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84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评估

小李蹲在设备前,万用表探针还搭在传感器接口上,抬头说:“曼谷接下来一周,高温高湿。”

刘好仃站在门口,没接话,也没问参数、没提预案。他只是点点头,转身走了。

回办公室的路上,他路过培训室,门开着,那台老机器还在喘,断断续续的嗡鸣像是谁在打盹时的呼噜。他看了一眼,没进去,继续往前走。

推开办公室门,他从抽屉里取出硬皮本,翻到“船已离岸”那一页。墨迹还没干透,像刚落笔时的心跳。他在背面空白处写下一行字:

“气候会变,市场会变,人会老——我们靠什么一直活着?”

写完,他合上本子,盯着墙角的文件柜。柜门半开,露出一角泛黄的纸边,是九十年代出口玻璃的质检单复印件。他没去整理,也没关柜门,只把笔插回口袋,掏出手机,拨通了小王的号。

“明天早上八点,会议室,不谈样品进度。”

“那谈啥?”

“谈以后。”

第二天一早,投影仪亮起。屏幕上没有数据图表,也没有流程图。只有两张图。

一张是南洋客户签收视频的截图,实验室背景里,穿着白大褂的人正拆箱。

另一张是电商平台的销售页面,同款防指纹玻璃,价格压得比出厂价还低,评论区写着“手感像真货,就是包装简陋”。

刘好仃站在屏幕旁边,手里捏着一支红笔,没指ppt,而是点了点空气:“一个被抄了,一个在试水。这不是赢了,是暴露了。”

底下没人说话。

“以前我们怕没人要。”他顿了顿,“现在怕的是——有人要了,我们接不住。”

小王举手:“刘工,您的意思是……客户要是真下单,咱们产能跟不上?”

“不止产能。”他摇头,“是万一曼谷那批样品扛不住高温,人家回头说我们数据造假,谁来担?”

老陈皱眉:“可我们测试都是合规的。”

“合规,不代表能扛住现实。”刘好仃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字:可持续。

“这个词不是环保口号,也不是报告里凑字数的。它是问:我们这艘船,风平浪静时能跑,风暴来了,能不能不沉?”

会议室静了几秒。

小李小声嘀咕:“上次‘跨文化管理’还没整明白,这又来个‘可持续’……”

声音不大,但够清楚。

刘好仃听见了,没批评,反而笑了:“我知道你们怕新词。咱们厂不兴搞花架子。所以今天不说概念,说事。”

他收起笔,拎起保温杯,拧开盖子喝了一口,“走,去车间。”

一行人跟着他穿过走廊,直奔镀膜区。那台老设备还在运转,嗡嗡声稳定了些,但节奏仍有些发虚。

刘好仃站定,指着机器:“这台,用了十二年,修了三十七次。去年大修那次,配件等了十一天,靠借隔壁厂的旧模块顶着。”

他转头问老周:“为什么不换新的?”

老周一愣:“换?预算不够,而且……新机型兼容不了老模具。”

“所以呢?”

“所以只能修。”

“对。”刘好仃点头,“修,不是因为勤俭节约,是因为换不起。可也正因为它能修、有人修,咱们的线才没断。”

他掏出笔记本,翻到一页密密麻麻的维修记录:“这些不是流水账,是我们活下来的证据。”

“可持续的第一条,不是碳排放多少,也不是ESG评分几级,是——关键设备坏了,能不能在48小时内恢复生产。”

小王忍不住问:“这算评估?”

“这是起点。”

回到会议室,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一边写“人”,一边写“设备”,一边写“流程”。

“评估不是查账,是查命。”

老陈犹豫着问:“那……会砍预算吗?”

“不会。”

“会裁员?”

“也不会。”

“那是查啥?”

“查我们哪天要是突然被断电、断料、断人,还能不能活下来。”

散会后,小王在纪要本角落写下“查命”两个字,顺手贴在了培训室门口的公告栏上。旁边是那张“首航试水”的标签,已经被老周揭下来,换成了他维修日志本的书签。

第三天早会,刘好仃没开长会,只在公告栏前站了几分钟。

“南洋首样”旁边,他添了一行小字:“第一批上天了,第二批靠什么?”

底下没人问,但有人拿笔抄了下来。

当天下午,镀膜车间的白板上多了一条留言:

“如果镀膜液供应中断,能不能用旧配方顶三天?”

下面没人署名,但字迹像小张。

第四天,刘好仃在办公室整理文件,小李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张打印纸。

“刘工,我查了近三年的极端天气记录,东南亚雨季提前的概率在上升,未来三年,高温高湿环境可能更频繁。”

“嗯。”

“我还调了咱们所有出口订单的运输路线,发现七成走海运,平均在港滞留时间比预期多1.8天。”

“继续。”

“我在想……咱们的包装标准,是不是该加一条‘耐潮等级’?”

刘好仃没立刻回应,而是打开抽屉,取出硬皮本,翻到最新一页。

他在“船已离岸”下面,轻轻画了一道波浪线。

然后写下一句:

“可持续不只是环保,是活下来的能力。”

第五天,车间早会。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指着那条“如果断电三天怎么办”的提问汇总。

已经有六条了:

“备用电源能撑几小时?”

“冷却水循环系统有没有手动模式?”

“夜班人员能不能独立处理镀膜报警?”

他点点头:“从今天起,每个班组下班前五分钟,提一个问题,记在白板上。不评分,不考核,只存档。”

“要是没人想呢?”小王问。

“那就写‘今天没想出来’。”

“也算?”

“也算。至少说明你听了。”

当天晚上,白板最底下多了一条新问题:

“如果客户突然要加急一万片,我们的人、料、设备,能不能扛住?”

字迹工整,像是老陈写的。

而在白板右下角,不知谁用红笔画了艘小船。

船身简洁,帆微微鼓起,和刘好仃硬皮本封面那张贴纸,一模一样。

第六天清晨,刘好仃照例五点半到厂。

天刚亮,车间灯还暗着,他没开大灯,只拧亮办公桌上的台灯。

翻开笔记本,他在“可持续发展评估”标题下,列出三项初步方向:

关键设备冗余能力

极端环境应对预案

一线应急响应机制

写完,他合上本子,起身走到公告栏前。

“南洋首样”旁边的对勾还在,新添的那行小字也清晰可见。

他盯着看了几秒,拿起记号笔,在“第二批靠什么”后面,画了个问号。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可持续评估预备”。

刚点保存,手机震了一下。

是物流提醒:曼谷样品已进入实验室检测阶段。

他没转发,也没说话,只是把通知截图,拖进文件夹,重命名为“001-外部压力测试”。

下午,他召集小王、老陈、小李开了个短会。

“下周三,第一次闭门会。”

“议程呢?”小王问。

“第一条:如果镀膜机明天报废,我们有多少时间反应?”

“第二条?”

“第二条:如果南洋客户这次不续单,我们哪几个环节可以立刻优化?”

老陈皱眉:“这……是不是太悲观了?”

“不是悲观。”刘好仃摇头,“是清醒。我们不是在准备失败,是在确保成功不是靠运气。”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

刘好仃留在会议室,把白板上的问题一条条拍下来,存进新文件夹。

最后,他对着“如果客户突然要加急一万片”这条,多拍了一张。

晚上七点,他准备下班,路过培训室。

门虚掩着,灯还亮着。

他推门进去,看见小李正蹲在设备旁,手里拿着新换的传感器,小心翼翼插进接口。

“备件到了?”

“到了。”小李抬头,“刚装上,试跑一遍没问题。”

“登记了吗?”

“登记了。老陈的本子上,写了‘第四行,留给南洋艺术线’。”

刘好仃点头:“行。”

他转身要走,小李忽然说:“刘工。”

“嗯?”

“我刚才试了新程序,变色响应又快了两秒。”

“好。”

“我在想……要是哪天这台机器彻底不能用了,咱们还能不能做出一样的效果?”

刘好仃没立刻回答。

他低头看着那台老机器,外壳斑驳,散热口积着薄灰,但运行声比前两天稳多了。

他伸手摸了摸机箱侧面,指尖蹭到一点油渍。

然后说:

“能做出来的,不叫本事。”

“做不出来还能想办法的,才算。”

他收回手,转身走出门。

走廊灯光昏黄,脚步声轻轻。

培训室里,小李低头看着屏幕,数据流缓缓滚动。

他拿起笔,在调试记录本上写下:

“设备状态:稳定。

问题:如何让稳定,变成习惯?”

写完,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白板。

那艘红笔画的小船,正对着设备运行指示灯,一闪,一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