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90集:故事方案精心策划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90集:故事方案精心策划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第二天一早,培训室的灯刚亮,小周就看见刘好仃坐在老位置,笔记本摊开,手指在封面上轻轻敲着,像在数节拍。电脑屏幕亮着,文档标题是“品牌故事方案框架(初稿)”,页脚一行小字还没来得及删:所有声音均来自真实交互日志,未经重录或补录。

“你昨晚没走?”小周把包放下,顺手开了投影。

“走了,又来了。”刘好仃头没抬,“回家睡了四个钟头,梦里全是那句‘你们……还在吗?’”

小周一愣。他知道是哪一段——那个摔了玻璃、声音发抖的女人,一句话没说完,却让整个筛选会安静了半分钟。

“所以?”他问。

“所以。”刘好仃合上笔记本,翻开新一页,“故事不从‘早安’开始,从‘提问’开始。”

他点开文档,第一行写着:“叙事动线:提问—倾听—回应”。底下是三列关键词:谁在说话?他在怕什么?我们怎么接住?

小王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杯豆浆,递了一杯给老李。“又开会?昨天不是说好了,原声原样,不加工?”

“不是加工。”刘好仃把U盘插进电脑,“是理清楚。声音是种子,得种进土里,不然风一吹就散了。”

老李喝了一口豆浆,皱眉:“可这二十七段录音,东一句西一句,怎么种?”

“用问题串。”刘好仃调出第一段音频,就是那句“你们……还在吗?”,背景里有婴儿哭、玻璃碎、水滴声。“她怕的不是系统坏,是没人应。我们接住她的,不是功能修复,是‘我们还在’这句话。”

小王低头翻记录:“可这算开头吗?太沉了,国际团队肯定说‘缺乏积极基调’。”

“生活本来就不轻。”刘好仃点开第二段,德国老人的“早安”,背景有鸟叫和咖啡杯放下的声音。“他不怕,他信。三年了,年年说,像打招呼。这是信任,不是功能。”

他又切到巴西妈妈那句“你们像我邻居老胡”。“她本来要骂,没骂,是因为她觉得我们也在忙。这是体谅。”

最后,他停在那段只有机器声的深圳夜班录音,47秒,无语音,只有一次按键音。

“这个呢?”小陈进来,看了眼屏幕,“连人都没有。”

“人就在。”刘好仃打开排班表和登录日志的对比图,“每周三凌晨2:15,三年零八个月,从无留言。但每次系统更新后,他都第一个测试。他是最沉默的质检员。”

屋里静了两秒。

小周低声说:“所以你是想,用这四个类型,搭出一个全球用户的情感图谱?”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四格:习惯性信任、克制的体谅、沉默的坚守、未被回应的恐惧。“我们不编人物,我们摆真实。故事不是从我们嘴里说出去的,是从他们心里长出来的。”

老李搓了搓脸:“可结构呢?国际传播要主线,要**,要记忆点。你这像拼图,缺一块都连不上。”

“那就别连。”刘好仃说,“我们不拼完整故事,我们摆出几个角,让人自己走进来。”

小王摇头:“太安静了。没口号,没画面,怎么让人记住?”

“记住不是靠喊。”刘好仃打开一段录音,是日本主妇凌晨三点查询天气,没说话,只留下登录痕迹。“她三年来了一百八十多回,都在三点。为什么?不知道。但她来了。这就够了。”

小陈皱眉:“可这种日常,播出去没人注意。”

“注意不到,是因为我们播得不够多。”刘好仃关掉音频,“故事不在**里,在重复里。一个人天天说早安,不是因为系统多好,是因为他习惯了有个人回应他。”

小周突然说:“那‘未回应的提问’放哪儿?”

“放第一个。”刘好仃把那段音频拖到文档首页,“所有故事,都从一句‘你们还在吗’开始。我们不回避怕,我们接住它。”

老李盯着屏幕,半晌开口:“可我们拿用户的叹息当品牌资产,是不是太冒险?”

没人说话。

刘好仃从工装裤口袋里掏出那张便签,轻轻贴在方案封面上:“让人叹完气还能笑出来的存在。”

他抬头:“我们不是卖完美服务,是卖‘我在听’。这些声音不是素材,是用户给我们的信任积分。用不用,不是我们决定,是他们决定——就像那个说‘算了’的女人,她没骂,是因为她信我们会改。”

小周低头看文档,发现页脚那行小字还在。他问:“这句要留?”

“留。”刘好仃点头,“以后万一有人质疑真实性,这就是我们的底。”

小王翻到附录部分:“深圳夜班这段,只有背景音,国际团队会说数据缺失。”

“数据不只有语音。”刘好仃调出登录频率统计图,“三年零八个月,每周三凌晨2:15,误差不超过三分钟。他比闹钟准。声音不在言语中,在行动里。”

小陈犹豫:“可我们总不能靠机器声讲品牌故事吧?”

“为什么不能?”刘好仃反问,“工厂的机器声,不是我们的根吗?我们从哪儿来,故事就从哪儿开始。”

小周突然说:“要不要加个说明?比如‘此为深圳厂区夜班工人背景音’?”

“不加。”刘好仃摇头,“先不点明。让声音自己说话。如果有人听出来,那是共鸣;听不出来,也不强求。”

老李看着文档最后一页的命名:《听见·在》。

“这名字……行吗?就两个字?”

“听见,是动作。在,是答案。”刘好仃说,“用户问‘你们还在吗’,我们回‘在’。不是靠功能,是靠存在。”

小王叹了口气:“可这方案,太素了。没包装,没亮点,国际团队怕是通不过。”

“我们不是做广告。”刘好仃合上电脑,“我们是在还债。还那些年,我们只听问题,不听人情的债。”

小周低头看自己记的笔记,忽然说:“要不要把‘未回应的提问’做成开场?就像昨天你说的。”

“已经设了。”刘好仃打开文档首页,音频附件旁写着:“建议作为全球发布开场音频,不剪辑,不配乐。”

小陈皱眉:“可那段录音,女人声音发抖,背景乱,婴儿哭,玻璃碎……这算品牌形象?”

“算。”刘好仃点头,“她怕,但她还问。这就是我们的起点——不是完美,是愿意听。”

老李翻着方案,突然指着深圳夜班那段:“这段,要不要后续采访?万一用户不同意,怎么办?”

刘好仃在附录加了一行备注:“建议后续采访该用户,若其同意,可补充口述。”

“加这句,是留后路?”小周问。

“是留尊重。”刘好仃说,“我们不强求,不冒犯。他愿意说,我们就听;不愿意,我们也记得他来过。”

小王盯着文档封面,那张便签还贴着,字迹有点歪,像随手一贴。

“这方案……真要这么交?”他问。

“交。”刘好仃说,“不修饰,不重录,不补台词。原声,原景,原情绪。”

老李看着最后一页的签名栏:“那我们现在就签?”

“等一下。”刘好仃拿起笔,在封面右下角轻轻画了个圈,没封口,像昨天笔记本上那个标记。

“什么意思?”小周问。

“故事还没完。”刘好仃说,“这个圈,代表还在听,还在等,还在长。”

他把笔放下,看向三人:“签吗?”

小周第一个拿起笔,在名字上划下一道。

老李搓了搓手,也签了。

小王盯着那张便签,犹豫几秒,终于落笔。

最后一页签完,刘好仃把文档打印出来,纸张刚出打印机,还带着温热。

他拿起一叠,放进文件夹,封面朝外。

文件夹右下角,那个未封口的圈,轻轻压在纸角上。

他拎起包,把文件夹夹在腋下,走出培训室。

走廊灯光打在工装裤上,膝盖处那块洗不掉的玻璃粉尘印子,又被蹭出一道浅痕。

他走到厂区门口,停下。

远处一排夜班灯还亮着,像没睡的眼。

他掏出手机,拨了个号码。

电话接通,他开口:“喂,是生产部小张吗?帮我查个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