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24集:明朝九边军户与户籍世袭危机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224集:明朝九边军户与户籍世袭危机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边尘:宣府镇的军户挽歌》

第一章 残阳如血照孤城: 宣府镇,鸡鸣山下,洋河之滨。嘉靖二十三年的这个秋天,风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凛冽。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城头,将那面绣着“明”字的大旗吹得猎猎作响,却也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萧索。

陈老实,人如其名,是宣府镇万全右卫一名普通的军户。他今年刚满四十,鬓角却已染上了霜色,脸上的皱纹深如刀刻,那是风沙与岁月共同的杰作。此刻,他正佝偻着背,在自家那不足五亩的薄田上,费力地收割着最后一茬勉强成熟的粟米。

田里的土,干得像块板,刨下去都能听见“咔嚓”的声响。粟米的秸秆细瘦,谷穗更是稀稀拉拉,捧在手里轻飘飘的,没什么分量。陈老实叹了口气,直起腰,捶了捶酸痛的腰背,目光投向不远处的卫所城墙。

城墙斑驳,砖石上布满了弹痕与风化的痕迹,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兵,默默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逝。城头上,偶尔有几个无精打采的士兵走过,甲胄锈迹斑斑,步伐拖沓,哪里还有半分军人的英武之气。

这就是宣府镇,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屏卫京畿的重要门户。想当年,太祖皇帝定下军户世袭之制,“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军户们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屯田自养,何等的规划周详。可如今,不过百余年过去,这制度却像这眼前的粟米一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陈老实的祖上,是跟着徐达大将军打天下的老兵,因功被编为军户,世代驻守宣府。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他还记得小时候,爷爷常跟他讲起当年卫所的盛况:屯田遍野,炊烟袅袅,士兵们训练有素,甲仗鲜明,蒙古人不敢轻易犯边。可现在,一切都变了。

“爹,饭熟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陈老实的思绪。他回头,看到自己的小儿子陈小石头,端着一个豁了口的陶碗,碗里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粟米粥,上面飘着几片野菜叶子。

小石头今年才八岁,却瘦得像根豆芽菜,胳膊腿细得仿佛一折就断。他怯生生地看着父亲,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在这边境之地,恐惧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既是对蒙古骑兵的恐惧,也是对生活的恐惧。

陈老实接过碗,却没舍得喝,只是摸了摸儿子的头,声音沙哑地说:“小石头,先给你娘送去,她身子弱。”

他的妻子,前几日又咳血了。这在边镇,不是什么稀罕事,常年的苦寒与营养不良,让许多军户妇人都患上了这样的痨病。可陈老实没钱请医问药,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

“爹,王里正又来催军丁册了。”小石头小声说,“他说明天再交不上你和大哥的丁口文书,就要报上去,说我们家‘逃丁’了。”

陈老实的心头猛地一沉。

大哥陈大栓,今年二十岁,本该是顶门立户的壮丁,也是按军户户籍该登记在册的“军丁”。可大栓早在半年前就跑了。

不是逃跑,是“逃丁”。

这在军户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第二章 军丁虚额与逃亡路

大栓为什么跑?

陈老实心里清楚。

首先是活不下去。

他们家的军田,原本按祖制应该有五十亩。可现在呢?连五亩都不到。剩下的地去哪儿了?被那些镇守太监、总兵官、卫所军官们,以各种名义侵占了。他们是“豪强”,是“势要”,手里有权有势,军户们根本不敢反抗。

起初,是“投献”。有些小军官,会哄骗或者强迫军户把土地“投献”到他们名下,说是可以免除一些徭役,实际上就是白占。后来,干脆就是强占。卫所的屯田,大片大片地被圈占,变成了军官们的私产,或者租给流民耕种,收取高额的租金。而像陈老实这样的普通军户,分到的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贫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别说还要承担沉重的军役和赋税。

其次是军役太重。

作为军户,不仅要种地,还要服兵役。平时要参加训练,修建城墙、堡垒,运送粮草,战时更是要披甲上阵,冲锋陷阵。而这些军役,往往是无偿的,或者只有极少的一点粮饷,还常常被各级军官克扣。

大栓去年就被征调去修长城,一去就是三个月。回来的时候,人瘦了一圈,身上还带着伤。那点微薄的口粮,根本不够路上吃的,他是靠沿途乞讨才勉强回来的。回来之后,家里的地没人种,荒芜了,秋天几乎没收成。

更让人心寒的是,军户的身份是世袭的。生下来就是军户,死了还是军户,子子孙孙,永远也摆脱不了。大栓不想一辈子困死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不想像他父亲一样,到老了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更不想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要走这条路。

所以,他跑了。跟着几个同乡,偷偷离开了宣府镇,往南边去了,说是要去口外找个地方垦荒,或者干脆去做个流民,也比在这里当军户强。

陈老实知道儿子的选择,他没法阻止,也不忍心阻止。他只是觉得心里堵得慌,像压着一块大石头。

“逃丁”的后果是严重的。按照大明律,逃丁要被抓回来杖责,然后发回原籍继续当军丁。如果抓不回来,就要由同里的其他军户“勾补”,也就是让其他人家出人来顶替。这也是里正王老虎催得紧的原因,他怕担责任。

可陈老实去哪里找大栓?就算找到了,又能怎么样?把他捆回来,继续过这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吗?

他看着手里的空碗,又看了看儿子瘦弱的身躯和远处破败的卫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笼罩了他。

这不仅仅是他一家的困境。在宣府镇,乃至整个九边,“军丁虚额”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卫所的户籍档案上,登记的军丁数目还是那么多,甚至比太祖皇帝时期还要“可观”。可实际上,有多少是“实额”?又有多少是“虚额”?

军官们为了冒领军饷,为了向上级虚报功绩,往往会在户籍册上做手脚,多报、虚报军丁数目。而那些真正的军丁,却因为不堪重负而纷纷逃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户籍上的数字越来越“好看”,可实际上的兵力却越来越虚弱,边防力量也越来越衰退。

朝廷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也多次派官员下来“核查军户户籍”,试图扭转这种局面。

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冬天,朝廷派了一个叫张诚的御史,来宣府镇“清军”。

第三章 御史清军与阳奉阴违

张御史来了,排场不小。前呼后拥,锦旗招展,直奔宣府镇总兵府。

宣府总兵李隆,是个沙场宿将,脸上一道长长的刀疤,看着挺吓人,可在张御史面前,却显得格外“恭顺”。

“张御史远道而来,辛苦辛苦。此番清军,乃朝廷大计,下官定当全力配合,确保万无一失。”李隆堆着笑脸,亲自为张御史斟茶。

张御史捻着胡须,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李总兵客气了。某奉圣谕,前来宣府清理军伍,核查户籍,此乃为朝廷整饬边防,不容有丝毫懈怠。还望李总兵及各位同僚,如实相告,勿要隐瞒。”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李隆连连点头。

可实际上呢?

张御史的“清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闹剧。

他住在总兵府,每天锦衣玉食,接受着各级官员的“孝敬”。所谓的核查,也只是坐在衙门里,看看卫所送来的户籍档案,问问那些被叫来的里正、甲首。

那些里正、甲首,哪个不是人精?早就被卫所的军官们打点好了,在张御史面前,自然是“实话实说”——当然,是按照军官们教的“实话”来说。

“启禀御史大人,我等卫所军丁,皆系太祖皇帝钦定,世代忠良,安土重迁,岂有逃亡之理?户籍所载,俱是实数,不敢有虚。”

“是啊是啊,御史大人明鉴,我等里甲,年年核查,军丁俱在,并无缺额。”

张御史听着这些话,看着眼前一本本“整齐划一”的户籍黄册,上面的字迹工整,印章清晰,似乎真的没什么问题。他哪里知道,这些黄册,很多都是卫所临时伪造或者篡改的,那些逃亡的军丁,名字还赫然在列,只是后面标注了“病故”、“出差”、“调防”等各种借口。

偶尔,张御史也会心血来潮,说要去下面的卫所、堡寨看看。

这可把李隆等人忙坏了。他们提前通知各个卫所,把那些空着的营房打扫干净,把能找到的几个老弱病残的军丁集中起来,穿上相对整齐的衣服,站在那里充数。还特意挑选了一些“军田”,那些实际上已经被军官们侵占,但表面上还挂着军户名字的土地,指给张御史看。

“御史大人您看,这是某军户的田,长势多好。”

“这是某军丁,虽然年纪大了些,但依然忠心耿耿,坚守岗位。”

张御史看着眼前“井然有序”的景象,听着李隆等人的“汇报”,满意地点点头。他觉得自己这次清军很有成效,宣府镇的军户管理还是不错的,虽然可能存在一些小问题,但大体上是好的。

至于那些真正逃亡的军丁,那些被侵占的土地,那些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苦难与危机,张御史看不到,也不想看到。他来这里,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向朝廷交差,至于实际效果如何,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陈老实也被里正王老虎叫去“应付”了一次。

王老虎把他拉到一边,低声威胁:“陈老实,等会儿御史大人问话,你知道该怎么说吧?就说你儿子大栓,前几日被派去怀来卫出差了,过些日子就回来。听见没有?要是敢胡说八道,坏了老子的事,有你好果子吃!”

陈老实看着王老虎凶神恶煞的样子,又看了看旁边几个虎视眈眈的衙役,心里一阵发寒。他只能默默地点点头。

见到张御史,陈老实紧张得浑身发抖,头都不敢抬。

“你叫陈老实?”张御史的声音听起来还算温和。

“是,小人陈老实。”

“你儿子陈大栓,是本卫的军丁?”

“是……是的。”

“他人呢?为何不见?”

“回……回大人话,前几日……前几日被派去怀来卫……出差了,说是运送粮草,过……过些日子就回来。”陈老实结结巴巴地说完,额头上已经冒出了冷汗。

张御史哦了一声,似乎没太在意,挥挥手让他下去了。

陈老实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那个让他窒息的地方。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等张御史一走,该来的还是会来。

果然,张御史在宣府镇“巡视”了一个多月,收受了不少好处,然后就“满载而归”了。他回去之后,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盛赞宣府镇军容严整,户籍清晰,军丁俱在,边防稳固,云云。

朝廷看了奏折,自然是龙颜大悦,对张御史一番嘉奖,对宣府镇的官员们也多有赏赐。

可实际上,宣府镇的边防,依旧在一天天衰退下去。

第四章 边患日炽与人心思变

张御史走后,宣府镇的一切又恢复了原样,甚至比以前更加糟糕。

军官们因为“清军”顺利过关,更是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侵占军田,克扣军饷。而那些剩下的军户,日子也越来越难过。

陈老实家的那五亩薄田,今年的收成全无,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霜降,把粟米苗全冻死了。家里已经断粮好几天了,妻子的咳嗽越来越厉害,小石头也饿得整天有气无力。

陈老实看着奄奄一息的妻子,看着面黄肌瘦的儿子,再看看外面那呼啸的寒风和荒凉的土地,心里那个念头越来越强烈——他也要走了。

不是逃跑,是为了活下去。

他听说,往南走,过了居庸关,到了顺天府地界,虽然也有赋税,但至少不像边镇这样,随时面临着蒙古人的袭扰,也没有那么沉重的军役。而且,那里地广人稀,只要肯下力气,总能找到一口饭吃。

他不想让儿子也当一辈子军户,不想让他重蹈自己和大哥的覆辙。

这天晚上,陈老实把最后一点存粮——几把炒熟的豆子,分成了三份。他走到妻子的床前,轻声说:“孩子他娘,对不起,我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现在,家里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我想带着小石头,往南边去,找个地方活下去。你……”

他说不下去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妻子虚弱地睁开眼睛,看着他,眼神里没有责怪,只有深深的疲惫和一丝解脱。她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抓住陈老实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他爹……走……走吧……别管我了……我这身子……也撑不了多久了……你们……能活下去……就好……”

陈老实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他知道妻子说的是实话,可他怎么能丢下她不管?

“他娘,我……”

“走!”妻子突然提高了声音,然后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咳出的血染红了枕边的破布,“带上小石头……走!别让孩子……也死在这里……”

看着妻子决绝的眼神,听着她痛苦的咳嗽声,陈老实知道,他没有选择了。

他跪在地上,给妻子磕了三个响头,然后抱起早已吓得瑟瑟发抖的小石头,拿起那包炒熟的豆子,看了一眼这个住了一辈子的破屋,看了一眼躺在床上的妻子,一咬牙,推门走了出去。

外面,夜色如墨,寒风刺骨。远处的城墙轮廓模糊,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城头的刁斗声,稀稀落落地传来,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凉。

陈老实紧了紧怀里的小石头,深吸了一口气,朝着南方,那个未知的方向,迈开了沉重的步伐。

他不知道前路等待他的是什么,是生的希望,还是另一场苦难。他只知道,他必须走,为了自己,更为了怀里的孩子。

在宣府镇,在九边的各个卫所,像陈老实这样选择离开的军户,越来越多。

他们有的是偷偷摸摸地走,有的是全家老小一起走,有的是跟着商队走,有的是结伴而行。他们像一颗颗被风吹散的种子,离开了这片他们世代驻守的土地。

卫所的户籍册上,“逃丁”的记录越来越多,“军丁虚额”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虽然朝廷依旧会时不时地派官员下来核查,但都像张御史一样,流于形式,根本无法扭转这种趋势。

边防力量,就在这日复一日的逃亡与虚耗中,不断衰退。

而与此同时,北方的蒙古部落,却在悄然崛起。俺答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势力日益强盛,对明朝边境的袭扰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

宣府镇,这个曾经固若金汤的边防重镇,如今却像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在日益严峻的边患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城墙依旧矗立,旗帜依旧飘扬,但城里面的人,却早已不是当年那些充满血性与希望的军户了。剩下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是无心守边的游民,要么是那些靠着侵占军田、克扣军饷发家致富的军官和豪强。

人心散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

第五章 挽歌低回,边尘依旧

陈老实带着小石头,一路向南,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沿着偏僻的小路走,怕被官府的人抓回去当“逃丁”。饿了,就挖些野菜,摘些野果,或者用身上仅有的几个钱,买一点最便宜的麸子面。累了,就在破庙、山洞或者野地里睡上一觉。

小石头很懂事,虽然害怕,虽然饿,但很少哭闹,只是紧紧地跟着父亲,用他那双大眼睛,好奇而又恐惧地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

这天,他们走到了一处山谷。山谷里静悄悄的,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陈老实觉得有些不对劲,正要拉着小石头躲起来,突然,从旁边的树林里冲出几个蒙面的汉子,手里拿着刀棍,气势汹汹地围了上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