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62章 长宁十五年秋,昭陵叶落葬文昭

英烈传奇 第362章 长宁十五年秋,昭陵叶落葬文昭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长宁十五年的秋,来得比往年更显萧索。渤海湾的风,卷着枯黄的落叶,拍打在秦王府的朱漆大门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谁在低声絮语。八十岁的龙天策,正坐在书房里,就着窗棂透进来的微光,翻看李永从柳州寄来的秋收账册——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稻谷增产、工坊盈利、百姓存粮增多,每一笔都透着安稳与兴旺。

“殿下,长安来的急报。” 老管家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龙天策抬起头,放下账册。他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睛,看向管家手中的那封明黄色的信函——那是宫里的急报,寻常事绝不会用这种规格。

“念。”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预感。

老管家清了清嗓子,展开信函,缓缓念道:“长宁十五年秋九月十二,太皇太后费氏英霞,薨于长乐宫,享年九十一岁。上(指秦武皇帝)闻之,恸哭不止,辍朝三日,追谥曰‘文昭皇后’,拟陪葬昭陵,与太宗文皇帝、圣母皇太后合葬。”

“费英霞……” 龙天策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眼中闪过复杂的光。

故人西去:八十老翁叹浮沉

费英霞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龙天策心底激起层层涟漪。

他与她,算得上是“老相识”了。

那还是太宗皇帝在位时,费英霞的父亲费无极,是朝中有名的奸佞,结党营私,构陷忠良,龙天策当年在长安任禁军统领,不知与费无极斗过多少回合。而费英霞,作为费无极的女儿,起初也仗着父亲的势力,在后宫兴风作浪,与圣母皇太后(秦武的祖母)明争暗斗,甚至暗中给龙天策使过不少绊子。

他还记得,有一次,费英霞诬陷他私通边将,意图谋反,若不是太宗皇帝信任他,差点就酿成大祸。那时的她,眼神里满是算计与狠戾,像一朵带刺的毒玫瑰。

可谁也没想到,费无极后来因谋反被诛,费英霞受牵连,本该打入冷宫,却被圣母皇太后保了下来。或许是女儿的覆灭让她幡然醒悟,或许是深宫的寂寞磨平了她的棱角,从那以后,费英霞性情大变,不再参与后宫争斗,反而潜心礼佛,时常劝谏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武之父“勤政爱民”。

秦武幼年登基,圣母皇太后垂帘听政,费英霞以“皇祖母”的身份辅佐,虽无实权,却也在关键时刻,几次出言化解了朝臣的党争,保护了年轻的皇帝。龙天策退居渤海后,偶尔从长安的书信中得知她的消息,说她潜心向佛,乐善好施,甚至拿出私产赈灾,早已没了当年的锋芒。

“从奸佞的女儿,到太皇太后,九十一岁……也算活得久了。” 龙天策叹了口气,这声叹息里,有对过往恩怨的释然,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也有对一个复杂人物落幕的哀叹。

他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过多的评价。对他而言,费英霞是敌是友,早已随着岁月模糊。她曾是朝堂上的对手,也曾是晚年里,守护过年轻皇帝的“长辈”。如今她故去,像一本翻完的旧书,该合上了。

“备一份祭品,送到长安去。” 龙天策对管家说,“不必太张扬,略表心意即可。” 他知道,长安那边,自有更悲痛的人。

少年皇帝:恸哭追谥慰亡灵

长安的长乐宫,此刻已是哭声一片。

年轻的秦武皇帝,穿着素白的丧服,跪在费英霞的灵前,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肩膀剧烈地抽动着,像个失去依靠的孩子。

对秦武而言,费英霞不仅仅是“太皇太后”,更是他的“祖母”。

他幼年丧父,由圣母皇太后抚养长大,而费英霞,作为圣母皇太后的“妹妹”(虽非亲妹,却情同姐妹),待他极好。在他刚登基、面对朝堂上虎视眈眈的老臣时,是费英霞在他耳边轻声安慰:“别怕,有祖母在”;在他因年轻犯错、被朝臣弹劾时,是费英霞站出来,以“长辈”的身份,劝诫朝臣“给皇帝成长的时间”;在他思念父母时,是费英霞陪着他,讲太宗皇帝当年的故事,教他“做他早已把这位性情温和、与世无争的太皇太后,当成了亲人。

“皇祖母……您怎么就走了……” 秦武趴在灵前,哭得撕心裂肺,“孙儿还有好多话想跟您说,还有好多事想让您看着孙儿做好……”

朝臣们站在一旁,看着年轻的皇帝如此悲痛,无不唏嘘。他们知道,秦武对费英霞的感情,是真挚的。

“陛下,节哀。” 丞相魏大人上前,轻声劝道,“太皇太后高寿而终,也算喜丧。眼下,该商议太皇太后的谥号与安葬事宜了。”

秦武慢慢抬起头,通红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坚定:“皇祖母一生,虽早年有过波折,却能改过自新,辅佐两朝,护朕成长,功德无量。朕意,追谥为‘文昭皇后’。”

“文昭”二字,分量极重——“文”为经天纬地,“昭”为光明磊落,常用于有德行、有智慧的皇后。

朝臣们虽有微词(毕竟费英霞早年名声不佳),但看着秦武悲痛而坚定的眼神,终究无人反对。

更令人震惊的是秦武接下来的决定。

“皇祖母生前,常说敬慕太宗皇帝与圣母皇太后的贤德。朕决定,将文昭皇后的灵柩,陪葬昭陵,与太宗皇帝、圣母皇太后合葬。”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

昭陵是太宗皇帝的陵寝,圣母皇太后与太宗皇帝合葬,名正言顺。可费英霞既非太宗皇帝的正妻,亦是妾室,与二帝合葬,于礼不合!

“陛下,万万不可!” 礼部尚书连忙反对,“昭陵乃皇家祖陵,合葬之礼,自有定制,不可擅改!”

“礼制是人定的。” 秦武擦干眼泪,语气却异常坚定,“皇祖母对朕、对大唐,有大恩。朕此举,既是尽孙辈之孝,也是感念她一生的转变与功绩。太宗皇帝与圣母皇太后在天有灵,想必也会体谅。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

年轻的皇帝,第一次在朝堂上展现出如此不容置疑的强硬。朝臣们看着他眼中的决心,知道再劝无益,最终只能躬身领旨。

昭陵合葬:三圣同眠启新章

长宁十五年九月末,昭陵的山道上,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

素白的幡旗在秋风中飘扬,哀乐声低沉而绵长,回荡在山谷间。费英霞的灵柩,由十六名内侍抬着,缓缓走向昭陵的地宫——那里,长眠着太宗文皇帝与圣母皇太后。

秦武穿着孝服,走在灵柩旁,步伐沉稳,脸上虽仍有哀容,却已不见当日的崩溃。他亲手扶着灵柩,将其送入地宫,与太宗皇帝、圣母皇太后的灵柩并排安放。

“皇祖父,皇祖母,文昭皇后一生不易,晚年向贤,孙儿将她安置在此,与二位作伴,望勿怪孙儿擅作主张。” 秦武对着三座灵柩,深深一拜,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

礼官诵读祭文,焚香献酒,仪式庄重而肃穆。

站在人群中,龙天策的长子龙不悔(此时在长安任兵部侍郎),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转头望向渤海的方向,仿佛能看到父亲那平静的眼神——父亲说得对,费英霞的落幕,是是非非,都已随她入土,唯有她晚年的善举与转变,值得铭记。

合葬仪式结束后,秦武站在昭陵的高台上,望着远处的关中平原。秋风拂动他的衣袍,他的眼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他知道,随着费英霞的离去,那个在长辈庇护下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从今往后,他要独自面对朝堂的风雨,独自承担起治理大唐的重任。

“皇祖母,您看着吧。” 他在心里默念,“孙儿定会让大唐,在朕的手中,更加繁荣昌盛,不负您的期望,不负列祖列宗的嘱托。”

长安的秋,依旧带着凉意,但大明宫的朝堂上,却悄然发生着变化。年轻的皇帝,在经历了丧亲之痛后,褪去了几分稚嫩,多了几分沉稳与担当。他开始更频繁地召见大臣,讨论国事,对吏治、民生、边防,提出自己的见解,偶尔展现出的魄力,让老臣们暗暗点头。

渤海的秦王府里,龙天策收到了长安关于合葬仪式的奏报,看到了秦武在仪式上的表现,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少年长大了啊。” 他对玉倾城说,“费英霞若泉下有知,也该安心了。”

“是啊,” 玉倾城望着窗外飘落的秋叶,“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总要开始。”

长宁十五年的秋,昭陵的落叶,掩埋了过往的恩怨与纠葛,也见证了一个年轻皇帝的成长。费英霞的合葬,或许在礼制上略有瑕疵,却饱含着秦武的真情与敬意,也象征着对“改过自新”者的包容与认可。

属于费英霞的篇章,在九十一岁这年,画上了句号。而属于秦武的“新篇章”,在昭陵的秋风中,悄然翻开了更独立、更坚定的一页。大唐的车轮,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交替中,继续向前,碾过落叶,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