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36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绿色生产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36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绿色生产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叉车缓缓驶过装车口,司机抬头看了眼电子屏,轻轻点了下方向盘上的确认键。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这一幕,笔尖在本子上顿了顿,写下“实时预警——风险可控,建议试”,然后合上本子,转身走向会议室。

门一推开,小张正拿着手机低头看消息,听见动静抬头:“刘师傅,It说服务器扛住了,大单走完了,零延迟。”

“好。”刘好仃把本子放在桌上,没多说,只问,“人都到齐了吗?”

“就等老周了,他刚送完最后一车货。”

话音刚落,老周推门进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一边脱工装外套一边笑:“这系统真不赖,我一个人顶过去俩人活儿,就是走得勤快点,饭都快没空吃。”

刘好仃点头,请大家坐下:“今天叫大家来,不是为了庆功。”

会议室安静下来。刚才还笑着的老陈收了表情:“那……是出啥事了?”

“不是出事。”刘好仃翻开本子,翻到一张空白页,上面用黑笔写了四个大字——绿色生产。他把本子转过来,面向大家,“是该往前走了。”

小张探头看了一眼,念出声:“绿色生产?咱们厂不是一直挺环保的吗?废水有处理,废气有净化,连玻璃碎渣都回收再用了。”

“以前是达标。”刘好仃说,“现在,得超标。”

“超标?”老周一愣,“不是,超标不是坏事吗?”

众人哄笑。刘好仃也笑了:“我说的超标,是比国家标准还严。咱们的数字化转型刚站稳脚,客户追着加单,品牌也开始往外走。可人家国外客户最近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的碳排放数据是多少?生产过程够不够绿?”

老陈挠头:“碳排放?咱又不是发电厂,烧的是天然气,排的能有多少?”

“不多,但得算。”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外文邮件打印件,“上个月,德国一家合作商发来函件,说如果三年内我们的生产达不到欧盟绿色认证标准,订单就得重新评估。”

“啥?咱们货品质量没问题啊!”

“质量是门槛,环保是门票。”刘好仃把纸轻轻拍在桌上,“人家现在拼的不是谁做得快,是谁做得干净。咱们要是卡在这一步,品牌出不去,数字化再强,也白搭。”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小张第一个反应过来:“您的意思是,咱们得搞绿色生产改造?”

“对。”刘好仃点头,“不光是减排,还要从原料、能耗、包装、运输整个链条重新梳理。目标就一个——让咱们的玻璃,不仅透明,还得‘清白’。”

老周嘀咕:“听着是挺高大上,可这玩意儿怎么改?咱们这设备都用了十几年了,难道全换了?”

“不是全换。”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单的流程图,“而是升级。比如熔炉温度控制,现在靠人工经验加仪表读数,下一步能不能做到智能调控,按需供热?再比如废气回收,能不能把余热再利用,给厂区供暖?”

小张眼睛一亮:“这不就跟咱们上回搞数字化一个路子吗?先摸底,再优化,分步来?”

“聪明。”刘好仃笑了,“但这次比上次难。数字化是改流程,绿色生产是改设备、改工艺,牵一发动全身。搞不好,生产停了,订单砸了,咱们谁都担不起。”

老陈搓着手:“那……有成功的例子吗?别咱们辛辛苦苦改一圈,最后发现走不通。”

刘好仃早有准备:“去年山东一家玻璃厂,想上光伏玻璃生产线,顺带搞碳中和,结果技术没吃透,熔炉改造失败,整条线瘫了三个月,赔了八千多万。”

“嘶——”老周倒吸一口凉气,“那不是改生产,是改坟地啊。”

大家又笑,但笑声里多了点凝重。小张收起轻松的表情:“所以这次不能拍脑袋,得先搞清楚哪些能改,哪些得缓,哪些干脆别碰。”

“没错。”刘好仃在白板上圈出几个关键词,“咱们先定方向,不急着动手。第一,摸清现有设备的能耗和排放底数;第二,研究哪些技术能用,哪些得定制;第三,算清楚成本和回报周期。三步走,稳扎稳打。”

老周举手:“那……钱从哪来?上回数字化已经投了不少,财务能批吗?”

“钱是问题,但不是死结。”刘好仃说,“我昨晚查了政策,国家对绿色技改有专项补贴,还有低息贷款。只要方案靠谱,批下来不难。关键是——咱们得先拿出个像样的计划。”

小张突然问:“刘师傅,您是不是早就想这事了?”

刘好仃没否认,指了指本子:“上回看到叉车自动调度,我就在想,机器都能自己选路线省油了,咱们的熔炉为啥不能自己调火候省气?数字化让我们跑得快,绿色生产得让我们跑得久。”

老陈点点头:“有道理。我儿子在大学学环境工程,前阵子还说,未来十年,不绿的企业,迟早被淘汰。”

“他看得明白。”刘好仃笑了,“咱们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为了活下去,活得体面。”

会议快结束时,老周从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书,封皮上印着《现代玻璃工业节能技术》,边角都磨毛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递给刘好仃:“这是我早年培训发的,一直压箱底。刚才听您说余热利用,我突然想起来,这里面好像提过类似方案。”

刘好仃接过书,翻开几页,眼神亮了:“老周,你这可不是旧书,是宝贝。”

“真有用?”

“有用。”刘好仃合上书,轻轻拍了拍封面,“至少说明,咱们想的方向,前人走过。既然有人蹚过水,咱们就不算瞎摸。”

小张跃跃欲试:“那接下来是不是该组个小组,专门研究这些技术?”

“不急。”刘好仃把书放在桌上,又从本子里抽出一张新纸,写下几个字:绿色生产推进框架。然后贴在办公室墙上最显眼的位置。

“先挂这儿。”他说,“每天看一眼,提醒自己——咱们的路,不止一条。”

散会后,阳光斜照进走廊,刘好仃站在墙边,盯着那张纸看了会儿。小张走过来,问:“真能成吗?”

“不知道。”刘好仃说,“但我知道,要是现在不开始,以后连机会都没了。”

“那万一改砸了呢?”

“改砸了,咱们就修。”刘好仃转身往车间走,“人活着,哪有不犯错的?可要是怕错,连第一步都不敢迈,那才是真砸了。”

小张追上几步:“那……要不要先做个试点?比如先改一条线?”

“聪明。”刘好仃点头,“就从包装线开始。耗能低,影响小,改好了,全厂推广。”

“可包装线现在挺稳的,改它不怕节外生枝?”

“稳的时候改,才是最好的时候。”刘好仃停下脚步,指着车间里忙碌的传送带,“你看,现在系统跑顺了,人心也齐,这时候推新事,阻力最小。等哪天又忙得脚不沾地,谁还有心思想绿色?”

小张恍然大悟:“您这是趁热打铁啊。”

“不光是铁,还得是红的。”刘好仃笑了,“凉了,就打不动了。”

两人走到车间门口,老陈正蹲在叉车旁检查轮胎,抬头看见他们,招手:“刘师傅,小张,来得正好!我刚发现个事——咱们这叉车,是不是能换成电动的?油车一天烧多少气,电动的充一夜电,顶三天用,还零排放!”

刘好仃眼睛一亮:“这主意不错。”

“我查过了,市面上有现成的,换起来不难。”老陈站起来,拍了拍手,“就是贵点,一辆顶两辆油车。”

“贵,但值得。”刘好仃看着那辆旧叉车,又抬头望向远处的装车口,“咱们的玻璃要走向全球,总不能让人家说,产品干净,厂子冒烟吧?”

老陈咧嘴一笑:“那我回去写个申请,把理由列清楚,您看行不?”

“行。”刘好仃点头,“明天晨会,你来讲。”

小张在旁边小声嘀咕:“老陈现在比系统还积极。”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把“绿色生产推进框架”那张纸又往上贴了贴,确保每个人进门第一眼就能看见。

下午,刘好仃回到办公室,翻开老周给的那本书,一页页仔细看。翻到中间,一张手写便签掉了出来,上面写着:“余热发电可行性分析——2008年试点未果,主因:温差不足,设备成本高。”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后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2023年,温差技术已突破,成本下降60%。可重启。”

写完,他把便签夹回书里,合上,放在“绿色生产”那页本子上。

窗外,夕阳把厂区染成金色。叉车缓缓驶过,这次是老陈开着,车身上贴着一张临时标签:“电动化试点——第一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