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10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供应链优化

刘好仃把那张写着“光伏?”的纸条夹进文件夹时,窗外的玻璃生产线正缓缓吐出一块通体泛蓝的新型材料。阳光穿过它的瞬间,像是被轻轻揉碎了,洒在地面形成一圈圈涟漪状的光斑。他盯着看了两秒,忽然转身走向会议室,脚步比平时快了半拍。

半小时前,团队还在为迪拜用户调研结果兴奋不已。小陈甚至已经开始琢磨“智能遮阳 光伏”概念的命名,“光能卫士”“日盾玻璃”一口气报了七八个,尤哈笑他像在给宠物狗起名。阿米尔则忙着算成本,嘴里念叨着“要是真能发电,咱们厂顶棚都得改造成充电站”。

可刘好仃心里清楚,兴奋劲儿还没散,新问题已经蹲在门口等着了。

他推开门,会议室还残留着上一场讨论的余温——白板上的曲线图没擦,咖啡杯沿印着淡淡的唇痕,投影仪遥控器歪倒在桌角。他没开灯,直接拉开窗帘。阳光“哗”地一下涌进来,照得白板上的数据闪闪发亮,也照出了桌面上那堆刚打印出来的国际物流报价单。

“咱们的玻璃,现在能‘飞’到三个大洲。”他拿起一张单子晃了晃,“可飞得不便宜,也不够快。”

小陈刚喝一口水,差点呛住:“啊?不是刚说客户追加订单吗?怎么又卡住了?”

“没卡。”刘好仃把单子摊开,“是‘飞’得太杂。德国那批货走空运,三天到,贵得肉疼;迪拜的走海运,便宜,但等三周;韩国那边更麻烦,得先到釜山港,再转陆运,中间卡一天,客户就得跳脚。”

尤哈凑过来看了眼:“这不都正常吗?国际物流不就这样?”

“以前是。”刘好仃点点头,“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不是只做一单两单,而是要长期供,批量供。每块玻璃背后,都有时间、成本、碳排放,还有客户的耐心。现在这块‘光伏玻璃’要是真上马,重量和体积都比普通款大,运输成本还得往上翻。”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咱们的光,不能只靠产品自己发光,还得让整条路都亮起来。”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阿米尔挠了挠头:“您的意思是……咱们得把供应链也‘调’一调?”

“不是‘调’,是‘优化’。”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合作拓展成效”旁边,重重写下六个大字:全球供应链优化。

字刚写完,小陈就举手了:“可这玩意儿听着就复杂啊,咱们连国外仓库在哪儿都不知道。”

“知道不知道不重要。”刘好仃笑了,“重要的是,得有人开始想知道。”

他转身面对大家:“德国人讲究准时,差一分钟都算违约;迪拜那边清关手续多得像沙子,少一张纸就能卡你三天;韩国人追求效率,但节假日比咱们还多,一放假,物流直接‘冬眠’。咱们的产品要全球化,供应链也得跟着‘入乡随俗’。”

尤哈皱眉:“那是不是得找当地代理?或者干脆在那边设仓?”

“都有可能。”刘好仃点头,“但第一步,得先搞清楚——咱们面对的,到底是一条路,还是十条岔路?”

阿米尔忽然一拍桌子:“哎,我上周跟德国那边视频,他们提到过,欧洲现在对进口建材的碳足迹有新要求,运输方式不同,评分也不一样。要是咱们老用空运,哪怕产品再环保,整体评分也上不去。”

“这是个关键点。”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圈,“环保认证,不只是材料的事,也包括怎么运。”

小陈也来了劲:“那迪拜呢?他们不是特别看重可持续发展?要是咱们能证明运输过程低碳,说不定还能当卖点。”

“对。”刘好仃眼神亮了,“咱们的玻璃能发电,运输能不能也‘绿’一点?”

话音刚落,尤哈就摇头:“可绿了就慢,慢了客户又急。韩国上次就因为延迟两天,差点把UI对接会取消。”

“所以没有完美方案。”刘好仃把笔放下,“只有权衡。就像咱们做玻璃,透光率高了,隔热可能就差;强度上去了,重量又增加。供应链也一样——成本、速度、环保、稳定性,四样全占,那是做梦。”

他环视一圈:“但我们可以试着,让这四个角,尽量不塌。”

阿米尔低头翻着手机:“我刚查了,从深圳到迪拜,海运最快也要22天,但如果走中欧班列,经新疆出境,再转中东,能缩到14天左右,成本比空运低一半。”

“班列?”小陈瞪大眼,“火车还能出国?”

“不光能,还跑得挺勤。”阿米尔咧嘴,“而且是‘钢铁驼队’,一趟拉的货,顶三艘小货轮。”

刘好仃眼睛一亮:“这倒是个方向。陆运比空运便宜,比海运快,碳排放也低。要是能打通这条线,迪拜的订单就能稳住。”

尤哈却皱眉:“可班列也不是直达,中间要换轨、换箱,万一货损了,责任算谁的?”

“这得谈。”刘好仃说,“但至少,咱们知道了有这条路。”

小陈忽然举手:“那韩国呢?他们那边山多路窄,最后一公里配送是不是特别难?”

“你问到点子上了。”刘好仃点头,“我听说首尔市区送货,电动车都得预约时段,不然进不去。咱们的大尺寸玻璃,要是卡在最后一公里,前面再快也没用。”

阿米尔一拍脑门:“对了!韩国团队上次提过,他们有个‘智能配送枢纽’,能把大件货提前分拣到社区仓,客户下单后,两小时内就能送装一体。”

“这不就是‘前置仓’?”尤哈眼睛亮了,“咱们能不能在首尔设个小型中转点?存个几百块玻璃,随用随取。”

“可以考虑。”刘好仃在白板上快速记下,“但得算账——租金、人工、库存成本,是不是真能省出配送效率。”

会议室的气氛渐渐热了起来。有人翻资料,有人查地图,还有人掏出计算器噼里啪啦按个不停。白板上的字越来越多:中欧班列、前置仓、碳足迹评分、清关效率、多式联运……像一张正在织网的蜘蛛丝,慢慢覆盖了原本的“合作拓展”版图。

刘好仃站在一旁,看着这群人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争先恐后,心里那根绷着的弦,稍稍松了一寸。

他清了清嗓子:“我知道这事儿听着吓人,好像一下子从做玻璃,跳到了做物流。”

“可咱们不是要做物流公司。”他笑了笑,“咱们是要让玻璃,走得更聪明。”

小陈抬头:“那第一步,是不是得先摸清楚,每个国家到底‘卡’在哪儿?”

“没错。”刘好仃点头,“下周开始,咱们分三组,专人对接德国、迪拜、韩国,把他们的供应链现状摸一遍——港口、仓库、运输方式、清关流程、最后一公里配送,全都给我扒出来。”

尤哈问:“那要是资料太多,看不过来呢?”

“那就分段看。”刘好仃说,“先看‘最痛的点’。德国怕延误,就先看运输稳定性;迪拜重环保,就先查碳排放数据;韩国讲效率,就盯配送速度。”

阿米尔忽然问:“那……咱们要不要请个供应链专家?这种事,咱们外行真能搞得定?”

刘好仃沉默了几秒,然后笑了:“专家当然有用。但最了解咱们产品的,是咱们自己。客户要什么,咱们清楚;玻璃多重、多大、怕不怕震,咱们清楚;哪块成本能压,哪块不能让,咱们更清楚。”

他走到窗边,指着远处那条贯穿厂区的物流通道:“咱们的玻璃从生产线下来,到装车出发,中间经过多少道手,多少个环节?这些,专家没咱们熟。”

他转过身,语气沉了下来:“所以,第一步,不是找专家,而是——先让自己变成半个专家。”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然后,小陈举起手:“那……我先去查迪拜的港口作业时间表?听说他们晚上十点就停吊装。”

“去。”刘好仃点头。

“我查德国铁路货运的温控车厢标准。”尤哈已经打开笔记本。

“我联系韩国那边,问问他们智能配送枢纽的入驻条件。”阿米尔掏出手机。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着那六个大字——全球供应链优化——忽然觉得,它不像个难题,倒像一扇刚推开一条缝的门。

门后黑着,但有风,带着远方的气息,吹在脸上。

他拿起笔,在“优化”二字后面,轻轻画了一个箭头,还没来得及写下一个词,手机响了。

是迪拜的纳赛尔。

他按下接听键,对方的声音带着时差的沙哑:“刘先生,我们刚收到一批货,但包装有轻微压痕……我想知道,下次能不能改用更坚固的支架?”

刘好仃看了眼白板,又看了眼桌上那堆物流单,笑了笑:“纳赛尔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好。不过在谈包装之前,我想先跟您聊聊——咱们能不能换条路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