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48章 长宁八年春风渡,东瀛公主访渤海

英烈传奇 第348章 长宁八年春风渡,东瀛公主访渤海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长宁八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更轻盈。长安城外的漕运码头,再次迎来了熟悉的身影——倭奴国的第二批遣唐使船队,在藤原纪香公主的带领下,乘风破浪,再度抵达大唐。与第一次不同,这次使团的目标不仅是长安的繁华,更指向了千里之外的渤海——那里住着一位让藤原纪香心向往之的传奇人物:秦王龙天策。

再临大唐:此行长愿向渤海

朱雀大街上的柳絮,刚沾上衣襟,藤原纪香的马车已驶入长安。时隔一年,这座城市的繁华依旧,却又多了几分亲切。她身着一身素雅的唐式襦裙,发髻上仅簪一支玉簪,比起初次来访时的拘谨,如今的她,眉宇间多了几分从容与笃定。

觐见秦武的朝会上,藤原纪香献上了倭奴国精心准备的贡品——珍珠、硫磺、漆器,还有一份由她亲手抄录的《论语》倭语译本。

“陛下,” 她用流利的汉语奏道,“小女上次归国,向国王详述大唐的繁华与先进,举国上下皆感震撼。此次再来,一来是为继续学习大唐制度,二来……小女有一不情之请。”

秦武含笑点头:“公主但说无妨。”

“小女久闻渤海秦王殿下,是大唐的定海神针。他平定岭南、安定西南、治理渤海,创下无数传奇,更难得的是,他心怀百姓,推行的新政让各地安居乐业。” 藤原纪香的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小女恳请陛下恩准,允许小女前往渤海,亲自拜访秦王殿下,向他请教治理之道。”

朝堂上一片寂静。倭奴国公主不远万里,指名道姓要拜访一位藩王,这在大唐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魏丞相出列奏道:“陛下,秦王殿下虽在渤海,却仍是朝廷柱石。藤原公主仰慕贤才,亦是美事,可准其前往,彰显我大唐兼容并蓄之量。”

秦武看着藤原纪香眼中的恳切,想起龙天策当年在西南的作为,又想起他如今在渤海的闲适,笑道:“准奏。秦王乃国之元老,公主向他请教,合情合理。朕这就下旨,令渤海方面妥善接待,让公主得偿所愿。”

他顿了顿,对鸿胪寺卿道:“选派精锐护卫,护送公主前往渤海,沿途州县,需悉心照料,不得有失。”

“臣遵旨。”

藤原纪香深深一拜,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谢陛下隆恩!” 她知道,此行的重头戏,即将在渤海拉开序幕。那个在大唐史册里、在长安百姓口中被反复提及的“铁血将军”与“仁厚长者”,终于要得见真容。

圣旨传渤海:老臣接旨迎远客

渤海的春,总带着海雾的湿润。秦王府的庭院里,玉倾城正带着宋雨菲、宋紫绮打理新栽的岭南荔枝,罗嘉儿和紫绮儿(龙天策之妻)则在廊下比试新得的苗家银饰,一派闲适。

“殿下,长安圣旨到!” 内侍的声音打破了庭院的宁静。

73岁的龙天策,正坐在竹椅上,看龙正锋(次孙)演练枪法。闻言,他缓缓起身,整了整衣襟,迎了出去。

传旨太监展开圣旨,朗朗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倭奴国藤原纪香公主,仰慕秦王德政,欲往渤海拜访,请教治理之道。秦王务须妥善接待,彰显大唐气度,让远客感知我朝风范。钦此。”

“臣龙天策,接旨谢恩。” 龙天策叩首接旨,心中却泛起一丝波澜。

倭奴国公主?拜访他?

他对这个东瀛小国略有耳闻,知道近年常有使者来大唐学习,却没想到,连公主都会亲自前来,还要特意拜访他这个退隐的老臣。

“公公一路辛苦。” 龙天策起身,对传旨太监拱手,“不知这位藤原公主,是何来历?”

“殿下有所不知,” 太监笑道,“这位纪香公主,可不是寻常女子。上次在长安,她跟着国子博士苦学,连陛下都夸她‘聪慧好学,有大丈夫志’。听说她最爱听您的传奇,这次来,就是奔着您来的。”

龙天策失笑——他活了七十三年,打了一辈子仗,治了一辈子民,还是头一次被异国公主“追星”。

“既如此,” 他对身边的长史道,“传令下去,收拾迎宾馆驿,按接待国宾的规格准备。另外,把渤海的海防图、农桑册、工坊名录都整理出来,若是公主询问,也好有个应答。”

玉倾城走过来,眼中带着笑意:“看来,咱们渤海的清静日子,又要被打破了。”

“打破也好。” 龙天策望着东南方向的海面,“让这东瀛公主看看,我大唐的繁华,不止在长安,更在这万里海疆的每一寸土地上。”

海途初见:渤海风物美如画

三日后,藤原纪香的使团,在大唐护卫的护送下,乘船前往渤海。

船行至渤海湾,藤原纪香扶着船舷,第一次见到了与长安截然不同的风光——蔚蓝的海面无垠无际,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岸边的芦苇荡随风起伏,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渔帆点点,盐场的白帆在阳光下闪烁,空气中弥漫着咸湿的海风与海盐的清香。

“这就是渤海吗?” 她身边的侍女惊叹道,“比长安的曲江池,壮阔多了!”

藤原纪香点头,眼中满是震撼。她曾在长安的舆图上见过渤海,却从未想过,这片海疆竟如此生机勃勃。

船队驶入渤海港时,龙天策已带着家人,在码头等候。73岁的他,身着常服,须发虽白,背脊却依旧挺直,眼神清亮如少年。玉倾城、罗嘉儿、紫绮儿、朱丽娜、宋雨菲、宋紫绮等妻妾,也都站在他身后,笑容温和。

“藤原公主,一路辛苦。” 龙天策拱手行礼,声音虽苍老,却带着穿透海风的力量。

“秦王殿下。” 藤原纪香深深一拜,抬头时,眼中难掩激动——眼前的老人,比她想象中更温和,却也更威严,那是岁月与功绩共同沉淀出的气质。

“公主远来是客,请随我入府歇息。” 龙天策侧身引路。

从码头到秦王府的路上,藤原纪香的目光,被沿途的景象牢牢吸引。

渤海的街道整齐干净,商铺里不仅有本地的海盐、海产,还有岭南的荔枝干、西南的茶叶,甚至能看到西域的胡商在叫卖香料;路边的学堂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她特意驻足,听出他们在读《千字文》;田埂上,农夫们正用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曲辕犁耕地,效率比倭奴国的农具高了数倍。

“这些……都是殿下推行的新政吗?” 她忍不住问。

“不过是些让百姓能吃饱穿暖的法子。” 龙天策笑道,“渤海靠海,便兴渔业、晒海盐;土地肥沃,便推新粮、修水渠;百姓有了余钱,便开市集、办工坊。没什么高深的道理。”

藤原纪香却听得认真,让随行的史官一一记下——在她看来,这些“不高深的道理”,正是倭奴国最需要学习的治国之本。

王府论道:铁血传奇亦温情

秦王府的接风宴,设在观海台。没有长安宫廷的奢华,却有着海天一色的开阔。

席间,藤原纪香捧着酒杯,向龙天策敬酒:“殿下,小女在长安时,听闻您十五岁破突厥,五十岁平岭南,五十六岁定西南,每一战都惊心动魄。可您治下的百姓,却都说您‘仁厚如父’。小女不解,铁血与温情,如何能共存于一人之身?”

这问题,问得直率,也问得深刻。

龙天策放下酒杯,看着远处的海浪,缓缓道:“公主可知,我为何打仗?”

藤原纪香摇头。

“为了不打仗。” 龙天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十五岁在凉州,我见突厥骑兵掠走百姓的孩子,那时我便想,打赢这一仗,往后的孩子,就不用再被掠走;五十岁在岭南,我见部族相杀,尸横遍野,那时我便想,平定这叛乱,往后的百姓,就不用再自相残杀。”

他看向藤原纪香,眼中闪烁着经历过血与火的澄澈:“所谓铁血,是对敌人的;所谓温情,是对百姓的。刀枪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掠夺的。治民如治水,堵不如疏,硬不如柔。你对他们好,他们便会对你好,这是最简单,也最管用的道理。”

藤原纪香听得入迷,又问:“那您推行新政,遇到阻力怎么办?比如渤海的盐场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您是如何应对的?”

“用事实说话。” 龙天策笑道,“我让新盐法下的盐户,比旧法时多赚三成;让买盐的百姓,比从前少花两成钱。旧贵族闹?百姓不答应。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会站在你这边。”

宋紫绮在一旁听得有趣,忍不住插嘴:“公主你不知道,我家老爷子,当年在杞县推新政,被老顽固骂‘离经叛道’,他直接把县衙的大鼓搬到田埂上,让百姓自己说‘新粮种好不好’——结果,老顽固被百姓骂跑了!”

众人一阵哄笑。

藤原纪香却没笑,她看着龙天策,眼中多了几分理解:“原来如此。所谓新政,不是要改祖宗之法,而是要改‘让百姓受苦’之法。”

“正是。” 龙天策赞许地点头,“治国,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让百姓得到了什么。”

接下来的几日,藤原纪香在龙天策的陪同下,走遍了渤海。

她去盐场,看工匠们用新的晒盐法,产出雪白的海盐,听盐户说“如今一年的收入,抵得上从前三年”;她去农庄,看农夫们用龙天策改良的农具耕作,农妇们用玉倾城推广的织布机织布,孩子们在学堂里用大唐的课本读书;她去海防要塞,看士兵们演练,却发现要塞旁的市集上,竟有倭奴国的商人在与大唐商户交易——原来,龙天策早已开放了与东瀛的民间贸易。

“殿下,您就不怕……” 藤原纪香欲言又止——她想说“不怕倭奴国借机窥探”。

“怕什么?” 龙天策笑道,“贸易互通,百姓得利,两国才会珍惜和平。再说,我大唐的实力,不怕人看。”

这份坦荡与自信,让藤原纪香深深折服。

临别赠言:新篇待续跨海疆

半月后,藤原纪香即将启程回国。

离别的前夜,龙天策将一本亲手批注的《渤海新政辑要》送给她。书页上,密密麻麻写着他对农桑、水利、海防、商贸的见解,甚至还有几处,用红笔标注了“倭奴国多山,此法可改良用之”。

“公主,” 龙天策看着她,“这本书,或许比金银更有用。回去后,若是遇到难处,可遣人来大唐,无论是长安,还是渤海,我们都乐意相助。”

藤原纪香捧着书,指尖抚过那些苍老却有力的字迹,眼眶微微泛红:“殿下的教诲,小女永世不忘。回去后,小女定当竭尽所能,在倭奴国推行新政,让百姓过上如渤海一般的好日子。”

她从行囊里,取出一支倭奴国的“松烟墨”,双手奉上:“这是小女家乡的特产,愿殿下福寿安康。待小女在倭奴国初见成效,定会再来拜访。”

“好。” 龙天策接过墨锭,“我在渤海,等着你的好消息。”

离别的码头,春风依旧。藤原纪香的船队,缓缓驶离渤海湾,向着东瀛的方向而去。船头上,她捧着那本《渤海新政辑要》,久久伫立,回望那片让她心生向往的土地,和那位让她敬佩一生的老人。

观海台上,龙天策望着远去的船影,对身边的玉倾城道:“你说,这东瀛公主,能成大事吗?”

“能。” 玉倾城肯定地说,“她眼里的光,和你年轻时一样,既有对理想的执着,也有对百姓的牵挂。”

海风拂过,带着海水的咸涩,也带着跨越重洋的期许。

藤原纪香不知道,她的渤海之行,不仅为倭奴国带回了治国的方略,更在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而对于龙天策来说,这场与异国公主的会面,也为他晚年的“新篇章”,添上了一抹跨越海疆的亮色——原来,他一生践行的“百姓共天下”,不仅能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更能跨越万里波涛,在异国他乡,激起新的回响。

长宁八年的春天,在渤海的涛声里,悄然落幕。但属于大唐与倭奴国的文化交融,属于藤原纪香的改革之路,属于龙天策传奇的延续,都已在这春风里,埋下了新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的岁月里,绽放出更绚烂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