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35集:技术门槛深入了解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35集:技术门槛深入了解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把保温杯从窗台拿下来时,杯底那张纸被阳光晒得微微卷边。他没急着进会议室,而是先绕到技术部工位,把平板往小王桌上一放:“昨天说的那三件事,今天全给我腾出时间。”

小王正盯着电脑屏幕发愣,听见动静抬头,发现刘好仃已经走了两步,只留下一句:“九点,一个都不能少。”

会议室的灯亮得有点晃眼。白板上“智能升级”四个大字还在,底下那行“目标:让每一片玻璃,都长出脑子”也原封未动。不同的是,角落多了三张便利贴——技术、成本、人才,每个词前面都被画了个红圈,像是被谁默默盯上了。

人陆陆续续到齐。刘好仃没开场,先从包里抽出一本厚书,啪地一声放在会议桌中央。封面是深蓝色的,烫金标题写着《工业4.0下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这本,”他指了指,“三年前我就买过,翻了五页就放下了。看不懂。”

有人笑了。小王也笑,但笑得有点心虚——他自己那本电子书App里,收藏了十几本类似的书,打开次数加起来不超过三次。

“现在不一样了。”刘好仃翻开书,纸张哗啦作响,“咱们得看懂。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别让别人甩得太远。”

他把任务分下去:技术部负责搜集近五年国内外玻璃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的案例;采购和财务一起梳理设备更新的成本模型;人事则要摸清目前行业里相关技术人才的流动情况。

“资料越多越好,”他说,“看不懂的也先存着。咱们现在像进了一间黑屋子,灯没开,但总得先把开关摸到。”

散会后,小王抱着那本书回工位,刚坐下就听见隔壁工友嘀咕:“咱们这代人,连扫码点餐都学得磕磕巴巴,现在要搞AI?”

他没接话,低头打开电脑,搜了第一个关键词:“智能玻璃生产线”。

三天后,会议室又聚齐了。这次桌上堆满了打印资料,还有几台笔记本连着投影。技术部的小李率先发言,放了一段视频:德国某工厂里,机械臂自动抓取玻璃原片,通过AI视觉检测瑕疵,再由无人车运送到下一工序。全程没人说话,只有数据流在屏幕上跳动。

“他们这套系统,响应延迟低于0.1秒。”小李说,“咱们上次被马来西亚客户吐槽的0.8秒,在人家那儿,连个喷嚏都算不上。”

屋里安静了几秒。有人翻资料的声音显得特别响。

接着是案例分享。有人提到日本某企业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整个生产流程,提前预测故障;还有人说国内某厂引进国外控制系统,结果因语言和协议不兼容,调试半年才勉强运行。

“最麻烦的不是买设备,”小李总结,“是‘打通’。就像你买了辆进口车,结果发现加油站全是另一种油。”

大家开始争论:有的说应该先局部试点,改一条线试试水;有的认为必须一步到位,否则改来改去反而浪费钱。

“关键是,”财务老陈推了推眼镜,“咱们有没有这个‘油钱’?”

没人接话。预算表摆在桌上,光是中央控制系统的授权费,就够发全厂半年奖金。

刘好仃一直没说话。他听着,记着,偶尔在本子上画个箭头或圈个词。等大家吵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吵得好。说明咱们真在想这事,不是应付。”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技术”下面写了个词:“生态”。

“咱们以为买套系统就能升级,其实不是。”他说,“就像你想学会游泳,不能光买泳衣。得学换气、蹬腿、划水,还得适应水温。”

他指着德国工厂的视频截图:“他们不是突然变聪明的。十年前就开始铺传感器,五年前建数据中心,两年前才上AI。咱们现在想跳过前面几步,直接游到对岸?”

会议室又静了。

“那怎么办?”有人问。

“先学。”刘好仃说,“像小学生一样,一个字一个字认。”

他提议请专家来做一次线上分享。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帮他们理清这些资料里的“人话”和“黑话”。

两天后,视频会议开启。专家姓周,是某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副所长。他没讲ppt,直接打开一张架构图:“你们关心的,无非三件事: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划不划算。”

他一条条拆解:从数据采集到边缘计算,从协议转换到云端协同,甚至连“为什么德国工厂能实现0.1秒响应”都讲了——因为他们用的是专用工业网络,不是普通wiFi。

“你们现在的系统,”周教授说,“相当于用手机热点打电竞。不是手机不行,是网不行。”

小王听得直点头。他忽然想起厂里那台老压模机,连USb接口都没有,数据全靠人工抄表。

“那有没有‘便宜又好用’的方案?”有人问。

周教授笑了:“有,但还在试验阶段。比如用轻量级AI模型做本地决策,不依赖云端;或者用开源框架自己搭系统,省授权费。”

“风险呢?”

“高。”他坦白,“就像自己造发动机,造得好是省钱,造不好是烧钱。”

会议结束后,刘好仃没让大家立刻走。他把白板擦了,重新写下三个问题:

我们到底差在哪?

能不能自己搭?

第一步踩哪儿?

“今晚每人写一页纸,”他说,“不用多,说真话就行。”

第二天一早,他办公室桌上堆了十几份手写稿。有人写:“我们缺的不是钱,是懂系统整合的人。”

有人写:“与其全进口,不如先改一个环节,比如质检。”

还有人画了张草图:在现有设备上加装传感器,把数据传到平板上,至少先“看见”问题。

刘好仃一张张看过去,最后抽出一张,上面写着:“也许我们可以先让机器‘说话’,再让它‘思考’。”

他把这张纸夹进本子,走到车间。

老压模机正嗡嗡运转,油渍顺着导轨往下滴。他蹲下来,伸手摸了摸机身,烫得微微发红。旁边仪表盘上,指针颤颤巍巍指着“正常”,可谁都知道,这机器去年大修过两次,上个月又停机半天。

他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对着机器录了十秒噪音。然后发给技术部:“拿去分析,看看有没有异常频率。”

回到办公室,他翻开那本《工业4.0》,翻到折角的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贴着便利贴,都是小王他们昨晚整理的术语解释。他在“边缘计算”旁边看到一行小字:“就像让车间主任当场做决定,不用事事请示厂长。”

他笑了。

中午饭都没吃,他召集骨干开第二次短会。

“结论是:”他站在白板前,写下四个字,“门槛很高。”

他一条条念:

技术上,我们缺底层架构能力;

成本上,全套引进不现实;

人才上,短期内找不到能驾驭整套系统的人。

“但也不是没路走。”他话锋一转,“周教授说的那个轻量级AI,咱们可以试试。先在一个工序上装传感器,做数据采集和简单预警。”

“比如?”小王问。

“比如这台老压模机。”刘好仃说,“它快退休了,但还能当‘教学工具’。咱们给它装个‘听诊器’,听听它什么时候要生病。”

有人笑了:“给老机器做体检?”

“对。”刘好仃点头,“让它临走前,教会我们点东西。”

他写下下一步计划:

选一个工序做试点;

用低成本传感器采集数据;

搭建简易分析模型,实现故障预警;

培养内部技术小组,边干边学。

“不求快,”他说,“求稳。咱们不是要造火箭,是先学会搭梯子。”

散会前,小王举手:“那本书……能再借我几天吗?”

“拿去。”刘好仃把书递过去,“不过别光看,看完一页,就去车间找一台机器,看看它缺什么。”

小王抱着书走后,刘好仃坐在桌前,翻开本子,翻到最新一页。他写下一句话:

“翻墙的第一步,不是跳,是蹲下摸砖。”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厂房屋顶的光伏板上,闪出一片银光。楼下,工人正把一批新到的传感器往车间搬,箱子上印着“智能监测模块”。

他站起身,朝车间走去。

走到门口时,他停下,回头看了眼白板。

上面还留着那三个问题。

他走回去,拿起笔,在第一个问题后面写下答案:

“我们差的,是开始的勇气。”

笔尖一顿,又在第二个问题后写下:

“能。”

第三个问题前,他停了几秒,然后写下:

“就从今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