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开局火种协定,但我能无限召唤 > 第797章 鼎彝台前·薪火辨贤

陈墨站在\"鼎彝台\"的青铜台阶上时,晨雾正裹着青铜锈味漫上来。台周三十丈立着九座饕餮纹青铜鼎,鼎中燃着的不是柴火,而是用夏商周时期的甲骨、玉圭、青铜爵熔铸的\"史魂焰\",火苗里浮着若有若无的钟磬声——这是他用三年时间,从殷墟司母戊鼎、西周大盂鼎、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里提炼的\"礼魂火\",专引上古贤士的英灵。

台中央悬着一面玄玉镜,镜面蒙着层淡青色的雾。陈墨抬手一拂,雾气散去,露出镜中景象:夏桀在酒池肉林里击缶,商纣在鹿台燃熊熊大火,周文王在羑里演八卦,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镜外,三十六道身影跪在鼎台四周,或着玄鸟纹深衣(夏臣),或披玄圭素裳(商臣),或束麻冕佩玉(周臣),皆是自认配得上\"夏商周第一名士\"的贤达。

\"陈先生,您可算来了。\"为首的红袍老者起身,腰间玉玦撞出清脆声响——竟是商初贤相伊尹。他的亡灵身周飘着五谷香,那是他当年在亳都教民种黍时,从田垄里带出来的\"嘉禾气\",\"今日鼎彝台开,天下贤士都来争这'第一'。您说,该比什么?\"

陈墨扫过众人:商末姜子牙(时年七十,垂钓渭水)握着半根钓竿,竿头还沾着渭水的泥;伯夷、叔齐兄弟裹着粗麻丧服,怀抱孤竹君的玉玦;箕子(商纣叔父)抱着半卷《洪范》,衣襟上还沾着朝歌的血;比干(商纣叔父)的胸口有个透明的窟窿——那是他被纣王剖心后,魂魄凝在伤口上的痕迹;微子(商纣兄长)低着头,腰间挂着象征王室的玄圭;更有夏代的大禹后人伯益,捧着半只玄鸟(夏族图腾),眼神里全是追思。

\"该比的,从来不是谁的官职更高,谁的名声更响。\"陈墨将礼魂火放在鼎台中央,火焰突然暴涨,照得所有青铜鼎上的饕餮纹都活了过来,\"该比的,是'贤'字背后,为文明续了多少'香火'。\"

话音未落,鼎台地面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下方翻涌的\"礼乐之河\"。河水是半透明的,每一滴都裹着一段记忆:有夏代祭天时的玄鸟舞,有商代占卜时的龟甲裂,有周代射礼时的金柝声,有更古老的巫祝在龟甲上刻的符号。河中央浮着一座白玉台,台上立着块青玉碑,正是传说中刻着\"夏商周名士录\"的\"德望碑\"。

\"规则分三重。\"陈墨指尖划过虚空,礼乐之河突然掀起浪涛,\"第一重,入河取一瓢,泼在碑上。碑显何字,便是尔等对'贤'的理解;第二重,持此字与他人辩,辩不赢则字碎;第三重...\"他目光扫过众人,\"若能证明你的'字',能让后世百万、千万人学得到、传得久,便是第一。\"

伊尹第一个跃入河中。他的身影刚触到水面,整条礼乐之河便翻起金浪——那是他\"负鼎俎,以滋味说汤\"的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仁政,\"七十里为政,四海咸宁\"的功绩。浪头裹着他的记忆冲向玉台,当最后一滴水珠落在碑上时,青玉碑面浮现出两个古字:\"济世\"。

\"好!\"姜子牙拍掌大笑,他的身影化作一道青烟扎进河里。这次掀起的浪是青灰色的,带着钓竿的竹香,混着\"愿者上钩\"的机变,\"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谋略。浪头撞碎在碑上,石面浮现\"谋道\"二字,比\"济世\"多了三分锋芒。

伯夷、叔齐兄弟入河时,礼乐之河突然变得清冽。他们的身影裹着松柏的苍翠,\"不食周粟\"的决绝,\"义不臣二主\"的气节,搅得河水翻涌如松涛。浪头砸在碑上,石面浮现\"守节\"二字,竟比\"谋道\"多了几分孤高。

箕子入河时,礼乐之河突然变得沉郁。他的身影裹着《洪范》的厚重,\"洪范九畴\"的智慧,\"谏纣三日\"的悲怆,搅得河水翻涌如墨。浪头触碑时,石面浮现出一行小字:\"持正\"。

比干入河时,礼乐之河突然变得炽热。他的身影裹着剖心的血痕,\"主过不谏非忠也\"的刚烈,\"魂化玄鸟\"的传说,搅得河水翻涌如焰。浪头砸在碑上,石面浮现\"忠烈\"二字,如青铜铭文般棱角分明。

微子入河时,礼乐之河突然变得静谧。他的身影缩成一团,像片被风吹散的玄圭。浪头是银灰色的,裹着他的记忆:\"降周保民\"的无奈,\"殷有三仁\"的自嘲,\"以存商祀\"的权衡。当浪头触碑时,石面浮现出一行小字:\"存种\"。

伯益(夏代贤臣)入河时,礼乐之河突然变得灵动。他的身影化作一只玄鸟,绕着碑身盘旋。浪头是淡绿色的,裹着他的记忆:\"教民驯兽\"的巧思,\"佐禹治水\"的辛劳,\"凤凰来仪\"的祥瑞。浪头触碑时,石面浮现出几个鸟篆,竟与\"生息\"同韵。

\"够了!\"陈墨突然抬手,礼乐之河的浪头瞬间凝固。他望着碑上那些或璀璨或黯淡的字,声音里带着几分冷意:\"你们争的都是'我'的光,可'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光环,是千万人传递的火种。\"

他转身走向白玉台,指尖拂过\"济世谋道守节持正忠烈存种生息\",那些字竟纷纷融入他的掌心。当最后一丝光被吸收时,德望碑突然发出轰鸣,青玉碑面裂开蛛网般的纹路,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刻痕——那是从夏代\"六卿\"到商代\"尹\"官,再到周代\"三公\"的演变史,是每个时代最普通的农夫、工匠、乐师、塾师的名字,是他们用骨刀刻的祭文,用陶土烧的礼器,用青铜铸的铭文,用竹简写的典籍。

\"这才是'贤'。\"陈墨张开双臂,礼乐之河突然倒卷,将所有浪头都收进他的袖中,\"不是某个人的德,是千万人用双手、用智慧、用汗水、用生命,在大地上种下的...活着的根脉。\"

他转身看向众人,目光扫过伊尹的智、姜子牙的谋、伯夷的韧、箕子的明、比干的烈、微子的忍、伯益的巧:\"你们都是'贤'的一部分,但'第一士'不是封号,是见证——要让这些根脉不被风吹断,不被雨打坏,不被刀挖刀铲。\"

德望碑突然发出刺目的白光。那些原本刻在碑上的\"伊尹姜尚伯夷箕子比干微子伯益\"等名字,竟全部退到两侧,中间空出的位置,缓缓浮现出陈墨的名字。但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名字不是单独一行,而是与所有普通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像一条蜿蜒的河,从夏商流到周,又向秦汉奔去。

\"这不可能!\"伯夷嘶吼着扑过来,\"我只是个守节的遗民,凭什么...\"

\"因为你守了。\"陈墨轻轻一拂袖,伯夷的\"守节\"二字突然化作千万点荧光,融入德望碑的河流里,\"你守的每一个节气,都在让这条河更清。\"

伊尹突然笑了,他的\"济世\"从碑上飘下来,绕着陈墨转了三圈:\"当年我辅佐成汤,以为贤是用来安邦的;如今才懂,安邦是为了让更多人安身。陈先生,这第一士之位,你当得。\"

姜子牙也抚掌:\"我演《六韬》,原以为是要定乾坤;现在才明白,定乾坤是为了让更多人定心。陈兄,这位置,你坐得稳。\"

比干抱着胸口的窟窿走过来,拍了拍陈墨的肩:\"我谏纣王,总觉得要舍生取义;现在才懂,取义是为了让义火不灭。陈兄弟,这称呼,你担得起。\"

德望碑突然发出清越的钟响,青玉碑面彻底定型。陈墨的名字不再单独存在,而是与所有名字融为一体,像一条发光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夏商周第一名士?\"陈墨望着碑上流动的光,轻声道,\"不如说...文明长夜里,最亮的那盏灯。\"

鼎彝台外,晨雾初散。远处传来夏代的巫歌,商代的青铜编钟余韵,周代的雅乐清响——那是人间烟火,是文明最鲜活的注脚。而德望碑的光里,新的字正在生长:\"今日,有人写了第一行《周礼》。\"

陈墨笑了。他知道,下一个要写的,是\"传承\"二字——永不停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