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51章 长宁十一年春寒烈,老帅出征震辽东

长宁十一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更迟,凛冽的寒风卷着残雪,肆虐在辽东大地。鸭绿江畔的冰层刚刚消融,却被一股突如其来的战云笼罩——高句丽与百济,这两个盘踞在辽东与朝鲜半岛的古国,竟暗中勾结,趁大唐国力鼎盛、边境安稳之际,突然撕毁盟约,悍然出兵袭扰辽东属国,战火如野火般蔓延,短短一月间,便烧到了鸭绿江西岸,逼近大唐疆土。

战报入京:龙颜大怒点老将

长安大明宫的早朝,气氛凝重如铅。

“启奏陛下,高句丽王高建武与百济王扶余璋,联兵十万,已攻破辽东属国新罗的三座城池,兵锋直指我大唐安东都护府!” 兵部尚书手持八百里加急的战报,声音因急促而微微颤抖,“安东都护府急报,请求朝廷速发援兵,否则……恐辽东不保!”

满朝文武哗然。

自太宗皇帝时期,大唐便对辽东采取怀柔与威慑并重的策略,高句丽与百济虽偶有异动,却从未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联合犯境。

年轻的秦武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铁青。他虽登基不久,却继承了皇室的刚烈血脉,猛地一拍龙案:“放肆!区区弹丸小国,竟敢觊觎我大唐疆土!以为朕年轻可欺吗?”

“陛下息怒!” 丞相魏大人出列奏道,“高句丽与百济勾结,必是蓄谋已久。辽东苦寒,地形复杂,非熟悉当地军务者,难以胜任主帅之职。”

“魏相所言极是。” 秦武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群臣,“朕意已决,令……” 他顿了顿,吐出一个让众人既意外又觉得理所当然的名字,“令渤海秦王龙天策,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陆路大军五万,即刻出征!”

“秦王殿下?” 有大臣低声议论,“殿下今年已七十七岁高龄,尚能领兵?”

“哼,” 秦武冷哼一声,眼中带着对老将的绝对信任,“七十七岁又如何?当年昭陵之战,先帝曾言‘有龙天策在,大唐无西顾之忧’。今日,有他在,辽东亦无忧!”

他看向水师都督:“令柳文磐为沧海道行军总管,率水师三万,自登州出发,从海路进攻高句丽沿海州县,牵制其兵力!海陆两军,皆受秦王节度!”

“臣遵旨!”

旨意快马加鞭送往渤海。

秦王府内,龙天策正在看藤原纪香翻译的倭奴国农书。接到圣旨时,他手中的书“啪嗒”一声掉在桌上。

七十七岁,出征辽东。

玉倾城闻讯赶来,看着丈夫眼中闪过的锐利光芒,没有劝阻,只是轻声道:“我去为你收拾行装。辽东苦寒,记得多带些御寒的衣物和药材。”

“倾城……” 龙天策握住她的手,感受着掌心的温度。

“去吧,” 玉倾城笑了笑,眼中虽有担忧,却更多的是支持,“你是天生的将星,战场才是你的归宿。只是……一定要保重自己。”

罗嘉儿、宋雨菲等人也纷纷赶来,有的连夜赶制伤药,有的帮忙清点军械,藤原纪香虽不懂军务,却默默整理出辽东的气候资料,标注出需要注意的风土人情。

龙问天已长成挺拔的青年,跪地请战:“祖父,孙儿愿随您出征!”

龙天策看着长孙,眼中露出欣慰:“好!随我去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战场!”

大军开拔:老帅神威犹未减

长宁十一年正月中旬,渤海港码头,旌旗猎猎,鼓声震天。

五万大军集结于此,甲胄鲜明,刀枪如林。这支军队,既有跟随龙天策平定西南的老兵,也有近年招募的辽东子弟,听闻由传奇老将统领,士气高涨。

龙天策一身银甲,虽已有些磨损,却依旧寒光闪闪。他骑在一匹雪白的战马上,腰杆挺直如松,花白的须发在寒风中飘动,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丝毫不见老态。

“将士们!” 他拔出腰间的“定唐刀”,刀锋直指北方,声音透过寒风,清晰地传入每个士兵耳中,“高句丽小儿,忘恩负义,勾结百济,犯我疆土,杀我同胞!今日,我等奉天子诏,提兵出征,要让他们知道,大唐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大唐的子民,一个也不能欺!”

“杀!杀!杀!” 五万将士齐声呐喊,声震云霄,连渤海的海浪都仿佛被这气势震慑,退去了几分。

“出发!” 龙天策一声令下,战马嘶鸣,大军如一条钢铁巨龙,浩浩荡荡向辽东进发。

行军途中,龙天策展现出的精力,让年轻将领都自愧不如。他每日清晨便起身查营,夜晚二更才歇息,对粮草调度、军械维护、哨探布置,事无巨细,一一过问。

在辽西走廊,遭遇暴风雪,气温骤降,不少士兵冻伤。龙天策当即下令扎营,将自己的御寒衣物分给伤兵,又让人烧起篝火,煮姜汤驱寒。他亲自巡视营房,见有士兵冻得瑟瑟发抖,便坐在他们身边,讲起当年在凉州雪地伏击突厥的故事,鼓舞士气。

“当年比这更冷的天,我们趴在雪地里三天三夜,连眉毛都结了冰,不也照样打赢了?” 他拍着一个年轻士兵的肩膀,“小子,这点苦都吃不了,还想建功立业?”

士兵们被老帅的精神感染,冻伤的疼痛仿佛都减轻了,纷纷表示“愿随殿下死战”。

龙问天跟在祖父身边,看着他如何在暴风雪中稳定军心,如何根据地形调整行军路线,如何用几句简单的话就让士兵们热血沸腾,心中对祖父的敬佩,又深了几分。

兵临义县:高句丽王惊破胆

二月二十五日,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龙天策率领的陆路大军,抵达义县。

义县是辽东门户,距高句丽边境仅百里之遥。大军抵达的消息,如惊雷般传到高句丽王都平壤。

高句丽王宫,气氛恐慌。

高句丽王高建武,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继位不久,野心勃勃,却也色厉内荏。他之所以敢联合百济出兵,一是见大唐多年无大战,以为边军战力下降;二是听闻龙天策已七十七岁,料定他不可能再亲征。

“报——大王,大唐陆路大军已抵义县,主帅……果真是龙天策!” 探马连滚带爬地冲进大殿。

“什么?!” 高建武手中的酒杯“哐当”一声摔在地上,酒液溅湿了龙袍,“不可能!他都七十七了,怎么可能还来得这么快?从渤海到义县,千里之遥,他……他是飞过来的吗?”

“是真的,大王!” 探马脸色惨白,“唐军军容鼎盛,旌旗上大大的‘龙’字,老远就能看见。据说龙天策亲自披甲,在义县城楼上立马远眺,精神矍铄得很!”

“完了……完了……” 高建武瘫坐在王座上,脸上血色尽失。

他从小就听着龙天策的传说长大——那个十六岁破突厥、三十岁平岭南、五十岁定西南的铁血将军,是高句丽历代国王的噩梦。太宗皇帝时期,高句丽曾一度想归附,就是因为怕了龙天策的威名。

“大王,怎么办?” 大臣们慌作一团,“龙天策用兵如神,当年南诏王孟卓何等凶悍,不也被他打得身死国灭?”

“还能怎么办?” 高建武六神无主,“快……快派人去百济,让扶余璋速发援兵!再……再调集全国兵马,死守边境!”

“大王,” 有老臣颤声道,“龙天策最擅长声东击西,陆路只是其一。听闻大唐水师已从登州出发,怕是要袭扰我沿海城池啊!”

高建武这才想起,唐军还有海路大军。他只觉得头晕目眩,仿佛已经看到龙天策的大军攻破城门,看到自己成为阶下囚。

“传……传我命令,” 他哆嗦着下令,“让沿海各城加强戒备,不得有误!”

而此时的义县,龙天策正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

“祖父,” 龙问天指着地图,“高句丽必然会调集主力死守边境重镇安市城。柳将军的水师按约定时间,三日后便会抵达平壤外海。”

“嗯。” 龙天策点头,眼中闪烁着运筹帷幄的光芒,“传令下去,大军在义县休整三日,三日后,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安市城,吸引其主力;另一路,随我抄小路,直插高句丽腹地!”

“是!”

寒风猎猎,吹动着龙天策花白的须发,却吹不散他眼中的锐气。七十七岁的老将,站在辽东的土地上,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岳。

他知道,这场战争,将是他军事生涯的又一篇章。或许是最后一篇,但必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篇。

而远在平壤的高句丽王高建武,此刻正对着满朝文武,惶恐不安。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一支五万的大军,更是一个纵横沙场六十余年、从未尝过败绩的传奇。

长宁十一年的春天,因这场战争,注定不再平静。龙天策的“新篇章”,在辽东的寒风中,正式拉开序幕。而高句丽王的惊恐,只是这场大戏的第一个音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