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36集:升级方案科学制定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36集:升级方案科学制定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把手机从裤兜里掏出来的时候,屏幕还亮着技术部小王刚发来的消息:“传感器数据模型跑通了,误差率3.2%。”他站在车间门口没急着进去,低头回了两个字:“挺好。”然后顺手把手机塞进内袋,推门走了进去。

老压模机已经安静下来,裹着防尘罩像个退休的老兵。可它身上新装的那几个银灰色小盒子还在闪红灯,像是梦里还在执勤。刘好仃伸手摸了摸其中一个,有点温,像低烧的额头。

“数据能传了。”小王从角落的折叠桌后抬起头,手里捏着平板,“刚才试了十分钟,震动频率、温度、电流波动全录上了。模型也给出了两次预警提示——一次是轴承偏磨,一次是液压油温异常。和上次停机前的数据对得上。”

刘好仃嗯了一声,没多说话,只是绕着机器走了一圈,像在数它的皱纹。他忽然停下,指着传感器底座:“这儿焊点补过?”

“啊?”小王一愣,“没啊,原厂自带的。”

“不对。”刘好仃蹲下,手指轻轻刮了刮焊缝边缘,“这纹路,是咱们车间的手法。谁焊的?”

小王挠头:“哦……是老陈,说底座不平,怕松动,顺手加固了一下。”

刘好仃笑了:“老陈现在也懂‘硬件兼容’了?”

两人正说着,会议室的铃声响了。九点整,一分不差。

这次没人迟到。技术部抱着笔记本,财务拿着成本表,人事翻着培训计划,连平时不爱参会的车间组长都来了,手里还拎着保温杯,杯盖上贴了张便签:“智能化试点分工——别忘喝热水。”

刘好仃进门时,白板已经擦得干干净净。他没急着写,先给每人倒了杯茶,动作慢悠悠的,像在发牌。

“上回咱们说了,门槛高,但路不是没有。”他放下水壶,拿起笔,“现在,是时候画地图了。”

他第一笔写的是“设备”。“有人建议一步到位,全换智能线;也有人主张先修流程,不动硬件。”他转过身,“两种想法都不错,一个想飞,一个想稳。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一边换翅膀,一边学滑翔?”

技术部的小李举手:“我觉得可以分两步走。先引进几台关键设备,比如自动质检仪和智能搬运臂,解决卡脖子环节;同时优化排产和物料流转,让老设备也‘聪明’起来。”

财务老陈点头:“这方案成本可控。全套换线要两千万起步,光贷款利息就能压垮人。但先上两台核心设备,再配套流程改造,预算能压到四百万以内。”

“那兼容性呢?”有人问,“新设备要是和老系统说不上话,岂不是白搭?”

刘好仃在“设备”下面写下两个字:“兼容。”又画了个向右的箭头,连到“流程”。

“所以不能光买机器。”他说,“得挑那些‘会普通话’的——支持通用协议,能接咱们的传感器,数据能进同一个平台。宁可贵点,也不能娶个媳妇听不懂家里的方言。”

屋里哄笑起来。

“还有扩展性。”他补充,“今天装一台,明天想加第二台,系统得能‘插卡扩容’,不能像老电视,多一个接口就得砸墙。”

小王飞快记着,忽然抬头:“那……咱们要不要自己搭平台?像周教授说的,用开源框架?”

刘好仃摇头:“现在不行。咱们还没摸清水深,不能自己造泳池。先租个游泳馆,练熟了再说。”

会议节奏渐渐热了起来。有人提议先在包装线试点,因为环节少、变量少;也有人觉得质检更合适,毕竟数据直观,效果好验证。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引进一台AI质检仪、一套智能搬运系统;同步优化质检流程和仓储调度;试点放在包装线,但数据模型先在质检环节跑通。

“不贪多,不跳步。”刘好仃总结,“先让机器‘说话’,再让它‘听话’,最后才让它‘动脑’。”

接下来是分工。

技术部负责设备选型和系统对接,小王牵头;生产组配合流程改造,老组长带队;财务核算成本,人事安排培训,采购启动招标流程。

可刚分完,小王低头抠笔帽,忽然说:“刘工,我……没搞过系统集成。怕拖后腿。”

老陈也咳了一声:“我们财务这边,得算长期投入产出比,可现在数据太少,模型有点虚。”

刘好仃没急着安慰,反而笑了:“知道你们怕什么吗?怕自己不够‘智能’。”

他走到墙边,拿起一张打印的流程图,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箭头:“这图谁画的?”

“我。”小王小声说。

“这术语表呢?”他又抽出一张贴满注释的A4纸。

“我整理的。”

“那成本模型呢?”

“我做的。”

他把三张纸摊在桌上:“你们已经不是在学游泳了,是已经在水里划了三下。现在缺的不是力气,是信心。”

他顿了顿:“这样,咱们搞个‘搭把手’计划。老陈带小王算成本模型,小李带小张搞设备对接。每周碰头,问题不过夜。技术部开夜课,我请周教授再来讲一次,专门讲‘怎么让老厂变聪明’。”

小李立刻接话:“我可以做个内部知识库,把术语、案例、坑都记下来,新人随时查。”

“好。”刘好仃点头,“咱们不靠天才,靠团队。一个人走十步,不如十个人走一步。”

他特意看了眼小李,又点了点坐在角落的小张:“你俩一组,一个懂技术,一个有冲劲,正好互补。设备来了,你们第一个上。”

小张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

最后,有人问:“万一设备不好用,流程改了反而更慢,怎么办?”

刘好仃早有准备。他翻开笔记本,翻到一页写着“预案”的纸。

“第一,设三个月观察期。效果不达标,立刻回调,不硬撑。”

“第二,成立应急小组,随时处理技术故障。”

“第三——”他顿了顿,“留一笔应急资金,专款专用,不许挪。”

“多少?”财务问。

“一百万。”他说,“不多,但够换两台核心模块,或请专家驻场两周。咱们不能光想着赢,得准备好输的时候怎么退场。”

屋里安静了几秒。

然后,小王举手:“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试点过程拍下来?做成内部短片,让全厂都知道我们在干什么。”

“好主意。”刘好仃笑了,“让大伙儿看着咱们怎么‘摔跤’,也看着咱们怎么爬起来。”

散会前,他站在白板前,把今天的讨论浓缩成四行字:

引进关键智能设备,注重兼容与扩展;

同步优化生产流程,先试点再推广;

团队结对互助,边干边学;

设立风险预案,稳中求进。

他写完,转身问:“有没有人反对?”

没人说话。

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掏出手机拍白板,老陈悄悄把保温杯上的便签撕下来,夹进了笔记本。

“那就——”刘好仃放下笔,“干。”

没人鼓掌,但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动作整齐得像一声没发出的喝彩。

刘好仃走在最后,顺手关了灯。会议室陷入昏暗,只有白板上的字还隐约可见,像夜里的路标。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智能升级——第一阶段”。里面只有一份文档,标题是:“设备选型标准”。

他敲下第一行字:

“能说话,会听话,能升级,不挑食。”

刚保存,手机震了一下。是小王发来的照片:包装线上,新画的黄线已经划好,旁边立着一块临时标牌,手写体,歪歪扭扭:

“智能试点区——小心机器正在学习”

刘好仃盯着看了两秒,嘴角一扬,回了个字:“好。”

他起身准备去车间转一圈,刚走到门口,看见小李和小张正蹲在走廊角落,对着一台旧扫码枪捣鼓。

“在干嘛?”他问。

“测试蓝牙模块。”小李头也不抬,“看看能不能给老设备加个‘无线耳朵’。”

小张举起扫码枪,咧嘴一笑:“它要是能连上wiFi,是不是也算‘智能员工’了?”

刘好仃没答,只是从口袋里掏出钥匙串,解下其中一个U盘大小的金属片,递过去:“试试这个。厂里淘汰的RFId读头,芯片还能用。”

小张接过,翻来一看,背面用记号笔写着一行小字:“2015年,质检科,退休快乐。”

他噗嗤笑了:“这玩意儿比我还老。”

“老归老,”刘好仃说,“但它见过咱们第一条自动化线怎么起来的。”

他转身要走,听见身后小李说:“等等,刘工——这读头的协议……是不是和新传感器兼容?”

刘好仃停下,没回头。

“你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