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12章 神凰十四年烽烟静,老将西去启新程

神凰十四年的春天,南海之滨的椰林已缀满了青涩的果实,荔枝树的枝头也酝酿着点点嫣红。经过数年的治理,岭南与南海早已不复当年的蛮荒景象,学堂的书声、农田的稻浪、码头的喧嚣,共同交织成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然而,就在这片土地沉浸在安宁与生机中时,一封来自神都的圣旨,打破了龙天策一家平静的生活——年已五十四岁的龙天策,被任命为“西南安抚使”,前往西南诸蛮聚居之地,调和部族矛盾,安抚地方民心,开启大唐对西南边疆的新一轮治理。

南海别情:春风送暖话离殇

三月二十一日,南海郡的码头,春风和煦,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离愁。

龙天策身着一袭略显宽松的紫袍,鬓角已染上些许霜白,眼角的皱纹比数年前深了几分,却丝毫不减那份久经沙场的沉稳与威严。他站在旗舰的甲板上,看着码头上前来送行的人群,眼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前来送行的,有岭南各州府的官员,他们曾在龙天策的带领下,共同见证了岭南的蜕变;有黎族、壮族、苗族等各族的首领,他们手捧哈达、银饰等本族最珍贵的礼物,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敬重;还有无数普通的百姓,他们自发来到码头,捧着刚摘下的椰子、荔枝,往将士们手中塞,口中说着朴素的祝福。

“秦王殿下,您一定要保重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黎族老阿妈,拉着龙天策的手,泪眼婆娑。当年正是龙天策,帮她所在的村寨打出了第一口甜水井,终结了族人喝苦水的历史。

龙天策握着老阿妈的手,温声道:“阿妈放心,我定会平安回来。岭南的事,有玉倾城他们在,不会出乱子。”

玉倾城站在龙天策身侧,身着素雅的长裙,虽有不舍,却始终保持着从容的微笑。她为龙天策整理了一下衣襟,轻声道:“西南瘴气重,你定要按时服用嘉儿准备的避瘴丹。孩子们我会照看好,岭南的农桑、学堂,我也会盯着,你只管安心办事。”

罗嘉儿则带着几个苗寨的郎中,将一船的草药、伤药搬上旗舰,这些都是她根据西南的气候特点,精心调配的,“这是‘百草解毒散’,遇到不明毒物时可用;这是‘驱瘴香’,每日点上一支,能防蚊虫叮咬。” 她细细叮嘱着,眼中的关切溢于言表。

阿武早已长成挺拔的青年,一身戎装,英气勃勃。此次他将作为龙天策的亲卫统领,一同前往西南。“师父,您放心,弟子定会护好您的周全!”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眼中闪烁着对历练的渴望。

龙天策的孩子们,也已长大不少,围在父亲身边,依依不舍。“爹,您什么时候回来?” 最小的龙思语拉着父亲的衣袖,仰着小脸问道。

“等西南安定了,爹就回来陪你们。” 龙天策蹲下身,挨个摸了摸孩子们的头,“在家要听娘和嘉儿姨的话,好好读书,好好练功。”

号角声起,催促着启航的时间。

龙天策站起身,对着码头上的众人,深深一揖:“诸位乡亲,诸位同僚,龙天策此去西南,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岭南百姓所望。待西南安定之日,便是我归来之时!”

“恭送秦王殿下!” 码头上的众人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

旗舰缓缓驶离码头,向着西北方向的西南大地,破浪而去。龙天策站在船头,回望渐渐远去的南海,那里有他奋斗的足迹,有他牵挂的家人,有他亲手谱写的“新篇章”。而前方,是未知的西南,是等待他去续写的,另一段更具挑战的历史。

旅途艰辛:山高水远赴西南

从南海到西南,路途遥远而艰险。不同于岭南的湿热与沿海的开阔,西南地区多是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瘴气弥漫,路况极差。

船队先是沿着珠江逆流而上,进入内陆河道。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两岸是陡峭的山崖,时常有落石滚下,需要将士们时刻警惕。行至险滩处,还需将士们上岸拉纤,才能让船只缓缓通过。

“师父,这西南的山,比岭南的险峻多了。” 阿武站在船头,望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峰,忍不住感叹。

龙天策点点头,目光凝重:“西南地形复杂,部族众多,历史上便是难治之地。我们此次前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安抚,更要步步小心,不可鲁莽。”

离开河道,换乘马车与马匹,进入陆路。道路更加难行,往往是泥泞不堪,车轮深陷其中,需要数人合力才能推出。更可怕的是弥漫的瘴气,尤其是在清晨与傍晚,山谷中云雾缭绕,吸入一口,便觉头晕目眩,不少将士因此病倒。

幸好罗嘉儿准备的草药发挥了作用。龙天策命将士们每日服用避瘴丹,在营地周围点燃驱瘴香,大大减少了疫病的发生。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与将士们同吃同住,一起拉纤,一起推车,丝毫没有亲王的架子。

途中,他们经过了不少蛮夷村寨。起初,寨民们对这支陌生的队伍充满警惕,紧闭寨门,甚至在道路两旁设置障碍。龙天策便命队伍停下,派使者携带丝绸、茶叶等礼物,前往寨中拜访,说明来意。

“我们是大唐的军队,前来西南,是为了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不是来打仗的。” 使者一遍遍重复着龙天策的话。

渐渐地,一些村寨的首领被龙天策的诚意打动,打开寨门,邀请他们入寨休整。龙天策趁机与首领们交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部族矛盾,向他们宣讲大唐的政策,赠送农具、种子,承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在一个彝族村寨,龙天策看到当地百姓依旧刀耕火种,收成微薄,便命随军的农官,向他们传授中原的耕作技术,如何制作曲辕犁,如何沤制肥料。农官们手把手地教,彝族百姓学得认真,眼中渐渐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大唐的官,是好人。” 一位彝族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话,对龙天策说。

这样的插曲,为艰辛的旅途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意义。龙天策知道,安抚民心,不在于空话,而在于实实在在的帮助。

奉节初至:边城风貌待新颜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五月一日,当初夏的阳光洒满西南大地时,龙天策一行终于抵达了西南的重镇——奉节。

奉节地处长江上游,是进入西南诸蛮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里既有中原风格的城池,又有西南部族的特色建筑,街上行人往来,有身着汉服的汉人,也有穿着麻布、披着兽皮的蛮夷,语言混杂,风貌独特。

奉节守将早已得到消息,率领文武官员,在城门外迎接。“末将参见秦王殿下!殿下一路辛苦!” 守将是个年近五旬的老将,名叫王忠,久在西南任职,对当地情况颇为熟悉。

“王将军免礼。” 龙天策扶起他,“一路劳顿,倒是有劳王将军久等。”

进入奉节城,街道不算宽敞,却很热闹。两旁的店铺里,售卖着中原的绸缎、茶叶,也有西南的皮毛、药材。行人见到龙天策一行,虽有好奇,却并不惊慌,显然是见过大场面的。

王忠将龙天策一行安置在早已准备好的驿馆,驿馆宽敞整洁,还特意按照西南的气候,在屋内设置了火塘,以防潮湿。

“殿下,这奉节虽是西南重镇,却也只是西南的一角。” 王忠在驿馆内,向龙天策介绍西南的情况,“往西去,是吐蕃的势力范围;往南去,是大小百余个蛮夷部族,相互攻伐,矛盾极深;往北去,是巴人后裔聚居之地,民风彪悍,不服管教。”

他叹了口气:“末将在此任职五年,深感西南治理之难。各部族语言不通,习俗各异,又时常受到外部势力的挑唆,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叛乱。”

龙天策仔细听着,不时询问细节,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王将军放心,本王此次前来,不是为了追究过往,而是为了开辟未来。” 他语气坚定,“明日起,你陪本王,走访奉节周边的部族,先从了解开始。”

“是,殿下!” 王忠见龙天策如此务实,心中顿时安定了不少。

傍晚时分,龙天策站在驿馆的窗前,望着奉节城的落日。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墙上,给这座边陲重镇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像一头头蛰伏的巨兽。

他知道,抵达奉节,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西南的“新篇章”,需要他用耐心、智慧与真诚,一点点去书写。

新篇序章:西南大地待春风

神凰十四年五月一日,龙天策抵达奉节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周边的部族。

有的部族首领,持观望态度,想看看这位来自大唐中枢的“西南安抚使”,究竟有何能耐;有的部族首领,则带着疑虑与警惕,加强了对边界的防守;也有一些曾与大唐有过友好往来的部族,开始准备礼物,打算前来奉节,拜访这位传说中的秦王殿下。

奉节城内,百姓们也对这位新来的安抚使充满好奇。“听说这位秦王殿下,在岭南把蛮夷都收服了,还教会他们种地、读书呢!”

“真的假的?要是他能让咱们西南也像岭南一样太平,就好了。”

“但愿吧,这西南的仗,打得太久了……”

驿馆内,灯火通明。龙天策正在灯下,翻阅着王忠提供的西南舆图与部族名册,不时在上面做着标记。阿武则在一旁,擦拭着兵器,眼神警惕地留意着窗外的动静。

“阿武,” 龙天策头也不抬地说,“明日随我去拜访附近的冉氏部族。他们是西南较大的部族,若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对我们后续的工作,大有裨益。”

“是,师父!” 阿武沉声应道。

窗外,月光洒在奉节的街道上,静谧而祥和。但龙天策知道,这份静谧之下,潜藏着多少矛盾与危机。西南的“新篇章”,注定不会像岭南那样顺利,这里的部族更复杂,历史积怨更深,外部势力的干涉也更频繁。

但他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迎难而上的决心。从渤海之滨到岭南南海,从朝堂中枢到西南边陲,他的一生,似乎都在为“续写新篇章”而奋斗。

夜色渐深,奉节城陷入沉睡。龙天策放下舆图,走到窗前,望着西南深邃的夜空。那里的星星,与南海的星星,一样明亮,却又带着不同的神秘。

他知道,属于他的,属于大唐西南的“新篇章”,从他踏上奉节土地的这一刻,便已正式开启。而他,将用自己的余生,去努力书写一个和平、繁荣、各族和谐共处的西南。这,便是他这位五十四岁老将,对大唐,对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最深沉的承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