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40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文化融合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40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文化融合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站在车间中央,手里还捏着那张刚打印出来的流程优化模拟图。阳光从高窗斜切进来,照在新贴的“新同学,请多指教”标签上,字迹亮得有点晃眼。他没急着走,反而多看了两眼——这台AI质检仪如今已经能自己“学习”花纹识别,连老张都承认,它“有点灵性”。

“小陈,”他转头喊了一声,“你那个批量识别原型,材料清单下午前给我。”

“得嘞!”小陈在传送带另一头挥手,顺手把保温杯往工具箱上一搁,动作利落得像在打拍子。

刘好仃笑了笑,正要迈步,眼角余光却扫到不远处的一幕:三个外国实习生围在切割机旁,正比划着手势跟本地技工交流。一人指着控制面板猛说英语,另一人用笔在本子上画流程图,本地师傅皱着眉,反复摇头。最后还是旁边一位懂日语的质检员过来救场,才勉强把意思对上。

他没上前,只是静静看了几秒。那画面像一锅煮到一半的汤——料都下了,火也开着,可味道还没搅匀。

他转身走向办公室,脚步没变,但脑子里的频道悄悄换了台。

半小时后,会议室的投影仪亮起,屏幕上不是数据曲线,也不是设备图纸,而是一张世界地图。几个红点分布在不同国家:德国、日本、巴西、印度……都是最近半年派来交流或驻厂的技术人员来源地。

“咱们厂现在,”刘好仃站在地图前,手里捏着一支白板笔,“有来自八个国家的同事常驻,加上远程协作的,横跨四个时区。”

他顿了顿,笔尖轻轻敲了敲地图上的深圳位置:“咱们的玻璃,卖到三十多个国家。可咱们的‘人’,还没真正连成一片。”

没人说话。财务老陈低头翻着报表,小王盯着手机,老张则盯着地图上那个小小的巴西标记,眼神有点发愣。

“我知道大家刚松口气。”刘好仃把笔放下,“上一轮升级,咱们把机器喂明白了,流程跑顺了,连AI都学会‘预习功课’。可现在,我得说句扫兴的——咱们的挑战,换了个模样。”

他走到窗边,拉开百叶帘。阳光涌进来,照见空气中浮动的微尘,也照见车间里不同肤色的身影:有人低头拧螺丝,有人蹲着调试传感器,有人站在工位前默默记笔记。

“你们发现没有?”他说,“德国同事交接班,必写三行日志,连螺丝拧了几圈都记;日本组的,开完会必鞠躬,哪怕隔着视频;巴西那几位,聊两句就要笑一场,哪怕讲的是故障代码。”

他转过身:“可咱们这边呢?习惯‘差不多就行’,靠眼神和手势打配合。不是谁对谁错,是‘节奏’不一样。”

小王终于抬头:“刘工,您是说……咱们得统一标准?”

“不是统一。”刘好仃摇头,“是融合。咱们的厂,现在像个地球村。机器能联网,人也得‘连心’。”

老陈推了推眼镜:“听着挺好,可文化这东西,又不是程序,能一键升级?”

“当然不能。”刘好仃笑了,“可咱们连AI都能教会‘看花纹’,难道还教不会彼此‘看脸色’?”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随即有人轻笑。

“我不是说让大家学外语、背习俗。”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互相看见。”

“看见什么?”老张问。

“看见对方为什么那样做。”刘好仃说,“比如德国人写日志,不是较真,是怕后人踩坑;日本人鞠躬,不是客套,是尊重你花的时间;巴西同事爱笑,不是不认真,是他们觉得‘工作也该有温度’。”

他顿了顿:“咱们以前总说‘效率第一’,可现在,光机器快没用。人心拧不成一股绳,再智能的线,也跑不出世界级的活。”

小王挠头:“可这事儿……从哪开始?”

刘好仃没答,反而问:“你们记得上个月,德国工程师提的那个传感器校准方案吗?咱们觉得太复杂,没采纳。结果两周后,日本组用类似思路,解决了质检延迟问题。”

“您是说……他们早就有答案?”

“是。”刘好仃点头,“可当时没人听。为什么?因为他说得太‘硬’,咱们听着像指责。可日本人讲的时候,先说‘我们试过几种方法,这个可能有用’——语气软,道理一样。”

他环视一圈:“不是方案不行,是‘包装’不一样。咱们缺的,不是聪明人,是让聪明人互相听懂的‘翻译器’。”

老陈慢慢合上报表:“所以您想干啥?开跨文化培训班?还是搞个‘国际日’,每人带道家乡菜?”

“菜可以带,”刘好仃眨眨眼,“但重点不是吃,是‘讲’。讲那道菜背后的故事——为什么非得放这味香料?为什么这道工序不能省?”

他走到白板前,写下新一行字:“让习惯,变成对话。”

“咱们的挑战,不再是机器听不听话,而是人能不能互相‘解码’。”他说,“品牌要全球化,光靠产品走出去不行,人也得‘走出去’,走进彼此的节奏里。”

小王忽然举手:“那……咱们中国师傅的‘手感’呢?老张那本‘对照表’,算不算一种文化?”

刘好仃笑了:“当然算。而且是最宝贵的。可问题是,它藏在心里,没‘翻译’出来。咱们得学会把它变成别人也能懂的语言——不是放弃它,是让它被听见。”

老张低头搓了搓手,像是在摸那本早已翻烂的笔记本。片刻后,他轻声说:“我可以……录几个小视频?讲讲怎么听机器声音判断温度。”

“不止可以,”刘好仃立刻接话,“还得署名——‘老张的温度课’。让德国人知道,有些事,数据测不到,得靠耳朵。”

笑声在会议室里散开。老陈也难得地扯了下嘴角:“那我是不是也该出个《财务黑话词典》?解释下什么叫‘战略性亏损’。”

“必须的。”刘好仃笑,“下回开会,咱们先放三分钟‘文化彩蛋’——每人一分钟,讲个自己的工作习惯。”

小王举手:“我能拍个‘深圳打工人早餐图鉴’吗?从肠粉到三明治,看看大家早上都吃什么提神。”

“拍!”刘好仃一拍桌子,“顺便采访下,为什么非得吃这个?背后有没有故事?”

气氛一下子活了。有人提议搞“轮岗体验日”,有人建议建个内部“文化盲盒”群,每天抽一个习俗分享。

刘好仃没再说话,只是看着白板上那行“互相看见”,轻轻用圈框了起来。

散会后,他没直接回车间,而是站在走廊的玻璃幕墙前。夕阳把整座厂房染成琥珀色,映出人影交错的剪影。他看见德国工程师在教本地技工用标准术语记录参数,日本实习生正笑着接过同事递来的凉茶,巴西小伙则比划着教人跳一段两秒的舞步,逗得一群人哈哈大笑。

他掏出手机,打开备忘录,敲下一行字:“文化融合,不是消灭差异,是让差异变成光。”

刚保存,小陈追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叠图纸:“刘工,批量识别的原型设计好了,您看……”

“放着。”刘好仃把手机收好,“先不急。”

“那……您现在去哪?”

他指了指车间:“去看看那台切割机。巴西同事昨天说,他们的工厂,开机前要喊一句‘bom trabalho!’——祝工作顺利。”

“您想学?”

“不光学,”刘好仃迈开步子,“明天早会,咱们全组一起喊。”

小陈愣了下,随即笑出声:“那得先教教发音,别喊成‘棒槌工作’。”

“怕啥,”刘好仃头也不回,“喊错了,也是诚意。”

他穿过长长的通道,脚步轻快。路过AI质检仪时,他抬头看了眼那张“新同学,请多指教”的纸条,嘴角微微扬起。

走到切割机组,他停下,清了清嗓子。

几位正在调试的外国同事抬头看他。

刘好仃张了张嘴,努力回忆昨天查的发音。

“bom……trah……”

他卡住了。

德国工程师笑了,轻声接上:“bom trabalho.”

刘好仃点点头,重新开口,声音不大,但清晰。

“bom trabalho.”

那声音像一颗小石子,落进一片安静的水面。

巴西实习生第一个反应过来,眼睛一亮,用力拍手。

接着,日本姑娘跟着说了一遍。

德国工程师也笑着重复。

老张站在旁边,听着这陌生又热闹的音节,迟疑了几秒,也张了嘴。

音不准,调不对。

可那句话,还是顺着风,飘进了车间的每一个角落。

刘好仃没再说话,只是看着眼前这一幕,慢慢把手搭在了切割机的金属外壳上。

机器微微震动,像在回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