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76章 长宁二十二年春,神都烟火里的“老厨子”

暂居神都洛阳,是龙天策自己的主意。

长宁二十一年冬,送别安澜太后,他在长安盘桓了月余,看着秦武渐渐挑起大梁,朝堂气象日新,心中那根紧绷了一辈子的弦,终于松了下来。回渤海前,他临时起意:“去神都住些日子吧,听说那里的水席、汤饼,是天下一绝。”

玉倾城笑他:“八十好几的人了,还惦记着吃。”嘴上虽嗔怪,却还是麻利地收拾行装,陪他一同前往。

神都洛阳,历经数朝经营,繁华不减长安,更添几分江南的温润。龙天策一行人,没有惊动地方官府,只在洛水边租了一处僻静的宅院,青砖黛瓦,带一个小小的天井,院里种着几株牡丹,正是含苞待放的时节。

初入市井:老王爷的“美食地图”

安顿下来的头几日,龙天策倒还像个“游客”,在玉倾城的陪伴下,逛逛龙门石窟,看看洛水春景,偶尔与街边的老匠人闲聊几句,一派闲适。

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早市探险”。

那日天刚蒙蒙亮,龙天策睡不着,便独自揣了些碎银子,溜出了宅院。洛水边的早市,早已人声鼎沸,包子铺的热气、胡辣汤的香气、糖画的甜香,混杂着叫卖声、吆喝声,构成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

他走到一个卖“烫面角”的小摊前,那烫面角皮薄如纸,内馅是鲜美的羊肉韭菜,咬一口,汤汁四溢,烫得人直吸气,却又忍不住再咬一口。

“老师傅,你这烫面角,怎么做得这么鲜?” 龙天策吃得兴起,忍不住问摊主。

摊主是个精瘦的老头,见他虽须发皆白,却气度不凡,便笑着答:“老爷子您识货!这面得用滚水烫,揉到‘三光’(盆光、面光、手光);馅子得用当天的鲜羊肉,韭菜要选头茬的,拌馅时加一勺羊油,那鲜味就出来了!”

龙天策听得认真,像听兵法布阵一般,连连点头:“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自那以后,龙天策算是“跌”进了美食的坑里。

他不再满足于“吃”,更想探究“怎么做”。每天清晨,他雷打不动地去早市“采风”,手里攥着一个小本子(玉倾城特意为他准备的),遇到合口的吃食,便拉着摊主问东问西:

“你这胡辣汤的胡椒,是用的蜀地的还是岭南的?”

“这油旋的芝麻,得用香油泡过才香吧?”

“做水席的牡丹燕菜,那萝卜丝是怎么切得比头发还细的?”

起初,摊主们见他穿着考究,举止不凡,还以为是来“微服私访”的大官,个个拘谨。后来发现,这位老爷子就关心吃的,问得比谁都细,眼神里那股子认真劲儿,比学徒还虔诚,便也放开了,知无不言。

遇到不肯轻易透露秘方的“老字号”,龙天策也有办法。他让随从悄悄塞些银子给店家的掌柜或老师傅,陪着笑脸说:“我家老爷子就好这口,想学着做给孙辈尝尝,还望行个方便。”

一来二去,他的小本子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秘方”:张家包子的发面要加“老面肥”,发酵时辰得看天气;李家汤饼的汤底要用牛骨鸡架吊足三个时辰;王家酱肉的香料配比是“八角二、桂皮一、香叶半”……

玉倾城看着他那本快写满的“美食秘籍”,又好气又好笑:“我说殿下,您这是打算在神都开个馆子?”

龙天策头也不抬,正在研究“不翻汤”的做法,闻言乐道:“开馆子倒不必,自己做着吃,给你们尝尝鲜,不是挺好?”

厨房风云:从“将军”到“厨子”的蜕变

光记不练,不是龙天策的性子。

他索性把宅院里的一间厢房,改造成了“厨房”。砌了灶台,置了铁锅、铜勺、陶瓮,从早市搜罗来的各种食材、香料,堆满了半间屋子,活脱脱一个小饭馆的后厨。

八十有六的老王爷,穿上了玉倾城特意为他缝制的“围裙”(深蓝色的粗布,上面还绣了个简单的“福”字),挽起袖子,对着那口乌黑的铁锅,开始了他的“烹饪大业”。

第一次尝试做“烫面角”,就闹了笑话。

他记着摊主说的“滚水烫面”,结果水加得太急,面成了稀糊糊;好不容易把面揉成型,包馅时又捏不住褶子,包一个漏一个,馅料撒了一地。

“这……怎么跟摊主做的不一样?” 龙天策看着手里歪歪扭扭、漏着汤的“烫面角”,有些发愣。

玉倾城站在门口,看着他鼻尖沾着面粉,一脸困惑的样子,笑得直不起腰:“我的老王爷,您当这是指挥打仗呢?和面要柔,包馅要巧,哪有一蹴而就的?”

她走进来,耐心教他:“水要一点点加,边加边搅;捏褶子要从一边开始,慢慢转着圈捏……”

龙天策学得认真,像当年初学骑射一样,眼神专注,手上的动作虽笨拙,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做胡辣汤,胡椒放多了,辣得他直伸舌头;酱肉忘了看火,炖得太烂,不成形;最离谱的是做“牡丹燕菜”,萝卜丝切得粗细不均,还没等摆盘,就碎成了渣。

随从们在门外听着厨房里的动静——铁锅碰撞声、老爷子的“哎呀”声、玉倾城的笑声,个个憋笑憋得难受,又不敢进去打扰。

但龙天策从不气馁。

他会跑去请教摊主:“我那烫面角总漏馅,是怎么回事?”

摊主告诉他:“褶子要捏紧,下锅前得在蒸笼里垫‘笼布’,刷层油。”

他会让随从去买别家的酱肉回来,自己一点点尝,对比自己做的,琢磨差在哪里。

渐渐地,他的手艺竟真的“突飞猛进”。

烫面角捏得有模有样,褶子均匀,不漏汤汁;汤饼的汤底醇厚,面条筋道;酱肉色泽红亮,咸淡适中,连玉倾城都赞:“比外面馆子做得还香!”

最让他得意的,是学会了做“神都水席”里的几道名菜。

那道“牡丹燕菜”,他练了足足半个月,萝卜丝切得细如发丝,焯水后用冷水拔去苦味,再配上火腿丝、香菇丝、鸡丝,浇上勾好的高汤,最后用一朵雕刻的胡萝卜“牡丹花”点缀,端上桌时,色泽鲜艳,口感丰富,竟有了几分宴席的模样。

每当他“研发”出新菜式,便会让全家(包括随从)都来“试菜”。

“来来来,尝尝我这道‘葱烧海参’,用的是渤海运来的海参,葱要炸得金黄,汁要收得浓稠……”

“这碗‘不翻汤’,我加了些海带和虾皮,鲜不鲜?”

大家吃得满嘴流油,连连称赞,他便笑得像个得了糖的孩子,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带着一种纯粹的满足。

烟火人间:最是寻常也动人

日子久了,龙天策在神都的“朋友圈”,竟多了些“厨子朋友”。

城西卖胡饼的马掌柜,会送新出炉的“芝麻胡饼”给他尝;巷尾开汤馆的李婆婆,会教他“酸汤肥牛”的秘诀;甚至连洛水边划船的老艄公,都告诉他“做鱼要选活水鱼,清蒸最能体现鲜味”。

他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战功赫赫的“渤海秦王”,在街坊邻里眼中,他就是个爱吃、爱琢磨吃、偶尔会把厨房弄得一团糟的“龙老爷子”。

有一次,他提着自己做的酱肉,去感谢马掌柜的胡饼。马掌柜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老爷子,您这手艺,能开店了!比我那远房侄子开的酱肉铺,味道还好!”

龙天策哈哈大笑:“开店就算了,自己做着玩,给家里人吃,就够了。”

阳光透过天井的缝隙,照在他布满皱纹却笑容灿烂的脸上,照在厨房里蒸腾的热气上,照在那些五颜六色的食材上,温暖而真切。

玉倾城看着他的背影,常常会想起他们年轻时,他征战归来,满身硝烟,她为他端上一碗热汤的场景。那时的他,眼中是家国天下;如今的他,眼中是锅碗瓢盆。

变了吗?好像变了,那个叱咤风云的将军,成了围着灶台转的“老厨子”。

没变吗?好像也没变,他认真对待每一场仗,也认真对待每一道菜;他守护天下人的安宁,也守护着家人的烟火气。

这或许就是龙天策的“新篇章”。

没有金戈铁马,没有朝堂博弈,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和一饭一蔬的温情。他在神都的市井烟火里,找到了另一种“胜利”——不是征服疆土,而是征服家人的味蕾;不是建立功勋,而是在平凡的日子里,咂摸出生活最本真的滋味。

春日的阳光正好,天井里的牡丹开了,姹紫嫣红。龙天策系着他的蓝布围裙,正在灶台前忙碌,锅里炖着的“洛阳炖菜”,咕嘟咕嘟冒着泡,香气弥漫了整个宅院。

玉倾城端着刚沏好的茶,站在门口,看着那个专注的背影,嘴角漾起温柔的笑意。

神都的春天,因为有了这位“老厨子”,似乎格外温暖,格外有滋有味。属于龙天策的故事,在烟火缭绕中,续写着最平淡也最动人的一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