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258章 三重新政惊雷炸,豪强震恐渤海摇

英烈传奇 第258章 三重新政惊雷炸,豪强震恐渤海摇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开武三十四年的春天,渤海湾的冰雪消融得格外彻底,暖风拂过刚刚泛绿的田野,带来泥土的芬芳。然而,这份春日的宁静,却被一场即将席卷整个渤海的风暴,悄然打破。时年三十七岁的渤海郡王龙天策,在整顿吏治、兴办学堂、减轻徭役之后,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顽疾——那盘踞在渤海社会根基处,由士绅豪强垄断资源、逃避赋税所形成的沉疴。

他知道,要让渤海的“新篇章”真正稳固,就必须斩断这根吸食民脂民膏的毒瘤。于是,三项足以撼动整个士族阶层的新政,在他的筹划下,如同三道惊雷,骤然炸响在渤海的上空。

官绅一体纳粮:特权壁垒首遭破

“官绅一体纳粮”——当这六个字从龙天策口中,在渤海州府联合议事会上被郑重提出时,在场的官员与乡绅代表,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按照大唐旧制,官员与士绅(有功名者)享有免除赋税、不服徭役的特权。这使得大量土地集中在他们手中,却几乎不向朝廷缴纳粮食,沉重的负担全部压在普通百姓身上,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畸形局面。渤海的高氏、张氏等大族,正是靠着这种特权,疯狂兼并土地,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郡王,万万不可啊!”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渤海老士族代表,前博州刺史张启山。他须发皆张,指着龙天策,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官绅免税,乃是祖宗之法,是朝廷对士绅阶层的优待,岂能说改就改?此举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啊!”

“祖宗之法?” 龙天策端坐主位,目光平静地扫过他,“若祖宗之法让百姓流离失所,让国库日渐空虚,这样的法,留着何用?”

他站起身,走到议事厅中央,声音洪亮,字字清晰:“本王规定,自今日起,渤海境内,无论官员品级高低,无论士绅功名大小,名下土地,一律与百姓同例,缴纳粮食赋税!有功名者,可适当减免,但绝不能全免!官绅一体纳粮,谁也不能例外!”

“这……这是要逼死我们啊!” 另一位乡绅哀嚎起来,他家有良田千亩,靠着免税特权,每年省下的粮食,足够养活半个家族。

“逼死你们?” 龙天策冷笑,“你们靠着免税特权,兼并土地,盘剥百姓的时候,怎么没想过会逼死他们?本王要的,只是让你们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让赋税更公平,让百姓喘口气!”

议事厅内,顿时炸开了锅。乡绅们有的拍案而起,怒斥龙天策“离经叛道”;有的面色惨白,瘫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有的则眼神闪烁,开始盘算着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如同被投入滚油的水珠,瞬间乱了阵脚——这第一项政策,就直接砸在了他们最根本的利益上,怎能不慌?

摊丁入亩:千年枷锁始松动

就在官绅们还未从“一体纳粮”的震惊中回过神来,龙天策抛出了第二颗重磅炸弹——“摊丁入亩”。

大唐的赋税,历来是“人丁税”与“土地税”并行,即无论有无土地,百姓都要按人头缴纳赋税(丁银)。这使得无地或少地的贫苦百姓,即便终年劳作,也难以负担沉重的丁银,而拥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却可以通过隐瞒人丁等手段,逃避税负。

“本王决定,废除按人头征收丁银的旧制,改为‘摊丁入亩’。” 龙天策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又浇上了一瓢冷水,“将丁银总额,分摊到田亩之中,按土地多少缴纳。有田者多缴,无田者少缴或不缴!”

这一下,不仅是乡绅,连一些中小地主都坐不住了。

“郡王!这万万不可!” 一个中等地主模样的人急道,“我家虽有几亩薄田,可人口多啊,这样一来,我家的税负反而更重了!”

“你家有田,至少有生计来源。” 龙天策冷冷回应,“那些无田的佃农、流民,他们靠什么缴纳丁银?每年因缴不起丁银而家破人亡的百姓,还少吗?摊丁入亩,就是要让税负更合理,让有产者多承担,无产者少受苦!”

这项政策,看似对部分中小地主不利,实则击中了大地主和豪强的要害——他们土地最多,按田亩缴税,自然缴得最多,而且难以再通过隐瞒人丁逃税。对于广大贫苦百姓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福音,意味着他们终于可以不再为“人头税”而日夜焦虑。

渤海最大的地主之一,前渤海望族高氏的旁支高显,此刻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家有良田万亩,佃户数百,以前靠着隐瞒人丁和免税特权,几乎不用缴税,如今两项政策叠加,他要缴纳的赋税,将是以前的十倍不止!

火耗归公:灰色收入被斩断

如果说前两项政策是剜肉,那么第三项“火耗归公”,就是直接断了官员和豪强的财路。

“火耗”,是指地方官在征收赋税(尤其是银两)时,以“熔化重铸有损耗”为由,额外向百姓征收的“附加费”。这部分“火耗”,本是非法的灰色收入,却被历代官员视为“常例”,层层加码,有的地方甚至“正税一两,火耗三钱”,成为官员贪污、中饱私囊的主要手段,最终全部转嫁到百姓头上。

“本王规定,‘火耗’必须由官府统一核定标准(通常为正税的十分之一),纳入国库管理,统一分配——一部分补充地方办公经费,一部分作为官员的‘养廉银’,严禁任何官员私自加征火耗!”

这一下,彻底断绝了官员们最大的灰色收入来源。

“郡王!官员俸禄微薄,若无火耗补贴,如何维持生计?” 一位老资格的官员忍不住反驳,他每年通过火耗获得的收入,是俸禄的十几倍。

“俸禄微薄,本王可以奏请朝廷增加。” 龙天策寸步不让,“但绝不能以‘火耗’为名,盘剥百姓!从今往后,凡私自加征火耗者,以贪腐论处,严惩不贷!”

“养廉银”——这个新词让官员们一愣,但随即明白,这不过是将以前的灰色收入,部分合法化、公开化,数额却远不及以前的“火耗”。对于习惯了大肆搜刮的贪官而言,这无疑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三重打击:豪强晕转向隅泣

“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三项改革,如同三把精准的利刃,分别从土地、人丁、财政三个方面,精准地刺向了豪强与贪官的要害,形成了一套组合拳,打得他们晕头转向,措手不及。

会后,渤海的豪强们聚在一起,往日的从容与傲慢荡然无存,只剩下恐慌与愤怒。

“龙天策这是疯了!他这是要把我们往死里逼啊!” 高显气急败坏地将茶杯摔在地上,茶水溅了一地,如同他此刻的心情。

“一体纳粮,我们的田赋要多缴多少?摊丁入亩,以前隐瞒的人丁,现在都要算在田亩里,税负又要增加!火耗归公,以后想捞点油水都难了!” 张启山捂着胸口,脸色惨白,仿佛随时都会晕过去。

“他这是釜底抽薪啊!” 另一位乡绅颤声道,“没了免税特权,没了隐瞒丁银的空子,没了火耗的灰色收入,我们这些人的日子,该怎么过?”

他们这才明白,龙天策之前的整顿吏治、兴办学堂,都只是铺垫,这三项改革,才是真正的杀招——不仅要剥夺他们的经济特权,还要从根本上动摇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

有人提议反抗,联络其他州府的豪强,向朝廷施压;有人主张消极抵抗,拖延缴纳赋税;有人甚至想铤而走险,效仿以前的匪寇……但一想到龙天策剿灭九头蛇山匪寇的雷霆手段,想到夜凌、吴天狼等猛将的凶名,他们又纷纷打了退堂鼓。

“完了……这次是真的完了……” 高显瘫坐在椅子上,眼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他们这些靠特权和盘剥发家的豪强,在这三重打击下,就像被抽去了筋骨的巨人,再也无法耀武扬威了。

新篇奠基:公平之光照渤海

改革推行的过程,自然充满了阻力。豪强们或明或暗地抵制,散布谣言说“龙天策要毁了祖宗基业”,甚至试图勾结贪官,阻挠政策落地。

但龙天策早有准备。他一面派夜凌、吴天狼等将领,严厉打击任何敢于公开反抗的豪强,查抄了几家抗命最凶的家族,以儆效尤;一面让刘晔、杜哲等谋士,深入乡村,向百姓宣讲新政的好处,让他们明白,这些政策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

百姓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新政的好处:无地的佃农,丁银大大减少;少地的自耕农,虽然田赋可能略有增加,但省去了沉重的丁银,总体负担反而减轻;而那些曾经被豪强欺压的百姓,更是积极支持新政,主动举报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行为。

几个月后,渤海的面貌发生了显着变化:

郡府的粮仓,因为官绅一体纳粮,粮食入库量比往年增加了近三成;

百姓的负担减轻,怨言减少,生产积极性高涨,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官员的灰色收入被斩断,贪腐现象进一步减少,官场风气更加清明。

龙天策站在郡王府的高台上,望着渤海大地上这来之不易的新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三项改革,触动了千百年的积弊,必然会引来更激烈的反弹,甚至可能招致朝中权贵的忌恨。但他不后悔。

37岁的他,正值壮年,有魄力,也有决心,去推动这场可能改变大唐命运的变革。他要的,不是一时的安稳,而是一个真正公平、公正、百姓安居乐业的“新篇章”。

这三重打击,炸晕的是那些腐朽的豪强,震醒的却是整个渤海的社会机体。它标志着,渤海乃至大唐的治理,正在从“特权政治”向“公平政治”转变,从“剥削百姓”向“藏富于民”转变。

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在这三项改革的推动下,正艰难却坚定地,朝着更光明的方向,缓缓展开。而龙天策,这位站在时代潮头的改革者,将继续挥舞着手中的利刃,斩断旧时代的枷锁,为这片土地,开辟出一条通往新生的大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