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61章 长宁十五年春,渤海湾头见新天

英烈传奇 第361章 长宁十五年春,渤海湾头见新天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八十岁的龙天策,早已不复当年跃马横枪的模样。他的背微微有些佝偻,走路时需要拄着一根红木拐杖,花白的须发在春日的阳光下泛着银光。但那双眼睛,依旧清明如古潭,偶尔闪过的光芒,还能让人想起他当年平定西南、横扫辽东的神威。

此刻,他正坐在渤海王府的观海亭里,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花茶,看着远处海面上往来的渔船。亭外,新抽芽的柳枝随风摇曳,紫燕在檐下筑巢,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殿下,各地的春汛奏报都到了。” 老管家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叠奏折放在石桌上,语气里带着难掩的喜悦,“今年又是个好年成啊。”

龙天策放下茶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奏折,慢悠悠地翻开。他的动作很慢,手指有些颤抖——岁月终究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每一个字,他都看得异常认真。

捷报频传:九州同庆沐春风

奏折是从长安转来的,汇总了各地的春耕情况、吏治整顿成效和民生动态。

“……关中平原,新推广的耐旱粮种长势喜人,预计亩产较往年增三成;江南水乡,疏浚后的河道畅通无阻,早稻插秧顺利,百姓言‘此乃数十年未有之丰年气象’……”

“……河南道,吏治整顿已见成效,去年举报贪腐案较前年下降七成,新任县令多为年轻实干之辈,百姓有‘青天再世’之誉……”

“……剑南道,茶马互市空前繁荣,汉藏两族往来密切,市集上胡商云集,昔日战乱之地,如今已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一页页看过去,龙天策的脸上,渐渐漾起一丝淡淡的笑意。这笑意,不是年轻时打了胜仗的狂喜,也不是平定叛乱后的释然,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满足,像老农看着自己耕耘一生的土地,终于迎来了连年的丰收。

他想起长宁初年,自己刚退居渤海时,各地虽已安定,却仍有隐忧——吏治积弊、民生凋敝、边患未绝。那时的他,虽口称“养老”,心却始终悬着,总觉得有未尽之事。

这些年,他虽未再亲赴前线,却也未曾真正闲下来。他向朝廷举荐贤才,推动吏治改革;他将渤海的农桑经验整理成册,推广至全国;他叮嘱外放的弟子(如柳州的李永),务必以民生为本……如今看来,那些心血,没有白费。

“好啊……好啊……” 他喃喃自语,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难以言喻的欣慰。管家站在一旁,看着老王爷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也跟着红了眼眶——他跟着老王爷几十年,见惯了他的铁血与威严,这般平和满足的模样,实在难得。

柳州来讯:蛇乡旧貌换新颜

就在龙天策翻看各地捷报,感慨万千之时,一名亲兵快步走进观海亭,手里捧着一封加急的信函,信封上印着“柳州府印”四个字。

“殿下,柳州李永大人的急报!”

“李永?” 龙天策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连忙接过信函。

李永是他最看重的弟子之一,当年主动请缨前往柳州,立志改变当地百姓靠捕蛇为生的局面,距今已有十年。这十年里,李永的书信从未间断,从最初的“初到柳州,百废待兴”,到后来的“梯田初成,粮产渐增”,再到“工坊林立,百姓渐富”,龙天策看着他一步步将那个“蛇患与贫困并存”的柳州,慢慢带出泥潭。

但他知道,李永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柳州多山多水,蛇患是天然难题,而改变百姓“靠山吃山”的旧习,更是难上加难。这封“加急”的信函,会带来什么消息?

龙天策拆开信封,抽出信纸,上面是李永熟悉的笔迹,遒劲有力,透着一股昂扬的朝气。

“恩师膝下敬禀:

长宁十五年春,柳州诸事皆顺。现将近年成效,禀于恩师:

其一,农桑。十年间,弟子率百姓开垦梯田三万亩,推广恩师所赠高产稻种与岭南杂粮,亩产较往昔翻倍,粮仓充盈,百姓已无饥馑之忧。

其二,工坊。依托柳州竹木资源,开办竹编、藤艺、造纸工坊共二十七处,吸纳百姓两千余人,其中半数为昔日捕蛇猎户。工坊盈利,除纳税外,多用于修缮水利、兴办学校,如今柳州孩童,入学率已达七成。

其三,蛇患。弟子未禁捕蛇,却引导之。开办‘蛇类养殖坊’,教百姓人工养蛇,取蛇肉、蛇胆、蛇皮,由官府统一收购,价格较野捕高三成,风险却低十成。昔日‘捕蛇人’,多转为‘养蛇户’,虽仍与蛇打交道,却再无性命之忧。

其四,民生。去年柳州赋税,较十年前增五成(非横征,乃产业兴旺所致),而百姓存粮,平均每户较十年前多五石。街头乞儿绝迹,市集昼夜不息,百姓言‘此生未见柳州如此繁华’。

……弟子不才,十年经营,终不负恩师所托。如今柳州,虽不敢言‘路不拾遗’,却已是‘夜有歌声,昼有笑语’。昔日靠蛇续命之地,如今靠勤致富,此皆恩师教诲之功。

恭祝恩师福寿安康!

弟子李永 顿首

长宁十五年三月”

信纸不长,却字字千钧,将柳州十年的变迁,清晰地展现在龙天策眼前。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昔日捕蛇人,多转为养蛇户,虽仍与蛇打交道,却再无性命之忧”这一行字,眼眶忽然有些发热。

他想起长宁五年,那碗让他难以下咽的蛇羹;想起自己听闻百姓仍以捕蛇为生时的愧疚;想起李永跪在他面前,说“十年为期,绝不让百姓再以性命换口粮”时的坚定。

十年,整整十年。

那个曾让他彻夜难眠的柳州,那个让他深感“未尽其责”的西南小城,终于在李永的手中,彻底变了模样。百姓不再需要冒着被毒蛇咬伤的风险,钻进深山老林;孩童不再需要看着父亲揣着蛇胆出门,担忧他能否平安归来。

这,比任何一场胜仗,都更让他感到欣慰。

笑看新篇:八十老翁意未平

“李永这孩子……没让我失望。” 龙天策将信纸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脸上的笑容,比刚才看到各地捷报时,更加真切,更加灿烂。

他拄着拐杖,站起身,走到观海亭的栏杆边,望向西南方向——那里,是柳州的方向。

八十岁的他,已经很难再像年轻时那样,千里迢迢奔赴各地,去亲眼看看那些变化。但通过这些捷报,通过李永的书信,他仿佛能看到:

关中平原上,农夫们正在田埂上欢笑,看着沉甸甸的稻穗;

江南水乡里,船娘们摇着乌篷船,唱着新编的歌谣,穿梭在清澈的河道上;

剑南道的市集上,藏族的马帮与汉族的商贩讨价还价,语言不通,却能用手势比划着,笑得一脸淳朴;

而柳州的山林边,那些曾经手持铁叉、眼神惶恐的捕蛇人,如今正穿着干净的布衣,在养殖坊里,从容地给蛇喂食、换水,脸上带着安稳的笑容。他们的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去学堂,嘴里念着“人之初,性本善”。

“好啊……真好……” 龙天策喃喃道,嘴角的笑意,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和煦。

他这一生,打了太多仗,杀了太多人,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眼前的这一切吗?为了让百姓能安稳地种地、做工,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地上学、玩耍,为了让每个地方,都能从贫瘠走向富庶,从恐惧走向安宁。

“殿下,风大了,咱们回屋吧。” 管家轻声劝道。

“不急。” 龙天策摆了摆手,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海风气息的空气,“让我再站会儿。”

海风吹拂着他花白的须发,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给他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他的笑容里,有满足,有释然,却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未来的期许。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

吏治需要继续整顿,民生需要继续改善,边疆需要继续安稳。属于大唐的“新篇章”,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像李永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写下去。

而他,这个八十岁的老翁,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切的开端,看到自己播下的种子,在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便已无憾。

远处的海面上,一艘渔船满载而归,渔民们的歌声顺着海风飘来,带着丰收的喜悦。

龙天策站在观海亭里,听着歌声,看着这万里海疆,脸上的笑容,愈发深沉,愈发温暖。

属于他的传奇,或许早已落幕。但属于这片土地,属于这些百姓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而他,能做这新篇章的见证者,便是此生最大的幸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