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205章 龙章凤姿临豫土,新政扬帆向大河

英烈传奇 第205章 龙章凤姿临豫土,新政扬帆向大河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大唐开武二十六年的秋意,比往年来得更厚重些。黄河两岸的谷子黄了,沉甸甸地压弯了穗子,像一片翻滚的金海;运河里的商船,载着刚收的新粮,往来如梭,船工的号子在水面上荡开层层涟漪。

这份丰收的喜悦,在睢阳尤为浓烈。

自龙天策担任睢阳太守七年来,这座曾背负“百年贫困”名号的城池,早已脱胎换骨。宽阔的石板路四通八达,连接着周边的村镇;民用铺的平价粮、盐、铁器,让百姓再不用为生计发愁;女子夜校里传出朗朗书声,六艺传习所培育出一批批实用人才;盐铁国有化让官府充盈,耕者有其田让农夫安心……

此刻的太守府,正弥漫着一种既庄重又喜悦的气氛。

龙天策穿着一身常服,正与玉倾城、刘晔、赵胜等人商议着秋收后的安置事宜——今年河南道普遍丰收,但仍有几个州县受了些旱灾,需要从睢阳调拨粮食救济。

“……陈留的缺口最大,至少需要五千石,我已让人备好船,明日一早就出发。” 赵胜如今已是睢阳商会的领头人,说起调度粮草,条理清晰。

刘晔补充道:“灾民的安置点也需提前规划,要防着疫病,药材得备足。花先生已经拟好了药材清单,都是常用的防疫药。”

玉倾城则拿出一份名册:“这是各县报上来的‘新政模范户’,有勤恳耕作的农夫,有诚信经营的商户,还有教出许多学生的夜校先生,是不是该表彰一下,树个榜样?”

龙天策点头:“该表彰。就按老规矩,发块‘勤业兴邦’的牌匾,再给点实在的奖励——农夫给种子,商户减税,先生加月钱。”

众人正议得热烈,门外传来夜凌的声音,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激动:“太守!神都来人了!是内侍省的李德全总管,说是……传陛下的圣旨!”

“李德全?” 众人都是一愣。李德全是皇帝秦正阳身边最得力的总管,非重大事件,绝不会轻易离京。

龙天策心中一动,整理了一下衣袍:“快,摆香案接旨。”

太守府的正厅,很快布置妥当。龙天策率领府中众人,整齐地跪在香案前,神色肃穆。

李德全捧着明黄的圣旨,缓步走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他清了清嗓子,展开圣旨,用那特有的尖细嗓音,朗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睢阳太守龙天策,任职七载,殚精竭虑,兴利除弊,使睢阳由贫转富,百姓安乐,功绩卓着,朕心甚慰。今河南道需得贤能镇守,以推广新政,安抚民生。特擢升龙天策为河南道观察使,兼汴州都督,总领河南道军政要务,节制州县官吏,即刻赴任。望卿不负朕望,再创佳绩,钦此!”

“河南道观察使?兼汴州都督?”

跪在地上的众人,先是一怔,随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喜悦。

河南道观察使,是河南道的最高行政长官,统管河南道二十余州府;汴州都督,则掌河南道的军事,节制兵马。这两个职位合二为一,意味着龙天策将成为河南道说一不二的最高掌权者,其权力之重,仅次于朝中的几位宰相!

这不仅是对龙天策个人的极大肯定,更是对他推行的新政的全面认可——皇帝显然是希望他将睢阳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整个河南道!

“臣龙天策,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龙天策叩首接旨,声音沉稳,却难掩其中的激动。七载耕耘,不仅换来了睢阳的繁荣,更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托付,这份荣耀,足以慰藉所有的辛劳。

李德全扶起龙天策,将圣旨交到他手中,笑道:“龙大人,恭喜啊!陛下这些日子,常念叨您在睢阳的功绩,说您是‘治世之能臣,拓土之良将’,这次任命,可是陛下力排众议,亲自定下的。”

“不敢当。” 龙天策拱手,“此乃陛下信任,亦是睢阳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

“大人谦虚了。” 李德全笑道,“陛下还说了,让您不必急于赴任,先在睢阳交接妥当,处理好后续事宜,再慢慢动身不迟。汴州那边,已有旨意过去,让他们好生等候大人。”

“臣遵旨。”

送走李德全,太守府里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太守!不,该叫观察使大人了!” 赵胜兴奋地喊道,“您这下可厉害了!整个河南道,都归您管了!”

刘晔捋着胡须,感慨道:“七年前刚来睢阳时,谁能想到会有今天?这真是……时势造英雄啊。”

玉倾城走到龙天策身边,看着他手中的圣旨,眼中满是欣慰的笑意:“我就知道,你的本事,不止于一个睢阳。”

龙天策握着圣旨,指尖微微颤抖。这明黄的卷轴,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河南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远比睢阳复杂——既有像陈留这样与睢阳联系紧密、易于推行新政的地方,也有许多被世家大族牢牢掌控、积弊深重的州县。

“别高兴得太早。” 龙天策看着众人,语气凝重了些,“这观察使的位子,不好坐。河南道的世家盘根错节,守旧势力根深蒂固,想把睢阳的新政推广开,怕是比在睢阳时,难得多。”

他想起了费无极、荥阳郑氏、河东柳氏这些名字,他们在河南道的势力,远比在睢阳深厚。自己升任河南道观察使,对他们而言,无异于芒刺在背,必然会百般阻挠。

“难怕什么?” 赵胜梗着脖子,“咱们在睢阳,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那些世家敢捣乱,就像收拾刁光斗那样收拾他们!”

“不能一概而论。” 龙天策摇头,“河南道不是睢阳,世家的根基太深,硬碰硬只会激化矛盾。得慢慢来,先易后难,找到突破口。”

他走到墙上悬挂的河南道舆图前,手指在汴州的位置点了点:“汴州是河南道的治所,也是漕运的枢纽,地位关键。我们先稳住汴州,再以汴州和睢阳为两端,慢慢向周边辐射。”

“那睢阳怎么办?” 玉倾城问,语气里有一丝不舍。这里是他们奋斗了七年的地方,早已像家一样。

“我会举荐一个可靠的人来接任太守。” 龙天策沉吟道,“赵胜熟悉商贸和民生,刘先生精通政务,你们俩可以协助新任太守,守住睢阳的根基,让这里成为新政推广的后方基地。”

赵胜和刘晔齐声应道:“属下遵命!”

接下来的日子,龙天策开始有条不紊地交接工作。他举荐了跟随自己多年、稳重干练的原睢阳县丞接任太守,又将夜凌调至身边,担任亲卫统领——未来的路,必然充满凶险,身边需要绝对可靠的武力。

百姓们得知龙天策升任河南道观察使,既为他高兴,又舍不得他离开。

“龙太守要走了?” 一个老农拉着龙天策的手,眼圈红了,“您走了,谁还管我们这些老骨头啊?”

“老伯放心。” 龙天策笑道,“新任太守是个好官,会像我一样待你们。而且,我只是去汴州,离得不远,会常回来看看的。”

“是啊,龙大人当了观察使,以后整个河南道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了!” 有人喊道。

离别的那天,睢阳的百姓自发地涌上街头,从太守府一直排到城门口,手里捧着新收的谷子、红枣、鸡蛋,往龙天策的马车上塞。

“大人,尝尝俺家的新米!”

“这是俺婆娘做的枣糕,路上垫垫饥!”

“大人到了汴州,可别忘了睢阳啊!”

龙天策翻身下马,对着百姓深深一揖:“龙天策在睢阳七年,蒙各位父老乡亲支持,才有今日。这份情,我记在心里。请各位放心,只要我在河南道一日,就绝不会忘了‘为民办事’四个字!”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引来一片热烈的掌声。

玉倾城坐在另一辆马车上,看着这感人的场面,眼眶微微湿润。她知道,龙天策能有今日的威望,靠的不是权势,是七年如一日的实干和真诚。

车队缓缓驶离睢阳,踏上前往汴州的道路。

沿途的景象,与七年前龙天策初来睢阳时截然不同。道路平整宽阔,商旅往来频繁,田地里的农夫脸上带着笑容,孩子们在路边玩耍,看到官车经过,还会好奇地张望。

这些,都是新政带来的改变。

龙天策坐在马车上,掀开窗帘,看着窗外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从睢阳到汴州,这条路不算远,但他知道,这是一条从“局部成功”走向“全面革新”的路,是一条充满希望也布满荆棘的路。

“在想什么?” 玉倾城递过来一杯热茶。

“在想,汴州的百姓,什么时候能像睢阳的百姓一样,笑得这么踏实。” 龙天策接过茶杯,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玉倾城笑道:“会的。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马车继续前行,车轮碾过平整的石板路,发出规律的声响,像是在为一个新的开始,奏响序曲。

河南道的秋天,因为这位新任观察使的到来,注定要翻开崭新的一页。睢阳的新政之火,即将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燃起燎原之势。属于龙天策的新篇章,属于河南道百姓的新篇章,正在这金色的秋光里,缓缓展开。前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脚步坚定,终能抵达繁花盛开的彼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