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203章 车马通衢连四方,睢阳新路启宏图

英烈传奇 第203章 车马通衢连四方,睢阳新路启宏图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龙天策从神都载誉归来的那一天,睢阳的百姓自发地涌到城门口,排了足足三里地。孩子们提着灯笼,妇人捧着刚蒸好的馒头,老汉们拄着拐杖,个个脸上都带着与有荣焉的笑容。

“龙太守回来啦!”

“听说陛下亲自嘉奖了太守!”

“咱们睢阳有救了!”

当龙天策的马车缓缓驶入城门,百姓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浪几乎要掀翻城门楼。龙天策掀开车帘,对着百姓拱手致意,金眸中闪烁着温和而坚定的光芒——秦正阳的嘉奖,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睢阳新政的默许,这让他有了更大的底气,去擘画睢阳的未来。

回到太守府的第三日,龙天策便召集了睢阳境内所有城镇的主官,在府衙正厅召开议事会。

厅内气氛肃穆,各县县令、主簿分列两侧,神色中带着敬畏——这位太守从神都回来后,身上的锐气似乎更盛了,让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龙天策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开门见山:“今日召集诸位,只有一件事——修路。”

“修路?” 众人面面相觑,有些不解。睢阳虽贫,但几条主要官道尚能通行,为何要在此时大兴土木?

“没错,修路。” 龙天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睢阳舆图前,拿起朱笔,在图上重重一划,“从睢阳主城出发,向东修到运河码头,向西连通陈留,向南直达淮南,向北接入河南道主干道。凡睢阳境内所有城镇、村落,三年内,必须修通能并行两辆马车的石板路;偏远乡村,至少修通能通牛车的土路。”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你们记住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简单直白,却像一道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县令们都是读书出身,听过“民为邦本”“农为基础”,却从未听过“路”与“富”有如此直接的关联。

“太守,” 最偏远的云溪县县令,小心翼翼地开口,“修路耗费巨大,钱粮、民力……我云溪县去年刚遭过旱灾,实在……”

“钱粮我来解决。” 龙天策打断他,语气笃定,“府衙库房尚有结余,加上此次陛下赏赐的白银,足够支撑前期开支。不够的,可从民用铺的利润中调拨,再不够,我去神都请旨。”

他顿了顿,看向众人:“至于民力,采取‘以工代赈’——参与修路者,每日管三餐,另发十文钱工钱,抵充部分徭役。既能修路,又能让百姓多些收入,一举两得。”

这番话,打消了不少人的顾虑,但仍有人忧心忡忡。

“太守,修路需占用不少土地,沿途的乡绅、地主怕是……” 另一位县令忧心道。

“乡绅地主若肯配合,官府给予补偿;若敢阻挠,按‘阻碍新政’论处,严惩不贷!” 龙天策的声音陡然严厉,金眸中闪过一丝锐利,“我睢阳要富,要发展,就不能被这些‘绊脚石’挡住去路!”

见龙天策态度坚决,众人不敢再异议,纷纷领命:“属下遵命!”

散会后,各县立刻行动起来。测量路线的夫子、筹备石料的工匠、组织民力的衙役,在睢阳的土地上忙碌起来,一场声势浩大的“修路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阻力与破局:劈开阻碍通途

修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最先跳出来反对的,是沿途的一些乡绅。他们有的担心祖坟被迁,有的舍不得自家的良田被占,纷纷找到县令哭诉,甚至暗中煽动百姓闹事。

睢阳城西的张乡绅,家里有百亩良田,正好挡在通往运河码头的规划路线上。他找到负责此事的县丞,扔下一百两银子:“县丞大人,通融一下,让路线绕开我家的地,这银子您拿着。”

县丞不敢收,如实禀报给龙天策。

龙天策亲自来到张乡绅家,看着眼前这位肥头大耳的乡绅,开门见山:“张乡绅,修路绕开你的地,要多费三千方石料,多征五百民力,多花三个月时间。你觉得,这绕路的代价,该由谁来付?是你,还是百姓?”

张乡绅梗着脖子:“我家的地,是祖上传下来的,岂能说占就占?”

“祖上传下来的地,就该阻碍睢阳发展?” 龙天策冷笑,“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按官府定价,每亩地补偿五十两银子,再另划十亩好地给你;二,阻碍修路,按律治罪,土地充公,一分补偿没有。”

张乡绅看着龙天策眼中不容置疑的威严,又听说邻县有个阻挠修路的乡绅已被下狱,吓得赶紧点头:“我选第一!我选第一!”

类似的阻挠,在各县都有发生,但在龙天策“恩威并施”的手段下,一一化解。百姓们看到官府修路是真心为了方便出行、促进买卖,也渐渐从观望变成了支持。

“龙太守说了,路修通了,咱们的粮食能更快运到城里卖,价钱能高两成!”

“是啊,以后去城里赶集,再也不用走那泥泞路了,半个时辰就能到!”

“我儿子在陈留做买卖,路通了,他就能常回家看看了!”

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动加入修路队伍,有的自带工具,有的送来茶水,连之前对新政颇有微词的一些书生,也加入了测量、记账的行列。

吴秀才拿着算盘,在工地上核对着石料用量,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对身边的同伴感叹:“以前总觉得太守的法子太粗鄙,如今才明白,这修路,才是真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新路初成:车马喧嚣,货通南北

半年后,第一条从睢阳主城到运河码头的石板路,率先竣工。

这条路宽三丈,用青灰色的条石铺就,平整光滑,马车驶过,几乎听不到颠簸声。路两旁,每隔十里就建了一座驿站,供行人歇脚、换马。

通车那天,睢阳百姓倾城而出,围在路边,像过节一样热闹。

龙天策亲自乘坐一辆马车,从主城出发,驶向运河码头。车轮碾过平整的石板,平稳得让人惊讶。车窗外,百姓们欢呼雀跃,孩子们追着马车奔跑,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真平啊!” 同车的刘晔,撩开车帘,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物,感叹道,“以前走这条路,至少要两个时辰,现在半个时辰就到了!”

“这还只是开始。” 龙天策笑道,“等所有路都修通,睢阳的货物,三天能到神都,五天能到淮南,成本能降三成,利润能涨五成。到那时,你再看睢阳的变化。”

马车抵达运河码头时,码头上的商户、船工早已等候多时。

“龙太守!路通了!我们的丝绸,明天就能运到淮南!” 一个绸缎商激动地喊道。

“我们的瓷器,再也不怕颠簸碎了!” 瓷窑主也笑得合不拢嘴。

通车仪式上,龙天策挥起铁锹,为路边的“通衢碑”培上最后一抔土。碑上刻着八个大字:“路通八方,富我睢阳”。

接下来的两年里,睢阳境内的道路,如蛛网般蔓延开来。

向东的路,让运河的货物能快速运抵睢阳腹地,民用铺的物资供应更加便捷;

向西的路,连接了陈留的粮仓,睢阳的粮食储备更加充足;

向南的路,打通了与淮南的商道,睢阳的手工艺品、铁器,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

向北的路,接入了河南道主干道,让睢阳与神都的联系更加紧密。

道路通了,变化立竿见影。

外地的商人,不再因路途艰险而却步,纷纷来睢阳做生意,客栈、酒楼生意兴隆;

本地的农户,粮食、蔬菜能及时运到市场,卖得更快、价钱更好;

工匠们的产品,能销往更远的地方,订单越来越多,作坊越开越大;

甚至连女子夜校的学员,都能沿着新修的路,去邻近的州县交流学习。

曾经被称为“百年贫困”的睢阳,因为这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彻底焕发了生机。商铺林立,车马喧嚣,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连说话的底气,都比以前足了。

新篇章:大道通途,未来可期

三年后,当最后一段通往偏远山村的土路修好时,龙天策再次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脚下的睢阳。

曾经泥泞的乡间小道,变成了平整的石板路、黄土路;曾经闭塞的村落,如今能看到往来的商队;曾经因交通不便而滞销的物产,如今成了远销外地的“睢阳特产”。

“你看,” 玉倾城走到他身边,指着远方尘土飞扬的官道,“以前你说‘要想富先修路’,还有人不信,现在信了吧?”

“信了就好。” 龙天策笑着点头,金眸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路通了,不仅是车马能走,更是人心能通,商机能通,未来能通。”

他想起刚回睢阳时,百姓们期盼的眼神;想起修路时,工匠们挥汗如雨的身影;想起第一条路通车时,百姓们欢呼的场景。

这条路,劈开的不仅是山川阻隔,更是睢阳“百年贫困”的宿命;这条路,连接的不仅是城镇村落,更是睢阳与外界的交流,与未来的希望。

“这才是真正的‘新篇章’啊。” 龙天策轻声道,声音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远处的官道上,一队满载货物的商队正缓缓驶来,马铃叮当,笑声朗朗,驶向充满希望的远方。而睢阳的未来,也正如这不断延伸的道路,通向越来越广阔、越来越富裕的明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