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23集:校园招聘活动开展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23集:校园招聘活动开展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阳光刚把教学楼的玻璃幕墙照得发亮,刘好仃就站在了A区报告厅门口。他低头看了看鞋,皮鞋擦得锃亮,但脚后跟有点磨——这双鞋是昨天特地从柜子里翻出来的,平时都压在工具箱底下,和几副老花镜、半盒创可贴作伴。

“刘工,这边!”小林从人群里探出头,手里挥着一叠资料,像举着一面小旗。她身后是刚搭好的展台,蓝白相间的背景板上印着一行字:“寻光者计划——听见光的人,正在被寻找。”

刘好仃走过去,顺手接过她怀里沉甸甸的宣传册。纸张厚实,封面是一块在晨光中微微泛虹的玻璃,底下印着一行小字:“它去过非洲孩子的教室,也照亮过东京茶室的黄昏。”

“这图拍得不错。”他翻了翻内页,里面有几张出口产品的实拍照片,还夹着一段实习生手写的感悟:“原来一毫米的透光率变化,能让巴黎画廊的画多出三分情绪。”

小林笑:“北大那位写《光哲学》的姑娘,昨晚又发来一段新文字,说想现场念给学弟学妹听。”

刘好仃点点头,正要说话,眼角忽然扫到对面展位——xx照明的红色巨幅海报已经挂得整整齐齐,两名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人正往桌上摆定制U盘和蓝牙音箱,旁边还立着个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年薪30万起 全球轮岗”的宣传片。

“哎,他们来得真早。”小李从后头挤过来,手里抱着一摞印有厂徽的帆布袋,“我刚去登记处问了,人家昨天就进场布展,还赞助了今天宣讲会的茶歇。”

刘好仃没吭声,只把宣传册往展台上一放,弯腰打开带来的箱子,开始往外拿东西:几块切割成不同弧度的玻璃样品,一盒印着“柔光之旅”字样的试用装涂层片,还有十几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封面写着《玻璃会说话》。

“咱们不比音响大,”他一边摆样品一边说,“但咱们的光,是从沙子里熬出来的,不是p图p出来的。”

小林噗嗤一笑:“那我待会儿发传单时就说,我们招的不是员工,是‘炼光术学徒’?”

“行啊,”刘好仃抬头看了她一眼,“反正别说是普工就行。”

展台很快布置妥当。比起隔壁的科技感爆棚,他们的展位显得有点“土”——没有LEd灯柱,没有AR互动,连桌子都是学校临时借的旧木桌。可偏偏,陆续有学生停下脚步。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拿起那块弧形玻璃,对着灯光转了转:“这反光……好像真的不太一样。”

“那是‘呼吸涂层’,”刘好仃走过去,“白天吸热,晚上慢慢释放,能让室内温度更稳。去年装在冰岛一所小学,冬天电费省了四成。”

男生眼睛一亮:“你们还做节能?”

“我们做的是‘让人舒服的光’。”刘好仃笑了笑,“不是最亮的,也不是最贵的,但你待久了,会觉得——嗯,像在家。”

这话引来几个学生围上来。小李趁机发了两袋小礼品,里面是迷你玻璃镇纸,刻着“柔光不刺眼,人生也一样”。

不到半小时,展台前已排起小队。刘好仃开始一对一面试,地点就设在展台角落一张折叠桌旁。他没看简历第一眼,而是先问:“你见过最打动你的光,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是凌晨图书馆台灯下的影子,有人说是在高原上看日出时雪峰突然亮起来的样子。刘好仃都认真听着,偶尔点头,偶尔记一笔。

轮到一个穿灰卫衣的女生时,她没说话,先从包里掏出一张草图:一块玻璃被设计成可折叠结构,边缘带有微型传感器,能根据环境自动调节透光率。

“我在做毕业设计,”她声音不大,“想着能不能让玻璃‘听’到人的情绪。”

刘好仃盯着图纸看了三秒,忽然笑了:“你这想法,跟我们上个月在意大利客户那儿碰上的需求,几乎一模一样。”

女生一愣:“真的?”

“他们想要一种能随心情变色的茶几玻璃。”他把图纸轻轻推回去,“你不是在做梦,你是在预演未来。”

女生的脸红了,接过图纸时手指微微发抖。

中午时分,北大实习生准时登台。她站在话筒前,没念稿,只讲了一件事:她在车间实习时,亲手参与了一块用于德国养老院的玻璃制作。那块玻璃的涂层特别调过,能让黄昏的光线更接近老式白炽灯的暖黄。

“有位老人摸着那块玻璃说,‘这光,像我太太还在时厨房里的味道。’”她声音轻下来,“那一刻我知道,我不是在做材料,是在做记忆的容器。”

台下安静了几秒,然后掌声响起。

刘好仃站在后排,看着学生们陆续往展台走来,手里攥着简历,眼里闪着光。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那本《玻璃会说话》,发现封面已经被汗水微微浸软。

下午三点,初筛结束。小李抱着一叠资料坐在走廊长椅上核对信息,发现有七八份表格联系方式不全。

“别急,”小林翻着手机通讯录,“我刚加了三个班委,让他们帮忙找人。还有一个学生是校报记者,我让他把采访稿发群里,顺便确认名单。”

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楼下陆续离场的学生。阳光斜照进走廊,把地砖切成一块块金黄。他忽然想起早上那双磨脚的皮鞋,弯腰松了松鞋带。

“刘工,”小李跑过来,手里挥着一张纸,“刚才那个提‘情绪感应玻璃’的女生,她导师是材料学院的陈教授,说愿意让我们派人去讲课,把她的设计纳入选修课案例。”

刘好仃接过纸看了看,点点头:“那就下周去一趟。顺便问问,他们有没有‘光与情感’这类课,咱们可以合开一门工作坊。”

“叫什么名字?”小林凑过来。

“就叫‘光的耳朵’吧。”他说,“教他们怎么听懂材料在说什么。”

小李忽然指着名单:“那个对柔光涂层提了三层结构优化建议的男生,你记得吗?他刚发微信问我,能不能提前来厂里看看生产线。”

刘好仃眼睛一亮:“让他来。不光看,让他摸。真正的工艺,不在ppt里,在老师傅的手纹里。”

傍晚六点,招聘点终于清场。三人把展板拆了,样品收进箱,最后一摞宣传册被小林塞进背包。

“今天收了多少份有效简历?”刘好仃问。

“六十七份,”小李翻着电子表,“剔除重复和信息不全的,初步筛选出三十九人进入下一轮。”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把那本《玻璃会说话》轻轻放进箱子底层。封面朝上,那行小字清晰可见:“它去过非洲孩子的教室,也照亮过东京茶室的黄昏。”

回程的车上,小林靠窗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笔。小李在刷朋友圈,突然“哇”了一声。

“怎么了?”刘好仃问。

“你看这个。”她把手机递过去。

是那个灰卫衣女生发的动态,配图是那块弧形玻璃样品,文字只有一句:

“原来真的有人,把光当成有温度的东西在养。”

刘好仃看着那句话,嘴角慢慢扬起。他把手机还回去,没说话,只是轻轻拍了拍前座司机的肩:“师傅,麻烦绕一下厂区。”

“现在?”

“嗯。我想去看看那批新到的原片,是不是还带着沙漠的太阳味。”

车拐上高架,夕阳正把整座城市染成琥珀色。刘好仃望着窗外飞逝的楼宇,忽然觉得,今天的光,格外轻,也格外暖。

他打开手机备忘录,新建一条:

“通知培训部,下个月‘光的故事会’主题定为:《第一块玻璃,是怎么学会发光的》。”

敲完最后一个字,他抬头看向前方。厂区大门已在视线里浮现,门口那块老玻璃在晚照中泛着微蓝的光,像一块沉静的湖。

车缓缓停下。刘好仃推门下车,风迎面吹来,带着原料区特有的、微微发烫的尘味。

他朝门卫点头示意,拎着箱子往里走。刚迈过门槛,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那个提了三层涂层建议的男生发来的消息:

“刘工,我查了你们厂的历史,1987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那天,深圳下了大雨。但玻璃出炉时,外面正好放晴。这算不算一种预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