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十一集:嬴政继位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十一集:嬴政继位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54 来源:小说旗

《秦王嬴政之霸业征程》

第一章:初登王位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登上了秦王的王座。偌大的宫殿庄严肃穆,群臣朝拜,高呼万岁,那声音在殿中回荡,震耳欲聋。嬴政身着华丽的王袍,头戴冕旒,冕旒上的珠串随着他轻微的动作晃动着,遮挡住了他部分面容,可那露出来的双眼,深邃而明亮,仿佛藏着无尽的奥秘与壮志。

他望着台下那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先辈们历经数代,南征北战,为秦国打下了这广袤且坚实的基业。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让秦国国力大增,自此踏上崛起之路;秦惠文王时,张仪连横破合纵,拓展了秦国在诸侯间的话语权;秦昭襄王更是不断东出,削弱了六国的有生力量。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一块块基石,堆砌起了如今秦国的强盛。

嬴政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他坐在王座上,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扶手,暗暗发誓,一定要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让秦国的威名传遍天下每一个角落,让四海之内皆为秦土,万民皆尊秦王之令。

在这朝堂之上,早已汇聚了一帮能臣武将。文臣之中,吕不韦时任相国,他权倾朝野,虽有着自己的野心与谋划,但不可否认,在政务处理、发展秦国经济等诸多方面,确实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能力。还有李斯,他从楚国而来,怀揣着满腹的学识与治国方略,一心想要在这秦国大展身手,辅佐秦王成就不世之功业。

武将方面,蒙骜、蒙武父子战功赫赫,常年在外领兵作战,为秦国开疆拓土。那蒙骜,虽已年迈,可虎威犹存,只要一提及他的名字,敌军便会胆寒几分。而年轻一辈的蒙恬,更是武艺高强,且熟读兵书,对排兵布阵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满心期待着能跟随秦王嬴政,在这乱世之中建立不朽功勋。

退朝之后,嬴政回到了自己的书房,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一人坐在案几前,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竹简,上面记载着秦国的各项事务,人口、赋税、兵力等等。他深知,要想实现统一大业,必须对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吕不韦前来求见,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书房,向嬴政行礼后说道:“大王,如今您初登王位,当以稳定国内局势为重,六国虽看似各自为政,但暗中皆对我大秦虎视眈眈,不可不防啊。”

嬴政微微点头,看着吕不韦说道:“相国所言极是,不过本王以为,光是防守并非长久之计,秦国若要真正称霸天下,还需主动出击,只是当下还需等待时机,积蓄力量。”

吕不韦心中一惊,他没想到这年少的秦王竟有如此想法,嘴上却附和道:“大王高见,只是这出兵之事,需从长计议,各方面都要筹备周全才行。”

嬴政嘴角微微上扬,说道:“相国放心,本王心中有数,还望相国能尽心辅佐,莫要辜负了先王的嘱托以及本王的信任。”

吕不韦赶忙应道:“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王分忧。”

待吕不韦离开后,嬴政又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吕不韦此人老谋深算,虽现在对自己还算恭敬,但日后难保不会生出异心,可当下秦国还离不开他的辅佐,只能暂且稳住,徐徐图之。

第二章:成长之路

时光匆匆,嬴政在不断地学习与成长着。他每日都会抽出大量时间阅读各国的史书典籍,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以及军事部署。同时,他还向朝中的能臣们请教治国理政的方法,与武将们探讨作战的谋略。

李斯时常被嬴政召见,两人一聊便是数个时辰。李斯向嬴政阐述了自己对于统一六国的看法,他认为当以远交近攻之策,先稳住远方的齐国、燕国等国,集中力量对付与秦国接壤的韩、赵、魏三国,逐步蚕食它们的领土,壮大自身实力。

嬴政听后,眼中满是赞赏之色,说道:“先生此策甚妙,正合本王心意。只是这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诸多谋划,先生可有详细的方略?”

李斯拱手道:“大王,臣以为,可先从韩国入手。韩国地狭人少,国力相对较弱,且又处于秦国东出的要道之上,若能拿下韩国,便可打开通往其他诸国的门户,后续之事便会更加顺利。”

嬴政点头称是,当即下令让李斯着手准备针对韩国的相关计划,同时召集朝中将领,商议军事部署。

蒙恬听闻要对韩国有所行动,兴奋不已,主动向嬴政请战:“大王,末将愿领兵出征,定不辱使命,为大秦拿下韩国。”

嬴政看着蒙恬那意气风发的模样,笑道:“蒙将军勇气可嘉,不过此次出征,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动。待各方面准备妥当,本王定会给你这个机会。”

在这期间,吕不韦却对嬴政的一些举措开始有所不满。他觉得嬴政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像以前那般对自己言听计从,这让他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吕不韦暗中联合了一些门客,想要在朝堂上对嬴政的决策进行掣肘。

然而,嬴政也并非毫无察觉,他一边不动声色地继续推行自己的计划,一边暗中安排人手调查吕不韦的举动。

一日,朝堂之上,吕不韦提出要放缓对韩国的计划,理由是秦国国内的粮草储备还不够充足,此时出兵恐有后顾之忧。

嬴政看向吕不韦,目光深邃,说道:“相国,本王早已命人去核实粮草之事,如今储备虽谈不上十分充裕,但支撑一场对韩的战事还是足够的,况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错过此次机会,等韩国有所防备,往后再想动手便会难上加难。”

吕不韦还想争辩,可其他大臣们见嬴政态度坚决,纷纷附和起嬴政的话来。吕不韦见状,只能作罢,但心中对嬴政的不满又增添了几分。

嬴政在处理完朝堂之事后,又去了军营视察。他看着那训练有素的秦军士兵,心中满是豪情。这些士兵们,个个身姿挺拔,眼神坚毅,他们是秦国最锋利的刀刃,是实现统一大业的希望所在。

蒙恬跟在嬴政身边,为他介绍着军营中的情况,从士兵的训练科目到武器的打造工艺,嬴政都听得十分认真,时不时还提出一些问题,让蒙恬解答。

“蒙将军,秦军之所以强大,除了士兵们的英勇善战,这精良的武器装备想必也是一大关键吧。”嬴政问道。

“大王英明,我大秦的兵器打造工艺精湛,无论是那长剑,还是弓弩,皆比他国更为锋利、射程更远,在战场上,这可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蒙恬自豪地回答道。

嬴政满意地点点头,他知道,秦国的强大是全方位的,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带领着秦国一步步走向那统一天下的辉煌时刻。

第三章:权力之争

随着嬴政年龄的增长,他越发觉得吕不韦的存在是一个隐患。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在秦国流传甚广,里面宣扬的一些思想,隐隐有着与嬴政的治国理念相悖之处,而且吕不韦在朝堂上的势力盘根错节,若不加以遏制,日后恐怕会难以掌控。

嬴政决定先从削弱吕不韦的权力入手,他先是找了个借口,免去了吕不韦身边几个亲信的官职,换上了自己信任的人。吕不韦得知后,心中大为恼怒,但表面上还得装作若无其事,向嬴政谢恩。

“大王英明,老臣这些手下,确实有些办事不力,大王此举,也是为了大秦的江山社稷着想,老臣感激不尽。”吕不韦强忍着心中的不快说道。

嬴政看着吕不韦,微微一笑道:“相国深明大义,本王很是欣慰,不过这秦国的朝堂,还是需要多些新鲜血液,方能更好地为大秦效力。”

吕不韦心中明白,嬴政这是在逐步架空自己,可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应对之法,只能暂且隐忍。

而另一边,李斯察觉到了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决定站在嬴政这一边,趁机向嬴政进言:“大王,相国吕不韦权势过重,长此以往,恐对大王不利啊。如今大王有意削弱其权力,臣以为可进一步采取措施,让他远离朝堂核心事务,专心去处理一些无关紧要之事,如此一来,既能稳住局势,又能慢慢瓦解他的势力。”

嬴政听后,觉得李斯所言有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安排吕不韦去负责一些祭祀、修撰史书之类的事务,将他从军政大权的关键位置上挪开。

吕不韦这下彻底坐不住了,他意识到嬴政这是要彻底打压自己,于是,他心生一计,想要利用自己与太后赵姬的关系,通过赵姬来影响嬴政的决策。

赵姬原本就是吕不韦的姬妾,后来被送给了异人,也就是嬴政的父亲,这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吕不韦偷偷进宫见了赵姬,向她诉说了自己如今的处境,希望她能在嬴政面前为自己说些好话。

赵姬念及旧情,便答应了吕不韦,找了个机会向嬴政提起吕不韦的功劳,劝嬴政不要太过为难他。

嬴政听了母亲的话,心中很是不悦,他看着赵姬说道:“母后,儿臣知道吕不韦过去有功劳,可如今他的一些行为已经威胁到了秦国的稳定,儿臣作为秦王,必须要以大局为重,还望母后不要过多插手朝堂之事。”

赵姬见嬴政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叹气作罢。

吕不韦见此计不成,又气又急,可他还没来得及想出其他办法,嬴政便又有了新的动作。嬴政下令彻查吕不韦的门客,以防止他们结党营私,扰乱朝堂秩序。这一查,果然发现了不少问题,许多吕不韦的门客都有着不法之举,嬴政借此机会,大肆清理了一番吕不韦的势力,让吕不韦元气大伤。

在这场权力之争中,嬴政逐渐占据了上风,他开始真正地将秦国的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后续的统一大业打下了更为坚实的政治基础。

第四章:东出之始

在嬴政彻底稳固了自己在秦国的统治地位后,便开始着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按照之前定下的远交近攻之策,韩国成为了秦国首要的目标。

嬴政召集了众将领和大臣,商议对韩的作战方案。蒙恬献上一计:“大王,韩国虽弱,但都城新郑城防坚固,若要强攻,我军必然会损失惨重。臣以为,可先派兵佯攻韩国边境的几座小城,吸引其主力军队前往救援,然后我军再派精锐部队绕道,直取新郑,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称赞,嬴政也觉得此计可行,当即下令让蒙恬为主将,率领十万秦军出征韩国。

蒙恬领命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韩国边境。到达边境后,他按照计划,先派出几支小股部队对韩国的几座小城发动了佯攻。韩国守军见秦军来袭,急忙向新郑求援,韩国国君听闻秦军来犯,大惊失色,赶忙调集国内的主力军队前往边境抵御。

就在韩**队匆忙赶往边境之时,蒙恬早已带着精锐部队悄悄绕道,朝着新郑疾驰而去。一路上,秦军隐蔽行军,避开了韩国的巡逻队伍,很快便来到了新郑城下。

新郑城中的守军万万没想到秦军会突然出现在城下,一时间慌乱不已。蒙恬抓住时机,下令攻城。秦军将士们奋勇当先,架起云梯,朝着城墙上攀爬而去。尽管新郑城的守军拼死抵抗,但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还是渐渐抵挡不住。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秦军终于攻破了新郑城,韩国国君被迫投降。嬴政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当即下令将韩国纳入秦国版图,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秦国首战告捷的消息传遍了天下,其他各国为之震动。赵国、魏国等国纷纷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同时也在暗中商议着如何应对秦国接下来的攻势。

而嬴政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胜利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这只是统一大业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为艰难的仗要打。他在秦国国内论功行赏,对参与此次战役的将士们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同时又召集大臣们,开始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李斯建议道:“大王,如今韩国已灭,秦国东出的道路更加顺畅,接下来可将矛头指向赵国。赵国素有强军之称,其名将李牧更是厉害,我军若要攻打赵国,需小心应对,可先派人离间赵国君臣,削弱他们的实力,再寻机出兵。”

嬴政认可了李斯的建议,他深知李牧的厉害,若能不费一兵一卒先解决掉这个劲敌,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于是,他安排了一些擅长谋略的谋士,带着重金前往赵国,去实施离间计。

这些谋士潜入赵国后,四处散播谣言,说李牧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还贿赂了赵国的一些大臣,让他们在赵王面前进谗言。赵王本就是个耳根子软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和谗言后,渐渐对李牧起了疑心,最后竟然下令免去了李牧的兵权。

李牧得知后,又气又急,想要进宫向赵王解释清楚,可赵王却避而不见。失去了李牧的赵**队,就如同失去了主心骨一般,战斗力大打折扣。

嬴政得知赵国的情况后,知道时机已到,再次召集众将,准备对赵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第五章:赵国之役

蒙恬在灭韩之战中立下大功后,此次攻打赵国,更是主动请战,想要再立战功。嬴政考虑再三,任命蒙恬为北路军主将,同时又任命王翦为南路军主将,兵分两路,夹击赵国。

王翦领命后,率领南路军朝着赵国南部边境进发,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赵国的几座城池。而蒙恬率领的北路军也不甘示弱,与赵国的守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赵国的军队虽然失去了李牧,但毕竟也是有着多年征战经验的强军,他们在一些将领的带领下,顽强抵抗着秦军的进攻。尤其是在邯郸城附近,赵**队集结了大量兵力,准备与秦军在此决一死战。

蒙恬率领秦军来到邯郸城下,望着那坚固的城墙,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斗志。他下令先扎营休整,然后观察城中的动静,寻找攻城的最佳时机。

王翦的南路军在攻克了几座城池后,也迅速朝着邯郸城赶来,与蒙恬的北路军会合。两支秦军会合后,兵力更加雄厚,对邯郸城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蒙恬与王翦商议后,决定先对邯郸城进行围困,切断城中的粮草补给,让城中的守军陷入困境,然后再寻找机会攻城。

秦军开始在邯郸城周围筑起了营垒,将邯郸城围得水泄不通。城中的赵**民一开始还能依靠着城中的存粮坚持,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越来越少,人心开始惶惶。

赵国的将领们心急如焚,多次组织突围,想要打破秦军的围困,但都被秦军击退,损失惨重。

而秦军这边,蒙恬和王翦一边加强围困,一边派人向嬴政汇报情况,等待着下一步的指示。

嬴政得知邯郸城久攻不下后,并没有催促,而是告诉他们要稳扎稳打,切不可急于求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终于,在围困了数月之后,邯郸城中的粮食几乎耗尽,守军的战斗力也被削弱到了极点。蒙恬和王翦觉得时机已到,下令发起总攻。

秦军将士们如潮水一般朝着邯郸城涌去,架起云梯,推着攻城车,喊杀声响彻云霄。赵国的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邯郸城被秦军攻破。

赵国国君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开城投降。嬴政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赵国的领土也被纳入了秦国版图。

随着韩国、赵国的相继灭亡,天下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魏国、楚国、燕国、齐国等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纷纷开始寻找自保之法,有的想要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有的则试图通过向秦国称臣纳贡来换取一时的安稳。

嬴政却并没有停下统一的脚步,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下一个目标——魏国。魏国曾经也是强国,有着深厚的底蕴,可如今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也已是摇摇欲坠。

第六章:横扫六国

灭了赵国之后,嬴政稍作休整,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对魏国的战事。魏国都城大梁城高墙厚,且四周有河流环绕,易守难攻。

嬴政召集众将和大臣商议对策,王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大王,大梁城虽坚固,但我军可利用其地势,引黄河之水灌城,如此一来,大梁城必破。”

众人听后,皆是一惊,这计策虽狠,但确实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嬴政思考片刻后,点头同意了王翦的提议,下令让王翦着手准备此事。

王翦领命后,亲自指挥士兵们开凿河道,将黄河水引向大梁城。随着河水不断地涌入,大梁城很快就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城中的百姓和守军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可却无处可逃。

魏国国君在城楼上看着这绝望的场景,泪流满面,他知道,魏国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了。没过多久,大梁城的城墙在河水的浸泡下轰然倒塌,秦军趁机攻入城中,魏国就此灭亡。

秦国的接连胜利让其他各国更加胆寒,燕国的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想出了一个极端的办法——派荆轲刺杀嬴政。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以献地求和之名前往秦国。嬴政听闻燕国使者前来,便在咸阳宫接见了他们。

荆轲捧着地图,一步步走向嬴政,当他走到嬴政面前,缓缓展开地图时,图穷匕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