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22集:培养方案科学制定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22集:培养方案科学制定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晨光刚爬上玻璃厂的窗框,把车间地面照出一道道斜斜的银线。刘好仃坐在会议室角落,手里捏着一支蓝色荧光笔,正对着白板上昨晚留下的“光之路”草图出神。那张图还没上色,线条潦草得像谁在打草稿时随手画下的迷宫,可他知道,这迷宫里藏着的不是出口,而是起点。

他轻轻把荧光笔帽咬开,又迅速合上——这个动作他年轻时在流水线上练过,为的是不让唾液沾到笔尖,影响标记精度。如今这习惯还在,只是笔尖指向的不再是玻璃厚度误差,而是人的成长轨迹。

门被推开,小林抱着一台投影仪晃了进来,身后跟着小李,手里拎着两杯便利店咖啡,热气在空调房里飘得七零八落。

“刘哥,昨晚你发的文档我看了三遍。”小林把投影仪接上电脑,“‘小而深’这思路,听着像精品店,不像大厂,但……还挺戳人的。”

小李把咖啡递过去:“我同事说,xx照明那边已经开始内部选拔第二批‘灯语计划’成员了。咱们再不动,连影子都追不上。”

刘好仃接过咖啡,没喝,只是用掌心焐着杯身。他抬头看了眼白板,忽然用荧光笔在“光之路”三个字底下划了一道:“那咱们不追影子,咱们种光。”

会议室安静了一秒。

小林眨眨眼:“种光?这词儿听着像诗。”

“咱们厂的玻璃,哪一块不是从沙子里炼出来的?”刘好仃笑了笑,“人也一样。别人抢现成的树,咱们从苗开始养。不急,但得准。”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昨晚整理的对手策略:高薪、轮岗、家庭补贴、校企合作……一条条像玻璃切割线,清晰却冰冷。

“他们走的是高速公路,咱们走林间小道。”他合上本子,“但小道也有小道的好处——走得慢,看得清,脚印也深。”

小李点头:“可小道也容易迷路。咱们得有地图。”

“地图已经在画了。”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把“光之路”重新描了一遍,然后在下方写下三个关键词:校园招聘、海外培训、文化认同。

“第一步,找苗。”他指着第一个词,“咱们不撒网,专挑工科强校里那些‘听得见光’的人——不是只会背参数的,是愿意蹲在车间记老师傅口音术语的。”

小林举手:“北大那个写《光哲学》的实习生,要不要联系她?”

“已经联系了。”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一份文件,“她答应做我们校园宣讲的分享嘉宾。题目我都想好了——《为什么一盏灯,能让德国人想起奶奶的厨房》。”

小李笑了:“这标题比招聘启事吸引人。”

“对了。”刘好仃转向她,“你负责梳理国内八所重点工科院校的材料、光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看看哪些课能和咱们的‘柔光涂层’‘热弯工艺’对上。咱们不光招人,还得提前‘种课’。”

“种课?”

“比如,他们有一门‘材料与情感表达’,咱们就送技术员去当客座讲师,讲讲‘一道划痕,如何让光从温柔变刺眼’。”他顿了顿,“让知识长在他们脑子里,比咱们去招聘会发传单管用。”

小林眼睛一亮:“那咱们的招聘,干脆叫‘寻光者计划’?”

“别整虚名。”小李翻白眼,“关键是待遇。人家包住宿、给家属补贴,咱们拿什么拼?”

刘好仃没答,反而问:“你们还记得上个月,咱们那批出口意大利的玻璃,客户非说颜色偏暖,差点退货?”

“记得啊,最后发现是包装纸反光造成的视觉误差。”小林说。

“可客户说,那暖光让他想起小时候妈妈厨房的灯。”刘好仃声音轻下来,“那一刻,咱们的玻璃,不是材料,是记忆。”

他看着两人:“咱们拼不了钱,但拼得了‘真’。他们给的是合同,咱们给的是故事。谁愿意听故事,谁就来。”

会议室静了几秒。

小林低头记笔记,小李咬着吸管,若有所思。

“第二步,练人。”刘好仃继续,“海外培训不能走形式。不是去旅游,是去‘听光’。”

“怎么听?”小李问。

“比如去德国,不光学他们的精密工艺,还得去当地人家里,看他们晚上开几盏灯,为什么厨房要暖光,书房要冷光。”他笑了笑,“咱们的学员,得学会用当地人的眼睛看光。”

小林举手:“那培训内容是不是可以分三块?技术实操、文化沉浸、客户对话?”

“对。”刘好仃点头,“技术是骨架,文化是血肉,客户反馈是心跳。少一样,人都不活。”

“可培训时间怎么安排?三个月?半年?”小李皱眉,“咱们产线也缺人。”

“第一批,三个月。”刘好仃早有打算,“回来后直接参与新产品定义。让他们知道,培训不是福利,是投资,也是责任。”

小林忽然问:“那……能不能安排他们去当地的合作伙伴工厂实习几天?真上手?”

刘好仃眼睛一亮:“这主意好。亲眼看看人家怎么排产、怎么质检、怎么跟客户吵架。”他拿起笔,在“海外培训”旁边写下:“合作企业实习:实操 观察 反馈”。

小李盯着那行字,忽然说:“可我有点担心……咱们花这么多资源培养人,万一他们学成回来,转身就跳槽了呢?”

这话像一块小石子,砸进平静的湖面。

刘好仃没立刻回答。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刚运到的一车玻璃原片,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蓝。

“咱们厂的老王,干了三十年,去年退休。”他缓缓开口,“有次我问他,为啥不早点走?外面厂子给双倍工资。”

“他说,‘我摸过的每一块玻璃,都带着我的手温。走了,手冷,心也冷。’”

他转过身:“所以,咱们不仅要教他们技术,更要让他们爱上这块玻璃。不是因为钱,是因为——他们摸到的光,是活的。”

小林轻声说:“那……文化认同这块,怎么搞?”

“简单。”刘好仃走回白板前,写下一行字:“每月一次‘光的故事会’。”

“故事会?”

“让老工人讲他们经手的玻璃去过哪儿——非洲小学的窗、日本茶室的隔断、巴黎画廊的展柜。”他笑了笑,“让新人知道,他们手里的不是产品,是光的旅程。”

小李点头:“这比喊口号强。”

“还有。”刘好仃补充,“培训期间,每人写一篇《我听见的光》,回来分享。不评分,但要真诚。谁写得让人起鸡皮疙瘩,谁就算过关。”

会议室终于笑了。

“最后一个问题。”小林抬手,“咱们怎么知道这方案行不行?万一练了半天,人没留住,光也没亮起来呢?”

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表格,标题是:“人才培养效果评估机制(草案)”。

“每三个月,我们评估一次。”他指着表格,“看五件事:培训转化率、项目参与度、客户反馈引用率、留存率、以及——有没有人主动提出新工艺或新设计。”

他顿了顿:“人变了,光才会变。光变了,品牌才真正走出去。”

小林深吸一口气:“那……咱们什么时候开始?”

刘好仃看了眼手表,九点十七分。阳光已经爬上了白板,把“寻光者计划”四个字照得发亮。

他合上笔记本,站起身:“今天就开始。小林,你下午去联系那几所高校,安排宣讲时间。小李,你整理一份‘海外合作企业清单’,优先选有文化交流项目的。”

两人同时点头。

“还有。”刘好仃走到门口,手搭在门把上,回头笑了笑,“别想着一步登天。咱们不搞‘灯语计划’,也不搞‘全球精英’。咱们就搞‘听得见光的人’。”

门被拉开,走廊的光涌进来,像一整条流动的河。

“第一批名单,下周五前定下来。”他说,“我请他们喝咖啡——不是在会议室,是在车间。”

小李忽然问:“要是他们嫌车间吵呢?”

刘好仃已经走出门,声音从走廊传来:“那正好。真正的光,从来不在安静的地方亮起来。”

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消失在拐角。

会议室里,小林盯着白板,忽然拿起红色马克笔,在“光之路”顶端画了一颗小星星。

小李看着那颗星,喃喃道:“你说,第一批人,真能听懂吗?”

窗外,一辆叉车正缓缓驶过原料区,货叉上托着一叠透明玻璃,在阳光下泛出彩虹般的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