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39集:升级效果初步显现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39集:升级效果初步显现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手机屏幕上的消息还没看完,刘好仃已经顺手点开了控制中心的实时数据面板。小王站在旁边,一边啃包子一边瞄着曲线图:“刘工,您说这会儿看数据,是不是有点太急了?新流程才跑满十天。”

“不急。”刘好仃咬了口凉掉的茶叶蛋,“再好的菜也得尝第一口才知道咸淡。咱们这锅饭,该揭盖了。”

他话音刚落,技术组的几位年轻人已经在会议室坐定,桌上摊着打印出来的初步运行报表。有人翻页,有人调试投影,还有人偷偷往嘴里塞润喉糖——前几次汇报,老陈可是连标点符号都挑毛病。

刘好仃走进去时,没人抬头。等他把保温杯放在桌角,哗啦一声拧开盖子,大伙儿才齐刷刷抬眼。

“开会。”他说,“不讲客套,今天就干一件事:看看咱们这轮升级,到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

话音刚落,财务老陈就推了推眼镜:“我先说个原则——数据得经得起推敲。以前咱们靠眼瞧手摸,现在靠系统记,可别最后算出来个‘电子幻觉’。”

小王差点呛着:“陈叔,您这词儿整得跟科幻片似的。”

“我是认真的。”老陈不笑,“上个月电费多掏了八千,要是效率没提上来,年底总结我可没法写成‘战略性亏损’。”

刘好仃点点头:“老陈说得对,咱们不能光看数字漂亮。但也不能守着老秤砣,称不了新米。”他打开平板,调出一张对比图,“我提个新算法——不是只算每小时出几片玻璃,而是算‘有效产出时间占比’。简单说,就是机器真正在干活的时间,刨掉故障、调试、等料这些‘发呆’时间。”

有人皱眉:“这算法没用过啊。”

“没用过,不代表不好用。”刘好仃笑了,“就像你第一次用微信支付,总不能因为没扫过码,就说二维码是假的吧?”

会议室安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笑声。

“关键是,”他继续说,“这套算法能帮我们发现‘隐形损耗’。比如昨天压模组停了二十分钟,表面看是换模具,实际上等了十二分钟才来新料。这十二分钟,算谁的?”

没人说话。

“算在效率里的。”他说,“以前我们看不见,现在看得见了。这不是制造问题,是暴露问题。”

老陈沉默片刻,终于点头:“行,那就按你说的试。但得双轨并行——新算法跑一遍,老方法再核一次,两周后对结果。”

“成交。”刘好仃伸出手,老陈犹豫了一下,也伸出手,轻轻一碰,像签了个看不见的协议。

评估正式开始。

头两天风平浪静,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按时生成报告。可到了第三天早上,质检区的传感器突然报警——不是产品异常,而是数据采集频率掉到了正常值的六成。

“怎么回事?”刘好仃赶到现场,正碰上技术员小李蹲在设备旁,手里拿着检测仪。

“主板温控出了问题,高温下自动降频。”小李擦了把汗,“这玩意儿装在流水线上方,太阳一晒,壳子都烫手。”

“备用机呢?”

“已经在调了,十分钟内换上。”

刘好仃看了眼时间:“先用移动终端手动录关键参数,别让数据断档。”

小李点头,转身去拿平板。刘好仃没走,蹲下来检查那台故障设备。外壳烫得没法久碰,但他还是摸了摸散热孔的位置,又翻开安装记录。

“设计时没考虑遮阳?”他自言自语。

小李回了一句:“原厂说南方厂房都有顶棚,咱们这个……是后来加的。”

刘好仃记下这一条,顺手在本子上画了个小标注:“设备适配性 ≠ 现场适用性”。

半小时后,新设备上线,数据流重新稳定。刘好仃让技术组把过去三天的手动记录和自动数据做了比对,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

“不错。”他拍了拍小李肩膀,“下次写需求书,记得加一句:‘请考虑深圳夏天的太阳,它比你们的测试舱狠多了。’”

小李咧嘴笑了:“我这就发邮件,标题就写《关于贵司设备防晒问题的紧急函》。”

“别写函,”刘好仃眨眨眼,“附张照片,拍个温度计贴在机器上,显示68度,底下写:‘您家孩子中暑了。’”

全组笑翻。

一周后,最终评估报告出炉。

会议室比上次坐得还满。连包装组的老赵都来了,手里还拎着一袋刚买的凉茶。

刘好仃没急着讲数据,而是先放了一段视频——是生产线上午十点到十一点的实录。画面里,传送带匀速前行,AI质检仪的绿灯不断闪烁,操作工有条不紊地扫码、装箱,没人喊累,也没人皱眉。

“看得出来有变化吗?”他问。

老陈摇头:“看着跟平时差不多。”

“那就对了。”刘好仃切换ppt,“真正的提升,不是轰轰烈烈,是悄无声息。”

他点出第一张图表:有效产出时间占比从68%提升至83%。

“这意味着,同样一班人,每天多干了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实打实’活。”

第二张:废品率从5.2%降至3.1%,其中因人为误判导致的返工下降了七成。

第三张:单日最高产能突破历史纪录,连续五天稳定在98%以上良品率。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然后小王突然鼓起掌来。一个人起头,其他人陆续跟上,连老陈都轻轻拍了两下。

“但我还有点不信。”老张忽然开口,他是压模组的老师傅,一向话少,“数据是好看,可我总觉得……是不是碰巧这阵子原料特别好?”

刘好仃笑了:“你问得好。”

他调出原料批次对比图:“过去十天用的全是不同供应商的料,透光率波动最大达到±0.8。可我们的良品率曲线几乎没抖——说明系统已经学会动态调整参数。”

老张盯着图看了半天,终于点头:“行,我信了。”

“我也信了。”老陈合上报表,“电费确实多花了,但省下的返工人工、材料损耗,加上多出的产能,粗算下来,净收益够咱们买二十台电风扇,还能请全厂吃顿火锅。”

“那还等什么?”小王立刻接话,“我现在就订锅底!”

“先别忙。”刘好仃站起身,“今天请大家来看数据,不只是为了庆功。”

他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字:“再优化”。

“今天的成果,是第一步。但数据也告诉我们,还有17%的‘发呆时间’没挖干净。比如切割机换刀要五分钟,能不能缩到两分钟?质检仪识别复杂花纹慢半拍,能不能让它‘预习功课’?”

他顿了顿:“咱们的升级,不是换台机器就完事。是让整个厂,像一台越跑越顺的车。”

说完,他走向车间。

一群人跟在后面,穿过长长的生产线。阳光透过高窗洒在传送带上,映出一道道流动的光斑。

走到AI质检仪前,刘好仃停下。墙上那张“老伙计,带带我”的纸还在,边角有点卷,但字迹清晰。

他没说话,伸手轻轻按了按纸的右下角,像是把它压得更牢些。

然后他转向大家:“谁还有想法,现在就说。咱们的流程,永远不设终点站。”

小陈举手:“刘工,我那个‘批量识别区’……技术组说可行,能不能先做个原型试试?”

“当然能。”刘好仃点头,“明天就批预算。旧传送机的框架还在吧?拆了当底座,省材料。”

小王也举手:“我在想,能不能把每台设备的‘健康状态’做成小游戏?谁的机器跑得稳,积分高,月底发‘最佳搭档’奖杯?”

“奖杯可以,”刘好仃笑,“但得是玻璃做的——咱们厂的特色。”

笑声中,老张忽然说:“我那本‘手感对照表’,能不能……接入系统,当个‘老师傅模式’?”

刘好仃看着他,认真点头:“不光要接,还要署名。以后系统提示‘建议调温’,后面加一行小字:‘老张说,这时候该摸一摸了。’”

老张脸一红,低头笑了。

刘好仃最后说:“咱们这轮升级,不是机器取代人,是人带着机器一起进步。今天看到的数字,不是终点,是起点。”

他转身走向控制台,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下一阶段的优化模拟图。

阳光正移到质检仪的镜头上,反射出一圈淡淡的光晕。

小陈忽然跑过来,手里拿着新打印的标签纸。

他踮起脚,把一张崭新的纸贴在机器旁边。

纸上写着:

“新同学,请多指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