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23集:元朝岭北行省的游牧户籍难题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223集:元朝岭北行省的游牧户籍难题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苍狼与黄册:岭北行省的户籍困局》

第一章 金帐下的羊皮纸:元大都,皇宫大内的紫檀殿内,空气中弥漫着龙涎香与酥油茶混合的奇异气味。元成宗铁穆耳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面前摊开的,是一份来自万里之外岭北行省的急报。羊皮纸的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上面的回鹘式蒙古文写得龙飞凤舞,却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焦虑。

“又是关于户籍的事。”成宗将奏报递给身旁的丞相哈剌哈孙,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朕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岭北,岭北,朕的祖宗龙兴之地,如今却成了户籍管理的泥潭。”

哈剌哈孙恭敬地接过奏报,目光快速扫过。上面写着:“岭北行省平章政事孛罗帖木儿谨奏:行省所辖诸部,因水草迁徙不定,户籍登载岁岁更易,前日所记,今日或已在千里之外。更有甚者,受汉地农耕之诱,渐有弃牧从耕,于水草丰美处筑屋定居者,传统千户制难以约束,赋税征收每每落空,军户征调亦遇梗阻……”

“千户制。”哈剌哈孙低声重复着这个词,“陛下,太祖皇帝建立大蒙古国,以千户制统御部众,‘百户’、‘千户’、‘万户’,兵民合一,既是军事编制,也是户籍单位,曾是我大元立国之基。可如今……”

“如今时移世易了。”成宗打断他,“草原不再是当年的草原,牧民也不全是当年的牧民了。朕听说,有些部落,已经学着汉人的样子,开垦土地,建造固定的房屋,不再随着季节迁徙。千户长们管不住他们,或者说,不想管。而那些依旧游牧的,户籍像风一样,今天在克鲁伦河,明天可能就到了土拉河,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的黄册,我们的户籍官,怎么跟得上?”

问题的核心就在这里。元朝建立后,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户籍制度,试图将“黄册”制度推行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包括祖宗的龙兴之地——岭北行省。黄册,那是详细登记人口、土地、资产的户籍簿,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本依据。在中原汉地,虽然也有困难,但终究依靠成熟的州县体系和庞大的官僚队伍推行了下去。

但在岭北,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黄册制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章 草原上的“风”与“土”

岭北行省,和林城。这座曾经的蒙古帝国首都,如今虽不再是帝国中心,却仍是岭北的政治经济枢纽。平章政事孛罗帖木儿站在和林城外的高坡上,望着远处像黑色珍珠一样散布在草原上的蒙古包,以及更远处,几处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不是蒙古包的炊烟,而是固定房屋的烟囱。

他的身边,站着一位名叫巴图的老千户。巴图须发皆白,脸上刻满了风霜,那是草原赋予每一个真正牧民的印记。

“平章大人,”巴图的声音像被风沙打磨过,“您看那边,那是弘吉剌部的几个牧户,去年还在东边的呼伦贝尔放牧,今年就到了这里。他们说这里的水草好。可我们的户籍官上个月刚去东边登记过他们的人口和牲畜。”

孛罗帖木儿叹了口气:“巴图千户,我知道。这还不是最麻烦的。你看那边,山脚下那几处房子,是兀良哈部的一些人盖的。他们说,放牧太辛苦,又受风雪之灾,学着汉人种地,能有个安稳日子。”

巴图的眉头皱得像拧在一起的弓弦:“种地?那还是我们蒙古人吗?我们的祖先,是苍狼白鹿的后代,是马背上的民族。离开马背,离开羊群,就像雄鹰折断了翅膀。而且,大人,他们一旦定居下来,就不再听千户的调遣了。千户制,是我们的根啊。”

“根?”孛罗帖木儿苦笑,“巴图千户,朝廷要赋税,要粮食,要兵员。传统的千户制,战时能快速集结兵力,平时也能通过千户长征收一些牲畜和皮毛。但现在,朝廷的需求变了,不仅仅是牲畜和皮毛,还需要粮食,需要稳定的税赋来源。定居下来的牧民,或许能开垦土地,提供粮食,但他们却脱离了传统的千户管理体系,不愿意再被当作‘编户’登记在黄册上。而那些依旧游牧的,他们的牲畜数量、人口增减,随着迁徙而变动不居,我们的户籍官就算长了翅膀,也跟不上他们的脚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朝廷派来的户籍提举司官员,一个个都快愁白了头。他们按照汉地的办法,想要挨家挨户登记,想要统计人口、牲畜、‘土田’——哪怕是牧场,他们也想丈量。可牧民们不理解,也不配合。他们觉得,水草是天给的,牧场是祖宗传下来的,为什么要登记?为什么要交税?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朝廷要把他们像汉地的农民一样束缚在土地上,是对蒙古传统的背叛。”

一阵风吹过,带来草原特有的青草和牛羊的气息。孛罗帖木儿感到一丝寒意,不是来自风,而是来自眼前的困境。一边是祖宗传下来的千户制,是草原的游牧传统,是牧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另一边是大元帝国作为一个统一王朝的统治需求,是赋税、是兵源、是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是黄册所代表的中原户籍制度。这两者,在岭北行省这片土地上,激烈地碰撞着,产生出难以调和的矛盾。

第三章 黄册与套马杆

和林城内,户籍提举司的衙门里,一片忙碌而压抑的景象。汉地来的官员王敏,正对着一堆卷帙浩繁的户籍册唉声叹气。那些册页上,用汉文和蒙古文记载着一个个部落、一个个牧户的信息,但很多都标注着“迁徙不定”、“查无实据”、“数据存疑”的字样。

“大人,”一个蒙古籍的书吏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登记册,“这是昨天派出去的人带回来的,关于克烈部的部分登记。”

王敏接过来一看,眉头皱得更紧了:“克烈部?我记得上个月登记的时候,他们还在土拉河上游,怎么现在又跑到鄂尔浑河下游去了?而且,这里登记的人口数量,比上个月少了近百口,牲畜数量也对不上。是我们的人登记错了,还是他们故意隐瞒?”

书吏苦着脸说:“大人,难啊。我们的人到了他们的营地,他们要么说族长不在,要么就是七嘴八舌,说不清楚。有些牧民还故意开玩笑,把羊的数量多报十倍,把人口少报一半。他们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奇怪。还有些已经开始定居的牧户,干脆拒绝登记,说他们已经不是‘游牧的人’了,不需要向朝廷报备。”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王敏和书吏连忙出去查看,只见几个膀大腰圆的蒙古牧民正围着一个负责登记的小吏争吵。

“为什么要登记我的羊?它们是我的,是长生天赐予我的!”一个络腮胡的牧民大声喊道,手里挥舞着套马杆,差点打到小吏的脸上。

“朝廷有令,凡属大元子民,都要登记户籍,以便朝廷知道人口多少,牲畜多少,这样才能……才能合理征收赋税,保障大家的安全。”小吏结结巴巴地解释着,脸色苍白。

“赋税?”另一个牧民冷笑一声,“我们蒙古人,向来是跟着千户长,打仗的时候出力,平时给千户长一些贡品。现在倒好,来了你们这些拿着羊皮纸的官儿,说要按什么‘黄册’收税。我们的羊要吃草,要迁徙,难道你们的黄册能跟着草走吗?”

“就是!我们是牧民,不是汉地的农民,守着一块地不动。我们的家在马背上,在车轮上,你们的黄册能管住风吗?能管住水草吗?”

争吵声越来越大,引来了更多的牧民围观。他们脸上大多带着不满和疑惑的神情。在他们的观念里,“户籍”这个词太过陌生,也太过束缚。他们习惯了草原的法则,习惯了千户长的领导,习惯了随水草而居的自由。突然而来的黄册制度,像一根无形的绳子,试图把他们捆绑起来,让他们感到无比的不适和抗拒。

王敏赶紧上前,试图平息事态:“各位兄弟,各位父老,大家听我说。登记户籍,不是要束缚大家,是为了……”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络腮胡牧民打断了:“不用说了,平章大人也跟我们说过类似的话。但我们不懂什么大元帝国,什么朝廷。我们只知道,我们是蒙古人,我们的祖先怎么过,我们就该怎么过。要我们像汉人一样,把自己钉在一个地方,登记在一张纸上,没门!”

说完,他一挥手,几个牧民簇拥着他,骑马而去,留下一脸尴尬和无奈的王敏和一众书吏小吏。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王敏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他带来的那些在汉地行之有效的户籍管理办法,那些关于人口统计、资产登记的知识,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似乎都失去了作用。黄册,在套马杆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第四章 平衡的天平

孛罗帖木儿坐在自己的官署里,听着王敏的汇报,脸色凝重。他知道,问题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单纯的强制推行黄册制度,只会激起更多的反抗,甚至可能动摇朝廷在岭北的统治基础。但如果放任不管,朝廷的赋税和兵源需求又无法满足,岭北行省就会成为帝国一个沉重的负担,而非稳固的后方。

“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孛罗帖木儿喃喃自语,“既要照顾到草原的传统,又要满足朝廷的需求。千户制不能废,那是稳定草原的基石,但黄册制度所代表的管理方式,也是大元作为统一王朝所必需的。”

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跟随祖父在草原上放牧的日子。那时候,千户制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有效。千户长就是部落的核心,战时带领大家征战,平时管理牧场和纠纷。牧民们对千户长有着天然的敬畏和服从。

“或许,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千户长身上。”孛罗帖木儿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如果能让千户长们理解并参与到户籍管理中来,而不是将其视为朝廷强加的负担,会不会好一些?”

他立刻召集了和林附近的几个千户长,包括巴图在内,举行了一次非正式的会谈。没有了官场的繁文缛节,大家围坐在毡帐里,喝着马奶酒,吃着手把肉,气氛相对轻松。

孛罗帖木儿首先开口,没有谈户籍,而是聊起了草原的近况,聊起了各部落的生活。等气氛热络起来,他才慢慢引入正题。

“各位兄弟,”孛罗帖木儿端起酒杯,“如今大元一统天下,我们岭北是帝国的根本。但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要养军队,要修城池,要赈济灾民,这都需要物资,需要钱粮。这些钱粮,一部分来自汉地,但我们岭北,作为帝国的一部分,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巴图千户放下酒杯,沉声说:“平章大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平时我们也向朝廷缴纳贡品,战时也派兵跟随大汗征战。但现在这个‘户籍’,实在是让我们的牧民不习惯,也不理解。”

“我知道,”孛罗帖木儿点点头,“户籍这东西,汉地用了上千年,他们种地,需要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户籍好管理。但我们是牧民,我们跟着水草走,这户籍确实不好管。所以,我在想,能不能不要照搬汉地的办法,而是结合我们蒙古人的传统,搞一个适合我们草原的‘户籍’?”

这句话引起了千户长们的兴趣。他们纷纷询问孛罗帖木儿的想法。

孛罗帖木儿笑了笑,继续说道:“我的想法是,以千户制为基础,让各位千户长负责统计和上报自己千户内的人口、牲畜大致数量。不需要像汉地那样详细到每一户、每一个人、每一头羊,只需要一个大概的数目,每年上报一次即可。这样,朝廷就能大概知道岭北有多少人口,多少牲畜,作为征收赋税和征调兵员的参考。”

“那赋税怎么收?”一个千户长问道,“总不能凭空想象吧?”

“赋税嘛,”孛罗帖木儿早有考虑,“也不要像汉地那样按田亩收粮,还是按我们蒙古人的老办法,以牲畜、皮毛、奶制品为主。但可以根据千户长上报的大致数量,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贡赋额度,由千户长负责征收。这样,既符合我们的传统,也能满足朝廷的基本需求。”

他顿了顿,看着千户长们的反应,继续说道:“至于那些已经开始定居,甚至开垦土地的牧民,我们也不强行阻止,这是大势所趋。但他们既然定居了,就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税赋,可能是粮食,也可能是其他物品。这部分人,可以由你们千户长协助,进行相对详细的登记,但登记的方式,也可以更灵活一些,不必完全照搬汉地的黄册。”

“那朝廷会同意吗?”巴图千户有些担心地问,“毕竟,朝廷派来的官员,都是按照汉地的规矩来的。”

“这个你们放心,”孛罗帖木儿胸有成竹地说,“我会向朝廷上奏,说明岭北的特殊情况,请求朝廷允许我们因地制宜。我相信,陛下和朝廷的大臣们,也不想把事情搞僵。”

千户长们低声讨论了起来。孛罗帖木儿的提议,似乎在传统千户制和朝廷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没有完全否定黄册制度,而是将其简化,并与千户制结合起来,利用千户长的权威来推行。同时,也照顾到了牧民们不愿被过度束缚的心理。

过了一会儿,巴图千户站起身,向孛罗帖木儿敬了一杯酒:“平章大人,您的想法,是为我们草原着想,也是为大元着想。我们愿意试试。但丑话说在前头,如果牧民们还是不配合,或者朝廷那边压力太大,我们……”

“我明白,”孛罗帖木儿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一切有我。我们一起,为岭北,为大元,走出一条合适的路来。”

第五章 草原新篇

孛罗帖木儿的奏折送到了元大都。成宗皇帝和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反对的声音认为,这是对祖宗制度(黄册制度)的背离,是对岭北管理的松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其他边疆地区也要求“因地制宜”。

但哈剌哈孙丞相却力排众议:“陛下,岭北不同于汉地,草原不同于农田。强行推行汉地的户籍制度,只会适得其反。孛罗帖木儿的办法,看似简化了户籍管理,实则是找到了千户制与朝廷需求的结合点。以千户长为纽带,既尊重了草原传统,又能保证朝廷基本的赋税和兵源需求,不失为一个务实的办法。”

成宗皇帝沉思良久。他知道,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岭北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朝廷多年,如果再不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后果不堪设想。

“准奏。”最终,成宗皇帝做出了决定,“传旨给孛罗帖木儿,允许他在岭北行省试行新的户籍管理办法,以千户制为基础,简化登记,因地制宜。但要明确,赋税征收和兵员征调,不可废弛,务必保障朝廷的基本需求。”

圣旨传回岭北,孛罗帖木儿松了一口气。他立刻召集千户长和户籍提举司的官员,传达了朝廷的旨意,并开始具体部署新的户籍管理办法。

王敏等汉地官员起初还有些疑虑,但看到孛罗帖木儿胸有成竹,又结合了草原的实际情况,便也积极配合起来。他们不再强求详细到每一户的登记,而是协助千户长,制定了简单的统计表格,内容包括千户名称、大致人口、牲畜种类及数量等。

千户长们则回到各自的部落,向牧民们解释新的政策。他们强调,这不是要束缚大家,而是为了草原的整体利益,为了大元帝国的稳固。同时,他们也利用自己的威望,说服牧民们配合登记和缴纳贡赋。

起初,还是有一些牧民不理解,不配合。但千户长们耐心劝说,加上看到新政策确实没有像以前那样严苛,没有试图把他们钉在一个地方,便也渐渐接受了。

对于那些已经定居的牧户,王敏等人也采取了更灵活的方式。他们不再要求他们像农民一样登记田亩,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收取一定的粮食或手工制品作为税赋。这些定居牧户,原本就希望得到朝廷的某种认可,看到政策有所松动,也愿意配合。

时间一天天过去,岭北行省的户籍管理工作,在一种新的模式下,艰难而缓慢地推进着。虽然依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