥了那些弹劾的贵族,力挺卫鞅继续推行救济之事以及变法的后续举措。

第十章:坚定前行

经过这场风波,卫鞅愈发意识到,变法之路任重道远,不仅要面对外部列国的压力,还要时刻提防国内旧贵族的暗中破坏。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依旧每日穿梭在民间与朝堂之间,不断完善救济措施,同时进一步深化变法的其他内容。

在他的努力下,秦国的学堂越办越多,让更多的百姓子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医疗条件也逐步改善,各地有了医馆,百姓生病能得到救治;秦国的城市和乡村建设也越来越好,道路更加平坦宽阔,房屋更加坚固整洁。

百姓们在这安稳的环境中,传承着卫鞅带来的变革精神,勤劳致富,秦国上下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尽管未来还可能会有诸多风雨,但卫鞅坚信,只要君臣一心,百姓拥护,秦国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成为这乱世之中真正的强国,让天下人都为之敬仰。而他自己,也将倾尽一生,为这个目标不懈奋斗,在秦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