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72集:团队培训计划实施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72集:团队培训计划实施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无人机的光字还在天边缓缓消散,像一颗坠入云层的星。刘好仃刚收起手机,工装裤口袋里的对讲机就响了。

“刘师傅,三号炉温异常,您得来一下。”

他应了一声,顺手把背包往肩上提了提,转身朝车间走。阳光照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一片流动的银光,像是昨夜草坪上那片无声的掌声,正顺着地面蔓延进厂房。

车间里,机器低鸣,传送带缓缓前行,一排排玻璃板像被风推着的湖面,平静而有序。可刘好仃知道,平静之下,总有暗流。

前两天的文化轮值日让团队的气氛松快了不少,尤哈开始主动发言,拉吉也不再全程沉默,连小李都学会了用“慢一点”来安抚自己急脾气。可刘好仃清楚,光靠一顿饭、一场游戏,撑不起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接下来,得动真格的了。”他在心里说。

培训计划,早就列在日程上。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两项并行,像两条轨道,要把这支国际团队稳稳地推向前方。

动员会定在周三上午,车间休息区临时改造成小讲堂。几张折叠桌拼在一起,上面摆着投影仪和一叠培训手册。刘好仃提前半小时到,把手册一页页翻开,确认每一页都印着清晰的流程图和案例照片。

小陈第一个进来,手里拎着两杯豆浆。

“刘师傅,给您带的,甜的。”

“谢谢,你倒是比机器还准时。”刘好仃接过,笑着把一本手册推过去,“今天这课,你可得带头听。”

“放心,我昨天还特意复习了切割参数。”小陈眨眨眼,“就怕老师提问,答不上来丢人。”

陆续有人进来,阿米尔、拉吉、尤哈,还有几个轮班的老师傅。大家坐下时,动作里多了点轻松,像是知道今天不是来挨训的。

刘好仃站上小讲台,清了清嗓子。

“昨天我们拼了一幅图,图里有迪拜、有赫尔辛基,也有咱们厂的楼。”他顿了顿,“可光看得见,不够。咱们得会造——造出能防十二级台风的玻璃,造出能让客户回头再订十单的品质。”

底下有人点头。

“所以,从今天起,咱们开课。”他拿起一本手册,“第一课,专业技能提升。不是新员工培训,也不是应付检查,是真刀真枪地练。”

小李举手:“刘师傅,这些内容……跟我们日常操作差别大吗?别讲一堆理论,回岗位还是老样子。”

问题一出,不少人悄悄竖起耳朵。

刘好仃不答,转身从包里抽出一张照片,贴在白板上。

照片里是一块曲面玻璃,边缘带着复杂的弧度,表面还嵌着微型传感器线路。

“这是客户刚发来的样品图,下季度可能要接的单。”他说,“现在厂里没人能独立完成这条生产线的调试。”

空气静了一瞬。

“但学了这课,三个月后,你们中间有人能做到。”他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不是为了加班,是为了以后能挑活儿,而不是被活儿挑。”

老师傅老周这时开口:“我干了四十年,最懂一句话——手上没功夫,嘴上说得再好也没用。”

他走到台前,拿起一块废料玻璃,现场演示起应力检测的微调手法。

“你们看,手指这么一压,角度差半度,裂纹走向就变了。”他边说边操作,动作像在给婴儿换尿布般轻柔,“这课教的,就是这半度。”

底下有人掏出笔,开始记。

第一堂课结束时,小陈悄悄对阿米尔说:“我原以为就是走个过场,没想到……真能用上。”

阿米尔点头:“我昨天查了,这种曲面玻璃,在中东高端建筑里越来越常见。”

刘好仃听见了,没说话,只是把那份样品图收进文件夹,夹层里还藏着另一张——更大、更复杂的结构图,上面标着“未来项目”。

专业技能课开了头,管理能力课紧随其后。

周五下午,会议室换了布置。桌椅围成圆圈,每人面前放着一张任务卡。

“这课不讲ppt,”刘好仃说,“咱们玩个游戏。”

他发下一份虚拟项目书:“72小时,完成一批紧急出口玻璃的生产与质检,团队由你组建。”

“你们现在都是项目经理。”他笑,“选人、分工、排期,全靠自己。”

小李第一个举手:“这不归我管啊,我又不是组长。”

“可你每天都在管事。”刘好仃反问,“谁该先切割?谁卡住了要支援?你没在管?”

她一愣。

“管理不是头衔,是动作。”他指了指任务卡,“比如,你发现拉吉的检测仪慢了两分钟,是等他报告,还是主动问?这就是管理。”

有人开始翻任务卡。

“而且,”刘好仃补充,“表现最好的小组,后续有机会参与真实项目的协调工作。”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砸进水面。

分组开始,讨论声渐渐热烈。

尤哈组拿到了“跨国协作”附加题:团队里有两名员工只懂基础中文。

“那就得用图、用手势、用颜色标记。”他居然主动发言,“我们芬兰工厂常用信号灯系统——绿灯正常,黄灯预警,红灯停。”

小陈组则卡在排期上。

“必须有人负责盯总进度。”她突然说,“就像昨天拼图,没人喊‘这块放这儿’,大家就干等着。”

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下:“小陈,有统筹意识。”

两小时后,各组提交方案。刘好仃没急着点评,而是放了一段监控录像——是上周某次夜班的真实生产画面。

“看,第三十七分钟,切割工停了三分钟,没人问为什么。”他暂停画面,“结果后面质检发现尺寸偏差,返工花了四十分钟。”

“要是当时有人管呢?”他问。

会议室安静下来。

“管理,不是抢权,是补位。”他说,“你不在管理岗,但你可以管理一件事、一个环节、一分钟。”

散会时,拉吉走到他面前,递上一张纸。

是他的方案,末尾手写了一句:“我想学排班表怎么做。”

刘好仃接过,点头:“下节课,第一节就讲这个。”

培训推进到第三周,评估日到了。

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套组合拳:理论笔试、实操考核、小组项目答辩。

刘好仃请来了质检部的老王和工艺科的李工,组成临时评审团。

笔试在休息室进行,题目不难,但处处埋着“坑”——比如一道应力计算题,给的参数单位不统一,粗心的人直接代入就会错。

实操更狠。每人随机抽一块待检玻璃,现场判断是否存在隐性裂纹。工具只给基础设备,没有AI辅助。

小李抽到一块表面完好的玻璃,可她用偏振光一照,发现内部有蛛网状微裂。

“这得报废。”她果断标记。

评审李工点头:“合格。这裂纹三个月后必扩,现在看不出来,但手法对了。”

小组项目答辩最热闹。各组要模拟应对“客户临时改需求”的突发状况。

尤哈组的表现让所有人意外。他用一张简单的流程图,把沟通节点拆解成“确认—反馈—同步”三步,还设计了多语言关键词卡片。

“我们不用每个人都说六种语言,”他说,“但每个人都能用三张卡,把意思说清楚。”

评审团一致通过。

最后,刘好仃拿着汇总表,坐在办公室翻看。

小陈的统筹能力突出,阿米尔在跨文化协调上表现稳定,尤哈的逻辑清晰得像台计算机,连一向沉默的拉吉,都在时间管理测试中拿了高分。

他一页页翻,笔尖在几个人名字上轻轻点了点,又划了条短线。

窗外,夕阳把玻璃厂染成金色。生产线上,新一批玻璃正缓缓移动,表面光滑如镜,映出整个车间的倒影。

他合上文件,掏出手机,打开团队群。

群里还飘着昨天小陈发的段子:“今天学了时间管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总迟到——因为我把‘马上到’定义为‘未来某个不确定的时间点’。”

刘好仃打字:“明天实操考核,迟到一秒,加练一小时。”

刚发完,小李秒回:“刘师傅,您这管理手段,比课程还狠。”

他笑着删掉,重新输入:“明天七点,三号炉前集合。新任务来了。”

按下发送键,他起身,把培训手册整整齐齐码进抽屉。

最上面一本,封面角落用铅笔写了几个小字:“能扛事的人,已经在路上。”

他关灯出门,走廊的感应灯一盏盏亮起,又在他身后熄灭。

车间里,机器依旧低鸣,像在呼吸。

新一批玻璃完成冷却,传送带轻轻一震,第一块成品滑入包装区。

质检员伸手接住,翻看边缘刻码。

那串数字清晰可见:tp-0772-01。

培训计划,正式启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