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64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公益活动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64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公益活动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清晨六点,公交车门在站台缓缓合拢,刘好仃站在车流外侧,手里的文件盒边缘被晨光镀了一层浅白。他没上车,而是把那张写满红圈的日志纸重新折好,塞进工具包最里层的夹袋。拉链合上时发出轻微的摩擦声,像一句收尾的低语。

他转身朝厂门走去。

晨会开始前十五分钟,他把安全检测报告副本轻轻放在会议桌中央,动作平稳得像在放一块刚出炉的玻璃板。小王进来时手里端着一次性饭盒,热粥还在冒气,他瞄了一眼报告标题,随口问:“这事儿算完了?”

“阶段性收尾。”刘好仃说,“墙立起来了,但风还在吹。”

老李接过话:“那接下来歇两天?”

刘好仃没答,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空白处写下三个字:做公益。

会议室安静了一秒。

小王差点被粥呛住:“啥?搞慈善?”

“不是慈善。”刘好仃把笔帽扣回笔身,声音不高,“是光。”

“光?”老李皱眉,“咱们是玻璃厂,不是发电站。”

“可我们懂光。”刘好仃指了指窗外,“玻璃不生光,但它能让光进来。能让影子变清楚,能让暗处亮起来。”他顿了顿,“品牌要走出去,不能只靠订单和报价单。得让人记住我们做过什么。”

小王低头搅了搅粥,嘀咕:“听着像领导讲话稿。”

“那就当是。”刘好仃笑了笑,“但我不是领导,我只是个觉得该做点事的人。”

老李盯着白板上的“公益”二字,慢慢开口:“你想怎么做?全球几十个分厂,语言都不一样,过节的日子都对不上,你捐书到印度,人家可能正忙着修庙;你在德国搞植树,人家环保局比你还上心。”

“所以不搞统一动作。”刘好仃从包里拿出一张A3纸,铺在桌上——是全球员工分布热力图,红点密集处标着城市名和人数,“我们不指挥,只响应。谁那儿有真实需求,谁提。”

“提了谁批?钱从哪来?”老李追问。

“先不花钱。”刘好仃从工具袋里取出一块钢化玻璃边角料,放在桌面上,“这是昨天巡检时顺手捡的废料,厚度五毫米,隔音、防爆、透光性好。够修三扇窗户。”

小王抬头:“你要拿废玻璃做公益?”

“废料也是资源。”刘好仃敲了敲桌面,“我们不出钱,但可以出物、出技术、出人力。每个区域提交一份‘最小可行公益点’提案,一百字以内,写清需求、地点、成本预估。我们筛,不拍脑袋。”

老李盯着那块玻璃,半晌没说话。

小王把饭盒放下,掏出手机备忘录:“那我写一个?”

“现在就写。”刘好仃递过去一叠便签纸,“中午前贴墙上。”

会议结束,刘好仃没回工位,而是带着热力图去了维修间。他把图钉在墙上,旁边贴了张新打印的表格,标题是《公益项目初筛表》。四栏清晰列出:本地需求强度、文化敏感度、资源可及性、品牌关联性。

他拿起红笔,在底部加了一行小字:“优先考虑‘光’与‘护’的结合。”

下午两点,墙上多了十几张便签。

印度团队写:“乡村小学教室玻璃全碎,雨季漏水严重。”

德国同事提:“社区老年中心窗户老化,冬季保温差。”

巴西那边说:“贫民区儿童活动站缺遮阳棚,紫外线太强。”

刘好仃一张张看过去,用图钉标记,再按城市归类。忽然,一张浅黄色便签引起他的注意:

“菲律宾分厂附近有盲童学校,现有窗户隔音差,玻璃易碎,孩子受惊频繁。若更换为钢化隔音窗,可改善学习环境。材料可用厂内边角料,安装由本地员工志愿完成。”

落款是小王。

刘好仃把这张便签单独移到地图中央,用红笔画了个圈。圈完,他退后两步看了看,又从工具柜取出一块样品,在阳光下轻轻转动。光线穿过玻璃,在墙上映出一道晃动的亮斑,像谁眨了眨眼。

傍晚交接班时,小王路过维修间,探头问:“那张便签……你看到了?”

“看到了。”刘好仃把样品放回原位,“你为什么想到这个?”

“我表妹在特教学校工作。”小王靠在门框上,“她说,盲孩子对声音特别敏感。一点碎裂声,他们就会缩成一团。要是能睡个安稳觉,上课也能集中精神。”

刘好仃点点头,没说话。

小王犹豫了一下:“是不是太小了?一个学校,几扇窗,能叫全球化公益?”

“光再小,也是光。”刘好仃拿起红笔,在白板角落补了三个字——追光计划。

“我们不求轰动,只求真实。有人听见了,就回应;有人需要了,就动手。一步一步来。”

小王笑了:“听你这么一说,倒不像搞活动,像修玻璃。”

“本来就是。”刘好仃合上表格,“玻璃要平整,得一点一点磨。事也一样。”

第二天清晨,刘好仃比平时早到二十分钟。他打开铁皮柜,取出那本硬皮手写本,翻到新的一页,写下:“品牌全球化公益活动启动。筛选机制建立,首阶段收集完成。待议项目12项,聚焦‘光’与‘护’主题。”

他合上本子,放进抽屉,转身打开工控机。屏幕亮起后,他插入U盘,调出员工分布数据,开始按城市筛选人均公益资源缺口。做到一半,小王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纸。

“我把菲律宾那所学校的资料查了。”他说,“建于1998年,现有学生87人,教职工15名。窗户是普通浮法玻璃,部分框架锈蚀。最近一次维修是三年前,用胶带临时固定。”

刘好仃接过纸,看了一会儿:“地址离分厂多远?”

“步行十五分钟。”

“有没有照片?”

小王递过手机,点开相册。第一张是校门,铁门斑驳,上面挂着一块木牌,字迹模糊。第二张是教室侧面,几扇窗户歪斜,玻璃裂纹如蛛网。第三张是教室内部,几个孩子坐在桌前,有人用手扶着耳朵。

刘好仃放大最后一张,盯着窗框边缘的一处锈迹。

“能修。”他说,“用边角料加补强件,最多五天。”

“那……要不要先报备?”小王问,“万一上面说不行呢?”

“先做方案。”刘好仃打开新文档,“只要不花钱,不违规,我们就有空间。等方案做好,理由就站住了。”

他敲下标题:《盲童学校钢化隔音窗更换可行性报告》。

文档刚保存,老李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审批单。

“主管问,最近维修间打印量激增,是不是设备出问题了?”他把单子递给刘好仃,“顺便问,你们在搞什么‘公益筛选’?It说有人上传了非工作文件。”

刘好仃接过单子,平静回答:“在做一份内部建议。还没提交,不走流程。”

“建议也得有依据。”老李看着墙上的热力图和便签,“你们真打算拿废玻璃去换窗?”

“不只是换窗。”刘好仃指了指菲律宾那张便签,“是让孩子们不再被玻璃碎裂声吓醒。”

老李沉默片刻,走到图前,盯着那个红圈看了很久。

“你们想过没有,”他终于开口,“万一装完窗,人家说你们作秀呢?”

“那就让他们说。”小王突然接话,“总比没人听见强。”

老李看了他一眼,又看向刘好仃:“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开始?”

“等方案通过。”刘好仃说,“现在只是准备。”

老李点点头,转身要走,手搭上门把时又停住。

“那个表格。”他说,“第四栏,品牌关联性……你们怎么定义?”

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光”字上重重画了个圈。

“我们生产透明的东西。”他说,“但它保护了光,也传递了光。这就够了。”

老李没再说话,拉开门走了出去。

中午,刘好仃在食堂打了份青菜豆腐,坐在角落吃完。回程路上,他经过质检科,顺手拍了张旧玻璃样本的照片,准备加进报告附录。刚收起手机,小王从后面追上来。

“我刚跟菲律宾分厂的阿强通了话。”他说,“他说校长愿意配合,只要我们负责材料和安装。”

刘好仃点头:“安全第一。让阿强先拍现场视频,确认结构没问题。”

“他还问……”小王顿了顿,“能不能在新窗户角落,刻一行小字?比如‘深圳厂捐赠’之类的。”

刘好仃停下脚步。

“不刻名字。”他说,“但可以刻一道斜线,像阳光照进来的样子。让他们知道,有人惦记着。”

小王笑了:“听上去更像我们。”

下午四点,初筛表完成第一轮打分。十二个项目中,三项进入候选,菲律宾盲童学校位列第一。刘好仃把结果打印出来,放进文件夹,封面手写一行字:“追光计划·第一站建议方案”。

他正准备锁进抽屉,小王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支雕刻笔。

“我问过工具房,这种笔能在玻璃上做浅层标记。”他把笔放在桌上,“不破坏结构,只留痕迹。你要试试吗?”

刘好仃拿起笔,又取出一块边角料。他深吸一口气,在玻璃背面轻轻划下一小道斜线。

线条细而清晰,像一束被截留的晨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