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207章 空车载书惊汴州,微服私访察民情

英烈传奇 第207章 空车载书惊汴州,微服私访察民情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汴州城的城门,从清晨起就弥漫着一种既肃穆又忐忑的气氛。

作为河南道的治所,汴州历来是中原腹地的重镇,漕运枢纽,商贾云集,官场更是盘根错节,关系复杂。今日,这里的大小官员几乎倾巢而出,齐聚在南门外的官道两侧,等候他们的新任上司——河南道观察使兼汴州都督,龙天策。

这些官员,有须发斑白的老臣,有精明干练的中年官吏,也有初入仕途的年轻翰林。他们穿着簇新的官服,手持朝笏,神态各异:有的面带敬畏,回想着龙天策在睢阳的雷霆手段;有的心怀侥幸,觉得汴州水深,他未必能像在睢阳那样得心应手;还有的则暗自盘算,想着如何在新上司面前留下个好印象。

人群最前方,是汴州的几位核心官员:长史王晏,是费无极的门生,老谋深算;别驾王显,出身河东王氏,眼高于顶;还有司仓、司户等官员,非富即贵,多与世家沾亲带故。

“王长史,您说这龙观察使,会是个什么样的排场?” 司户参军小声问王晏,“听说他在睢阳,行事素来简朴,可这次是升任观察使,总该……”

王晏捋着胡须,眯着眼道:“不好说。此人年纪轻轻,却手段凌厉,在睢阳能让那些乡绅服服帖帖,绝非寻常之辈。不管排场如何,咱们礼数得到位。”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和车轮声。

“来了!” 有人低呼。

众人立刻挺直了腰板,整理好衣冠,脸上挤出恭敬的笑容,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远方。

一队车马缓缓驶来,不算奢华,却透着一股威严。为首的是二十名亲卫,个个身姿挺拔,眼神锐利,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正是夜凌带领的亲卫营。亲卫后面,是一辆青布马车,车厢宽大,由四匹骏马拉着,行驶平稳。

“看来就是这辆了。” 王晏带头,众官员纷纷上前,准备行礼。

马车在城门前停下,亲卫分列两侧,却没有立刻请人下车。

王晏上前一步,拱手道:“下官汴州长史王晏,率汴州全体官员,恭迎龙观察使大人!”

话音落下,车厢里却毫无动静。

王晏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又提高声音喊了一遍:“恭迎龙观察使大人!”

依旧没人回应。

周围的官员们面面相觑,心里都泛起了嘀咕:这是怎么回事?新上司架子这么大?还是……出了什么变故?

王显有些不耐烦了,他出身世家,最看不惯这种“故作姿态”,忍不住上前一步,对着车厢道:“龙大人?下官等已在此等候多时,是否可以……”

话未说完,车厢的门“吱呀”一声开了。

众人屏住呼吸,目光聚焦在门口,等着那位传说中的“龙观察使”现身。

然而,从车里下来的,却不是龙天策,而是他的亲卫统领夜凌。

夜凌面无表情,对着众人拱了拱手,道:“诸位大人久等了。”

“夜统领客气了。” 王晏连忙道,“不知龙大人……”

夜凌侧身让开,指着车厢内部,道:“大人吩咐,他先行一步,让属下将这些东西交给诸位。”

众人探头一看,顿时惊呆了——

车厢里,根本没有龙天策和玉倾城的身影,满满当当装着的,竟是一堆书!

这些书,没有一本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全是些封面朴素、纸张泛黄的册子,封面上赫然写着《齐民要术》《农桑辑要》《泛胜之书》《便民五谷谱》……全是些讲耕种、纺织、水利、农时的“农书”!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每本书的封面上,都有龙天策亲笔写的批注,字迹刚劲有力:

“此处说‘深耕易耨’,汴州土壤偏沙,需改良,可借鉴睢阳用草木灰改良之法——天策记。”

“‘蚕桑需避寒’,汴州蚕农多不知,可印成白话告示,广而告之——天策。”

“此书记载的水车图样过于繁复,睢阳有改良版,更省力,已附图纸于后——天策。”

一本本,一页页,全是与“农桑”“民生”相关的批注,密密麻麻,足见用功之深。

汴州的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表情精彩极了——震惊、错愕、不解、尴尬……还有一丝被“戏耍”的恼怒。

“这……这是怎么回事?” 司户参军结结巴巴地问,“龙大人和夫人呢?怎么只有这些书?”

“大人说,” 夜凌的声音依旧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与夫人想先看看汴州的真实情况,就不劳烦诸位迎接了。这些书,是大人特意从睢阳带来的,说汴州虽富庶,但农桑之事仍有不足,让诸位先好好看看,尤其是司仓、司户、劝农等官员,三日后,他要听诸位的‘读后感’。”

“读后感?” 王显差点跳起来,“让我们这些朝廷命官,读这些‘农夫之书’,还要写‘读后感’?他龙天策……太过分了!”

王晏也皱紧了眉头,他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哪个高官上任,会用一堆农书来“迎接”下属的。这分明是……给他们一个下马威!用这些最“接地气”的书,告诉他们: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排场,我来汴州,是要干实事的!

“夜统领,” 王晏强压下心中的不快,尽量客气地问,“不知龙大人此刻在何处?下官等也好……”

“大人没说。” 夜凌打断他,“他只说,三日后在都督府议事,在此之前,诸位各司其职即可。若有人想找他,不妨去市集、农田、作坊看看,或许能偶遇。”

说完,夜凌不再理会脸色各异的官员们,指挥亲卫将车上的书搬下来,堆在城门边,然后对着王晏道:“这些书,就劳烦长史大人派人送往各州府和县衙,务必让负责农桑的官员都看到。属下告辞。”

说罢,夜凌带着亲卫,转身就走,留下一群面面相觑的汴州官员,和那堆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的农书。

官员们炸开了锅。

“岂有此理!哪有上司这么对待下属的?” 王显气得脸色铁青,“他这是故意羞辱我们!”

“就是!我们在这儿等了一上午,他倒好,自己跑了,留下一堆破书!” 一个年轻翰林也愤愤不平。

“小声点!” 王晏呵斥道,“别忘了他是谁!在睢阳,连宋举人都被他逼着下田种地,咱们这点‘委屈’,算得了什么?”

他看着那堆农书,眉头紧锁,心中却渐渐明白了龙天策的用意——这位新上司,根本不屑于搞那些官场的虚礼,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政绩,是汴州的农桑兴旺,百姓富足。

“来人!” 王晏深吸一口气,“把这些书分类整理,司仓、司户、劝农官各领一套,剩下的,快马送往各州府,告诉他们,龙大人有令,三日内,必须通读,且要有批注!”

“长史大人,这……” 有人犹豫。

“这什么这?” 王晏瞪了他一眼,“没听夜统领说吗?三日后,大人要听‘读后感’!谁要是交不上来,或者写得敷衍,后果自负!”

众人不敢再怠慢,连忙组织人手,搬运那些“烫手”的农书。

一时间,汴州城门口,官员们手忙脚乱地搬书,引得过往百姓纷纷驻足围观,议论纷纷。

“那些官老爷们,搬的啥呀?”

“好像是书?”

“新上任的龙大人呢?没看着啊?”

“听说是自己溜进城了,要去市集上转呢!”

“真的假的?这么大官,还去市集?”

而此刻,汴州城内的一条热闹市集上,两个穿着普通布衣的男女,正混在人群中,饶有兴致地看着路边的摊位。

男的身材挺拔,目光锐利,正是“失踪”的龙天策;女的容貌清丽,气质温婉,自然是玉倾城。

“你看,这汴州的菜价,比睢阳贵了三成。” 玉倾城指着一个菜摊,轻声道,“摊主说是因为运输不便,损耗太大。”

龙天策点头:“所以我说,路要修,不仅睢阳要修,整个河南道都要修。交通不畅,再好的政策也推不开。”

他们走到一个铁匠铺前,看着铁匠打造农具,龙天策拿起一把锄头,掂量了一下,问铁匠:“这锄头,多少钱一把?”

铁匠擦了擦汗,道:“五十文。”

“这么贵?” 龙天策皱眉,“睢阳的民用铺,同样的锄头,只要三十文。”

铁匠叹了口气:“睢阳有龙大人您这样的清官啊!咱们这儿,铁矿被几家大户把持着,铁价高,农具能不贵吗?”

龙天策和玉倾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看来,汴州的“盐铁国有化”,比睢阳更迫切。

他们又走到一处农田边,看着几个农夫正在收割谷子,龙天策上前帮忙,一边割麦,一边和农夫聊天:“今年收成怎么样?税重不重?”

农夫见他不像坏人,也没架子,便叹了口气:“收成还行,就是税太高,除去给地主的租子,给官府的税,能剩下一口吃的就不错了。”

“地主的租子,要交多少?”

“一半!” 农夫愤愤道,“说是‘对半分’,可他们的秤总是不准,实际上我们要交六成!”

龙天策默默记下,又问:“官府有没有什么帮扶政策?比如种子、农具?”

“帮扶?” 农夫苦笑,“官老爷们只会催税,哪会管我们的死活?去年旱灾,颗粒无收,税也没见少一分……”

一路走来,龙天策和玉倾城看到了汴州的繁华,也看到了繁华背后的隐忧:物价虚高,百姓疾苦,世家垄断资源,官吏尸位素餐……比睢阳的情况,复杂得多,也艰难得多。

夕阳西下,两人走到一处茶馆,坐下歇歇脚。

“看来,汴州的‘新篇章’,不好写啊。” 玉倾城端起茶碗,轻声道。

“不好写,才要写。” 龙天策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灯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你看那些官员,还在为‘迎接’我们而纠结;可百姓们,在乎的是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少交税,能不能有个公平。”

他顿了顿,笑道:“留下那些农书,就是想告诉他们——别琢磨我是什么样的人,先琢磨琢磨,怎么让百姓多打粮食,怎么让日子好过点。三日后的议事,我倒要听听,他们的‘读后感’,写得怎么样。”

玉倾城笑了:“你呀,总是这么……出人意料。”

“不出人意料,怎么能打破那些旧规矩?” 龙天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汴州的水太深,不搅动搅动,沉在底下的淤泥,永远不会浮上来。”

茶馆外,夜色渐浓,汴州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像一片星河。

那些还在为“空车载书”而愤愤不平的官员们不会知道,他们的新上司,已经在暗中开始了他的“调研”;他们更不会知道,这堆看似普通的农书,和这次“微服私访”,只是龙天策为汴州写下“新篇章”的第一笔。

这笔,看似轻描淡写,却带着雷霆万钧的力量,预示着一场更深刻、更彻底的变革,即将在这座古老的城池,乃至整个河南道,拉开序幕。

而属于汴州的“新篇章”,就在这堆农书的墨香里,在龙天策夫妇的脚步中,在百姓们的期盼与观望中,悄然落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