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66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

运输车的尾气在晨光里散成薄雾,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目光落在公告栏上。两张便利贴并排贴着,字迹一模一样:“下一期,能写‘出口订单’吗?”底下多了一行小字:“我们可以试试。”他没伸手去揭,也没说话,只把外套拉链往上拽了拽,转身朝办公室走去。

办公室门一关,他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销售系统里,他调出最近三个月的客户咨询记录,筛选“未成交”和“区域:境外”。十七条信息跳出来,清一色来自东南亚和中东。点开第一条,客户问得很具体,最后一句被他用红笔标出:“你们能提供英文规格书吗?”

他把这十七条打印出来,每一条旁边都写上失败原因:语言不通、回复太慢、理解偏差。纸页翻到最后,他停顿了一下,又翻回第一张,盯着那句“英文规格书”看了两秒,合上文件夹,放进抽屉。然后从笔记本里取出那两张便利贴,夹进本子的最后一页。本子封面写着“未来待办”,旁边放着另一本,封皮上是“创新记录”。

中午吃饭时间,他没去食堂,拎着饭盒去了茶水间。小王正蹲在冰箱前找冰红茶,老李坐在角落喝粥,班组长在微波炉前热饭。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把打印的纸推到桌子中央。

“咱们护角现在能扛五吨,可一句话答不上来,客户就走人。”他指着那句标红的话,“这句,谁看得懂?”

没人说话。小王挠了挠头:“我学过点英语,但专业词儿真不敢乱回。”老李叹了口气:“以前厂里也送人学过,三个月回来,见了老外还是靠手势比划,‘yes’‘no’加‘oK’,再往下就说不出口了。”

班组长插话:“现在真要走出国门,光会说‘hello’可不行。客户问材料成分、耐温范围、运输周期,咱们怎么答?”

刘好仃点头:“所以,不能等订单来了再现学。得有人提前准备好,能看懂邮件,能回话,能对接项目。”

小王眼睛一亮:“那咱们开个英语班?”

“不是开个班就完事。”刘好仃摇头,“得搞清楚,到底谁需要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是光会读邮件,还是得能打电话?是只学产品术语,还是得懂文化习惯?”

老李皱眉:“培训要花钱,人要花时间。万一学完用不上,不就白忙?”

“用不上?”刘好仃掏出手机,点开直播后台,翻出一条新消息,“刚才直播,印尼用户问护角能不能耐高温。咱们没人回,平台自动转了客服机器人,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他把手机递给小王:“下次再有这种问题,咱们得有人能直接回。不是翻译软件,是真人,带着温度地回。”

茶水间安静了几秒。小王低头扒饭,突然抬头:“要不,先摸底?看看谁有兴趣,谁有基础?”

刘好仃笑了:“这主意不错。”

下午巡线时,他路过质检区,听见两个年轻员工在用手机查单词。一个念:“corner guard”,另一个笑:“听着像守门员。”两人反复跟读,发音歪歪扭扭,但认真得像小学生背课文。刘好仃没出声,站在一旁听了会儿,转身走了。

回到办公室,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兴趣可引,基础需补。”然后翻开新一页,画了个简单的表格:岗位、英语基础、沟通需求、学习意愿。抬头写上:“国际化能力调研初步方案”。

当天晚上的生产例会,他把议题延后了十分钟。等大家汇报完产量和质检问题,他清了清嗓子:“今天加个新话题。”

所有人抬头。

“咱们的产品,现在有人问出口。”他没提便利贴,也没说客户邮件,只说事实,“以后这种问题会越来越多。咱们得有人能接得住。”

他顿了顿:“我打算,先成立一个小组,专门摸底——哪些岗位需要对接海外客户?哪些人愿意学外语?学什么内容最实用?”

目光扫过一圈,最后落在小王身上:“你来牵头。”

小王一愣:“我?”

“你年轻,懂网络,之前搞直播也上手快。”刘好仃说,“这事不急,但得有人先动起来。”

老李问:“那培训呢?是不是马上要开课?”

“不急。”刘好仃摇头,“先搞清楚需求。是全员学,还是重点培养?是学口语,还是先练读写?搞清楚再动,不然就是白花钱。”

班组长点头:“对,得有的放矢。”

散会后,其他人陆续离开。刘好仃没走,坐在会议桌尽头,从抽屉里拿出厂区平面图铺在桌上。他盯着培训室的位置看了很久,然后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在房间角落轻轻画了个小方框,旁边写了个词:“国际角”。

没解释,也没标注用途,就那么画着。像是在纸上种下一颗种子,还没想好怎么浇水,但已经划定了位置。

第二天一早,小王来找他,手里拿着一张表格草稿:“我列了几个岗位:销售、外贸对接、质检、技术售后。每个岗位可能遇到的沟通场景也写了,比如‘客户问材料标准’‘投诉运输损坏’‘要求定制尺寸’。”

刘好仃接过来看了看,点头:“很细。接下来,发给相关人员填,重点问两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学?你觉得学什么最管用?”

小王记下,又问:“要不要设个门槛?比如优先选年轻员工?”

“别设。”刘好仃摇头,“老李他们经验丰富,要是愿意学,一样能发光。关键是意愿。有心的人,学得快。”

小王笑了:“那我下午就发问卷。”

刘好仃嗯了一声,抬头看墙上的钟,九点零七分。车间的机器声稳稳传来,像一条不停流动的河。

中午,他在食堂碰见那两个查单词的年轻人。两人正凑在一起看手机,屏幕上是翻译软件的界面。刘好仃走过去,问:“学得怎么样?”

一个抬头:“有点难,但挺有意思。我们想试试,看能不能进那个小组。”

“小组还没正式成立。”刘好仃说,“但想参加,随时可以报名。”

两人眼睛一亮:“真的?那我们填表去!”

他看着他们跑开的背影,没笑,也没说话,只是把饭盒里的汤喝完,起身回办公室。

下午三点,小王送来第一份调研反馈。一共八个人报名,包括两名质检员、一名销售助理、一名技术员,还有三个一线工人。表格里,有人写:“想试试跟外国人说话”;有人写:“学好了,以后能当翻译”;最底下一行,是老李的字:“年纪大了,学得慢,但愿意试试,别落下。”

刘好仃看完,把名单收好,打开电脑,在内部系统里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国际化人才储备——第一阶段”。

他没发通知,也没开会宣布。只是把文件夹权限设为仅限相关人员可见,然后关了电脑。

下班前,他再次路过公告栏。两张便利贴还在,没人动过。他伸手摸了摸纸角,没揭,也没换。转身时,正好看见运输车缓缓驶出厂区,车身上贴着新标签,右下角那行小字清晰可见:“本包装采用抗压护角,灵感来自一千五百度的熔炉与一句段子。”

他站了几秒,往车间走。

质检区,新一批护角正在做最后测试。技术员递来报告:“全部达标,承重平均4.85吨。”

“比上次高。”刘好仃说。

“我们调了点材料比例。”技术员笑,“客户要抗压,咱们就多压一点。”

他点头,把报告放进文件夹。路过打包区,看见一个工人正往箱子上贴标签,手稳,胶准,动作干脆。

“这批发哪儿?”他问。

“杭州,电商仓。”

“不是出口?”

“暂时没有。”工人摇头,“客户没提。”

刘好仃没说话,只看着箱子被推上叉车,运往仓库。他转身往办公室走,路过培训室,脚步慢了一下。

门开着,里面空无一人。桌椅整齐,白板干净。他站在门口,看了两秒,抬脚进去。

从口袋里掏出那支铅笔,在白板右下角写下三个字:“国际角”。字不大,也不花哨,就那么静静写着。

写完,他退后一步,没擦,也没多看,转身离开。

走廊尽头,小王追上来:“刘师傅,问卷回收率超预期,明天能出初步结果。”

“好。”刘好仃点头,“等数据出来,咱们再定下一步。”

小王问:“那培训室……真要改?”

“先写着。”刘好仃说,“名字挂上去,事儿就真了。”

他继续往前走,走到办公室门口,掏出钥匙开门。小王在后面喊:“有个新咨询,沙特客户问护角能不能耐沙漠高温——”

刘好仃转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