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衣冠谋冢 > 第17章 梦蝶引·御林将军

衣冠谋冢 第17章 梦蝶引·御林将军

作者:欧阳少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24 来源:小说旗

揽月楼一别,穆之的等待如同沉入深潭的石子,杳无音信。镇北侯府那扇朱红大门,在他眼中已化作一道冰冷的铁壁。门房那句“侯爷军务繁忙,无暇会客”的回绝,像钝刀反复切割,印证了他最坏的猜想——那封耗尽心血、关乎阿月性命的示警信,恐怕已在阿月清冷的目光下化为灰烬。

“她不信我……” 穆之倚着冰冷的影壁,京城的喧嚣仿佛隔着一层厚布。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几乎将他吞噬,前世阿月被构陷夺权、被迫“身亡”的景象与眼前的拒绝反复重叠,带来锥心刺骨的痛楚。但心底那簇名为“守护”的火焰并未熄灭,反而在绝望的寒风中烧得更旺。他挺直脊背,融入人流,每一步都沉重如灌铅,方向却无比清晰——他不能放弃,即使阿月视他为敌。

时间无情流逝,离前世那场针对阿月的致命构陷越来越近。穆之尝试了数次“偶遇”——在宫门、在兵部衙门外、甚至在一次宫宴上借敬酒之机。但阿月仿佛周身笼罩着一层无形的寒冰结界。她总能精准避开他的视线,即使目光相接,那双清冷的眸子里也只剩下彻底的疏离与审视。阿阮更是如同警惕的哨兵,穆之的身影一出现,立刻不动声色地引导阿月绕行。穆之精心设计的“巧合”,在阿月绝对的戒备面前,显得苍白而可笑。

“这样下去不行!” 穆之深夜独坐翰林院值房,烛火摇曳。强行突破阿月的防线已无可能,时间却不等人。他必须另辟蹊径。

楚墨渊!

御林军将军楚墨渊!此人刚正不阿,素有“铁面”之称,虽身处权力漩涡中心,却从不依附任何派系,只忠于职守与心中道义。前世阿月“身亡”后,正是楚墨渊在混乱中力主彻查疑点,虽然最终被武王势力强力压下,但其刚直不阿、敢于碰硬的风骨令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他手握御林军,负责皇城及京畿核心区域的安防,是京城内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如果……如果最终无法阻止阴谋发动,那么至少在阿月遇险时,必须有人能及时伸出援手,护她周全!” 穆之的思路豁然开朗。楚墨渊,就是他在京城这盘死棋中,唯一可能撬动的支点!这绝非易事,但却是目前唯一现实可行的方向。

接近楚墨渊需万分谨慎。此人性格孤冷,不喜交际,更厌恶朝堂虚与委蛇。穆之没有贸然登门,而是利用翰林院修撰史籍、整理档案的便利,仔细查阅了近年来涉及京畿防务、尤其是楚墨渊经手的案件卷宗。他发现楚墨渊行事极为缜密,对证据要求苛刻,尤其痛恨欺君罔上、构陷忠良之举——这恰与武王、林修闲的阴谋本质相悖。

机会在翰林院与兵部、五军都督府合议修订《武备志》的例会上出现。楚墨渊作为御林军代表列席。讨论到京畿卫戍与皇城安防协同机制时,一位兵部官员照本宣科,大谈陈规。穆之留意到楚墨渊眉头微蹙,手指轻敲桌面,显是不耐。

轮到自己发言时,穆之并未拘泥辞藻,而是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前世对京城权力格局的了解(隐去来源),就京畿卫戍与御林军协同中存在的几个现实漏洞,如信息传递滞后、应急响应重叠、对某些特殊区域(如勋贵私兵驻地)监管模糊等,提出了几条简洁而切中要害的改进建议。他的发言条理清晰,务实之风与之前空泛议论形成鲜明对比。

楚墨渊原本半阖的眼帘抬了起来,锐利的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这个年轻的榜眼身上。会议结束,穆之并未上前攀谈,只在收拾文卷时,与离席的楚墨渊目光短暂交汇。穆之恭敬而不失气度地微微颔首,楚墨渊则面无表情地略一点头。

微小的开端,但穆之知道,他成功地在“铁面将军”心中留下了“务实、有见地、关注实务”的印象。

镇北侯府书房内,烛火彻夜未熄。阿月面前摊开着京城及周边舆图,上面标注着武王府、林修闲府邸、以及一些勋贵和可疑势力的据点。她手中捏着袁承志从北境传回的最新密报,内容主要聚焦冯坤在北境的动向和军需账目疑点,证实了军需贪腐确有其事,核心在北境,但源头和最终受益者指向京城。

然而,真正让阿月心弦紧绷的,并非北境,而是京城的暗流。她收到了另一条来自隐秘渠道的消息(穆之给的):武王李继近日频繁密会林修闲,且林修闲与宫中某些内侍往来异常密切。更有风声传出,武王似乎在物色接掌镇北军的人选……

这绝非空穴来风!结合孤穆之那封被焚毁的信中关于“死亡陷阱”的警告,阿月瞬间将线索串联起来:北境的贪腐只是引线,真正的杀招在京城!他们的目标不是贪墨的银子,而是她镇北侯的爵位和兵权!手段恐怕就是构陷!

一股寒意笼罩阿月。那个孤穆之,他如何能预判到武王和林修闲的核心阴谋?这绝非一个翰林编修应有的洞察!是幕后黑手故意抛出诱饵,引她恐慌失措?还是……此人洞悉全局,本身就是个危险的棋手?

无论哪一种可能,都意味着巨大的凶险。阿月心中的警惕已攀升至顶点。她对袁承志的指令是“稳住北境,深挖冯坤,务必拿到铁证”。同时,她在京城加紧了部署:亲卫暗哨遍布侯府及她常行经路线;核心心腹被赋予特殊任务,严密监视武王府、林府及宫门动向;所有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隐秘谨慎。她如同一张拉满的弓,静静等待着那支不知会从何处射来的暗箭。

穆之与楚墨渊的“偶遇”渐渐增多。下朝路上“请教”安防策论,宫门值守时“偶遇”寒暄几句。穆之的谈吐始终务实有分寸,所言总能切中楚墨渊所关注的实务痛点(如勋贵私兵逾制、某些区域安防薄弱等),且隐隐透露出对朝中某些势力可能“逾矩”的忧虑。

楚墨渊虽依旧寡言,但眼神中的审视已渐渐掺杂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这位榜眼,似乎真有些不同。穆之能感觉到那道“铁面”背后的坚冰,在极其缓慢地松动。他甚至试探性地提及“近日京城似有暗流涌动,恐非社稷之福”,楚墨渊虽未接话,但眼神却锐利了一瞬。

然而,时间不等人!穆之从翰林院同僚的闲谈、宫中的细微变化以及他对武王、林修闲行事风格的了解中,嗅到了越来越浓的危险气息——阴谋发动在即!阿月在京城的活动轨迹明显收缩,防卫森严,显然也察觉到了危机。

“来不及了……” 穆之望着沉沉夜色,掌心满是冷汗。楚墨渊这条线需要时间经营,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或一个重大契机才能托付信任,可阿月(以及他自己)显然没有这个时间了!武王和林修闲的屠刀,随时可能落下!

难道……又要眼睁睁看着她坠入深渊?

不!绝不!

一个极其冒险、甚至可能将他自身置于死地的念头,在绝望的催生下疯狂滋长——他必须制造一个“事件”!一个足以惊动楚墨渊,并能将这位铁面将军的注意力、乃至御林军的力量,强行引向武王和林修闲阴谋核心的“事件”!

这个“事件”必须足够震撼,必须发生在京城核心区域,必须与“构陷忠良”、“威胁皇城稳定”相关!他要用自己作为导火索和诱饵,强行打破僵局,将楚墨渊这柄利剑,提前悬在阿月头顶即将落下的屠刀之上!

这个念头让穆之浑身冰冷,却又带着一种近乎毁灭的决绝。这无异于飞蛾扑火,但为了阿月,他甘愿做那只扑向烛火的飞蛾。

“楚将军……望你的‘铁面’之下,当真有颗‘护国’之心,能辨忠奸!” 穆之低声自语,眼神在黑暗中闪烁着孤注一掷的光芒。他开始在脑海中飞速推演一个计划,一个能将自己“合理”卷入一场足以震动京城、并必然引起楚墨渊高度警觉的风暴中心的计划。每一步都走在刀尖,但他别无选择。为了阿月,他愿意赌上一切,包括这条好不容易重活一次的性命。

京城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杀机已如实质般弥漫。阿月严阵以待,武王与林修闲磨刀霍霍,而孤榜眼穆之,则准备以身为饵,投身这致命的漩涡,只为在最终时刻,为那个他誓死守护的人,争取一线生机。风暴,即将以穆之未曾预料的方式,在他主动引爆下,提前降临京城!之的等待如同沉入深潭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镇北侯府那扇朱红大门,在他眼中已化作一道冰冷的铁壁,隔绝了他与阿月之间任何沟通的可能。门房那句“侯爷军务繁忙,无暇会客”的托辞,如同钝刀反复切割,提醒着他那封耗尽心血的信笺,连同其中关乎阿月性命的警告,恐怕早已在阿月清冷的目光下化为灰烬。

“她不信我……” 穆之倚着冰冷的影壁,京城的喧嚣仿佛隔着一层厚布,模糊而遥远。那份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几乎要将他吞噬,前世阿月含恨“身亡”的景象与眼前这冰冷的拒绝反复重叠,带来锥心刺骨的痛楚。

然而,心底那簇名为“守护”的火焰并未熄灭,反而在绝望的寒风中烧得更旺。他挺直脊背,强迫自己融入人流,每一步都沉重如灌铅,但方向却无比清晰——他不能放弃,即使阿月视他为敌,即使前路荆棘密布。

时间无情流逝,离前世那场针对阿月的致命构陷越来越近。穆之尝试了数次“偶遇”——在阿月可能经过的宫门附近徘徊,在翰林院与兵部交接公务时特意等候,甚至在一次宫宴上试图借敬酒之机靠近。但阿月仿佛周身笼罩着一层无形的寒冰结界。她总能精准地避开他的视线,即使偶尔目光相接,那双清冷的眸子里也只剩下彻底的疏离与不加掩饰的审视。阿阮更是如同警惕的哨兵,只要穆之的身影一出现,立刻如临大敌,不动声色地引导阿月绕行。穆之精心设计的“巧合”,在阿月绝对的戒备面前,显得苍白而可笑。

“这样下去不行!” 穆之深夜独坐翰林院值房,烛火摇曳,映着他眉宇间深锁的焦灼。强行突破阿月的防线已无可能,时间却不等人。他必须另辟蹊径。

楚墨渊!

这个名字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骤然照亮了他混乱的思绪。御林军将军楚墨渊!此人刚正不阿,素有“铁面”之称,虽身处权力漩涡中心,却从不依附任何派系,只忠于职守与心中的道义。之前阿月追查胭脂鬼火案受伤后,楚墨渊曾出手相助,其风骨气节还是令人钦佩。

“如果……如果最终无法阻止天乐楼事件的发生,那么至少在阿月遇险时,必须有人能及时伸出援手,护她周全!” 穆之的思路豁然开朗。楚墨渊统领御林军,负责皇城及京畿部分要地的安全,他若能在关键时刻出手,其力量远非穆之这个翰林编修可比。这或许是眼下最现实、也最有可能成功的备用方案!

接近楚墨渊并非易事。此人性格孤冷,不喜交际,更厌恶朝堂上那些虚与委蛇。穆之没有贸然登门,而是开始从侧面入手。他利用翰林院修撰史籍、整理档案的便利,仔细查阅了近年来涉及京畿防务、尤其是楚墨渊经手的几起重要案件卷宗。他发现楚墨渊行事极为缜密,对证据要求近乎苛刻,尤其痛恨军中贪渎与欺上瞒下之举。

机会悄然来临。一次翰林院与兵部、五军都督府合议修订《武备志》的例会上,楚墨渊作为御林军代表列席。会议冗长枯燥,讨论到边镇军需转运效率时,一位兵部官员照本宣科,大谈陈规旧制。穆之留意到楚墨渊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显是对这番空谈极为不耐。

穆之心念电转,在轮到自己发言时,他并未拘泥于翰林院擅长的辞藻考据,而是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前世对军务的了解(当然隐去了来源),就边镇军需转运中存在的几个现实瓶颈,如驿站衔接、民夫征调、损耗核算等,提出了几条简洁而切中要害的改进建议。他的发言条理清晰,数据支撑有力,更难得的是透着一股务实之风,与之前那些空泛的议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楚墨渊原本半阖的眼帘抬了起来,锐利的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了这个年轻的榜眼身上。会议结束后,穆之并未刻意上前攀谈,只是在收拾文卷时,与正要离席的楚墨渊目光短暂交汇。穆之恭敬而不失气度地微微颔首致意,楚墨渊则面无表情地略一点头,算是回应。

这是一个微小的开端,但穆之知道,他成功地在楚墨渊这位“铁面将军”心中留下了一个“务实、有见地”的印象,而非仅是一个只会吟诗作赋的清贵翰林。

就在穆之小心翼翼地试图搭上楚墨渊这条线时,千里之外的北疆,暗流正汹涌澎湃。

镇北侯府书房内,烛火彻夜未熄。阿月面前摊开着一张北境舆图,上面用朱砂和墨笔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她手中捏着一封刚刚收到的密信,信纸边缘已被她无意识攥紧的手指揉皱。信是袁承志用最隐秘的渠道传来的,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

> “侯爷钧鉴:

> 陈冲确系冯坤心腹,形影不离,疑掌控军需采买关键账目,守卫森严,暂难近身。

> ‘鹞鹰’踪迹诡秘,似与通县西郊鹞鹰营关联甚深。该营名义隶属冯坤通县畿卫戍,然戒备异常,远超常例。职遣精干斥候乔装接近,险遭擒杀!此地恐藏大秘,亦如…信中所指。

> 黑市线头纷杂,正循‘鹞鹰’可能销赃路径追查。

> 一切小心。承志顿首。”

阿月的目光死死锁在“通县西郊鹞鹰营”几个字上,指尖冰凉。孤穆之那封已被焚毁的信中,那个被火焰吞噬的地点,赫然便是此处!袁承志用性命刺探出的结果,竟与那个“极度危险”的翰林所言严丝合缝!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上。那个孤穆之,他究竟是谁?他如何能知晓如此核心、如此隐秘的军机?这绝非一个翰林编修应有的渠道!是幕后黑手故意抛出诱饵,引她上钩?还是……此人本身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棋手,在下一盘她无法看清的大棋?

无论哪一种可能,都意味着巨大的凶险。阿月心中的警惕已攀升至顶点。她对袁承志的指令只有更加严厉的“谨慎,隐蔽,保全自身”。同时,她也加紧了在京中的部署,如同即将踏入雷区的猎人,每一步都需反复试探。

而京城揽月楼的灯火依旧辉煌,翰林院的诗酒雅集仍在继续。孤穆之与楚墨渊的“偶遇”也多了起来。有时是在下朝路上,穆之就某个边防策论“偶有不解”向楚将军“请教”;有时是在宫门值守交接时,穆之“恰巧”路过,与当值的楚墨渊寒暄几句天气或防务。穆之的谈吐始终保持着务实和分寸,既不谄媚,也不空谈,所言必有所指,且往往能切中楚墨渊所关注的实务痛点。

楚墨渊虽依旧寡言,但看向穆之的眼神,已从最初的审视,渐渐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这位年轻的榜眼,似乎与那些只会清谈的文人,确有些不同。穆之能感觉到那道“铁面”背后的坚冰,正在极其缓慢地、细微地松动。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与无声的博弈中滑向那个致命的节点。阿月根据袁承志的情报和自己的判断,将调查的矛头,如同蓄势待发的弩箭,悄悄对准了通县西郊鹞鹰营。她调集了最核心、最忠诚的力量,计划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突袭探查那个秘密仓库,以期获取关键证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