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160章 功名不再护身符,劣绅落马震乡野

英烈传奇 第160章 功名不再护身符,劣绅落马震乡野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士绅与百姓同耕同赋”的政令,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泼了一瓢冷水,炸得杞县士绅阶层晕头转向,却还没等他们从“与泥腿子平起平坐”的屈辱中缓过神来,龙天策甩出的第三记重锤,直接砸碎了他们最后的精神支柱——剥夺为非作歹者的功名。

这道政令,比前两道更直接,更狠辣:“凡本县有功名之士绅,若仗势欺人、霸占田产、勾结匪类、祸害乡里,经查证属实,无论秀才、举人,一律报请州府及礼部,褫夺功名,贬为庶民,与普通百姓一体论处,该坐牢的坐牢,该赔偿的赔偿,绝不姑息。”

政令一出,杞县彻底沸腾了。

功名,是士绅阶层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区别于“凡夫俗子”的终极特权。自隋唐开科举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旦考取功名,便意味着脱离了“编户齐民”的束缚,享有免税、免役、见官不跪等一系列特权,甚至在犯下罪行时,也能凭功名“赎罪”或“降级论处”。在杞县这些士绅看来,功名就是“护身符”,是“铁帽子”,只要功名在身,哪怕做些出格的事,官府也得礼让三分。

可龙天策的政令,直接将这顶“铁帽子”踩在了脚下。

“他敢!他竟然敢剥夺功名?!” 孔老秀才捧着他那本泛黄的《论语》,手指因愤怒而颤抖,“功名是朝廷所赐,是圣人门生的凭证!他一个小小的县令,有什么资格褫夺?这是对圣人的亵渎!是对朝廷的大不敬!”

郑三在大牢里(因之前阻挠新政被关押)听闻消息,更是气得在牢房里大骂:“龙天策!你这是要赶尽杀绝啊!我郑家世代读书,好不容易出了个秀才,你说剥夺就剥夺?我跟你没完!”

而那些平日里仗着功名作威作福的劣绅,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杞县有个秀才叫赵秉仁,是郑三的表亲,平日里横行乡里,霸占了邻居张老汉的两亩良田,还强抢了佃户的女儿做妾。张老汉告了几次官,都因赵秉仁是“秀才”,被县衙以“乡邻纠纷”为由,不了了之。

“赵秀才,这……这政令下来,张老汉要是再告,咱们……” 赵秉仁的管家,忧心忡忡地说。

赵秉仁起初还嘴硬:“怕什么?他龙天策不过是小题大做!功名岂是说夺就夺的?州府、礼部那里,难道会听他一个县令的?” 可嘴上虽硬,心里却发虚,连夜将抢来的佃户女儿送回,还偷偷给了张老汉几两银子,想私了。

可张老汉这次却铁了心,拿着赵秉仁霸占田产的地契(当年被威逼利诱签下的),直接冲到了县衙。

“县令大人!民妇张王氏,状告秀才赵秉仁,霸占我家良田,强抢民女!求大人为我们做主!” 张老汉的妻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跪在县衙大堂,泣不成声。

龙天策亲自审理此案。他让人传来赵秉仁,看着眼前这个穿着长衫、故作镇定的秀才,开门见山:“赵秉仁,张王氏告你霸占田产、强抢民女,可有此事?”

赵秉仁梗着脖子,拱手道:“大人明鉴,此乃乡邻误会。田产是张老汉自愿典押给我的,那女子也是……也是自愿的。学生有功名在身,岂会做此等不法之事?” 他刻意强调“功名”二字,眼神中带着一丝傲慢。

“自愿?” 龙天策冷笑一声,让人呈上证据——当年的典押文书(上面有明显的涂改和指印模糊的痕迹),以及几位邻居的证词,还有那被抢女子的哭诉。

证据确凿,赵秉仁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赵秉仁,你可知罪?” 龙天策的声音,冰冷如铁。

赵秉仁还想狡辩:“大人,学生一时糊涂,但学生是秀才,有功名在身,还请大人看在圣人的份上,从轻发落……”

“功名?” 龙天策猛地一拍惊堂木,“本县令的政令,你没听过吗?仗着功名,为非作歹,祸害乡里,这样的功名,留着何用?!”

他看向堂下的百姓:“父老乡亲们!功名是用来教化百姓、为民表率的,不是用来作威作福、欺压良善的!像赵秉仁这样的败类,留着他的功名,就是对圣人的侮辱,就是对百姓的不公!”

“说得好!” 堂下的百姓,齐声叫好。

“来人!” 龙天策高声下令,“将赵秉仁拿下!即刻拟文,报请州府及礼部,褫夺其秀才功名!所霸占的田产,归还张老汉;强抢民女之事,按律杖责四十,赔偿安家银五十两!”

“大人饶命!学生再也不敢了!” 赵秉仁彻底慌了,瘫倒在地,哭喊着求饶,可衙役们早已上前,将他拖了下去。

三日后,州府和礼部的批复传来——准!

当县衙的差役,敲着铜锣,在杞县的大街小巷,宣读褫夺赵秉仁功名的告示时,整个县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太好了!赵秀才的功名被夺了!”

“龙县令真是青天大老爷!”

“原来……功名也护不住坏人啊!”

张老汉捧着失而复得的地契,老泪纵横,对着县衙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而那些士绅,看着赵秉仁被剥去长衫、打了板子、贬为庶民,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如同丧家之犬。

孔老秀才亲眼看着赵秉仁被押着游街示众,那张曾经倨傲的脸,此刻布满了屈辱和恐惧。他踉跄着回到家,将自己关在书房,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十岁。他终于明白,龙天策不是在开玩笑,他是真的要打破延续了数百年的规矩,要让“功名”不再是劣绅的护身符。

另一个举人,平日里勾结地痞,垄断了杞县的盐业,听闻赵秉仁的下场,连夜将垄断的盐铺转让,还主动补缴了多年的欠税,闭门不出,生怕惹祸上身。

曾经不可一世的杞县士绅阶层,在“剥夺功名”这道政令面前,彻底崩溃了。

他们的崩溃,并非因为失去了财富或土地,而是因为失去了那层“高人一等”的精神屏障。当功名不再能庇护恶行,当士绅与百姓一样,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他们赖以生存的优越感,被彻底击碎了。

杞县的风气,为之一变。

曾经横行乡里的“功名之士”,收敛了许多;被欺压的百姓,有了告状的勇气;甚至连一些原本只读圣贤书、不问民间疾苦的读书人,也开始走出书房,关注民生,反思“功名”的意义。

凤鸣学堂里,玉倾城给女学生们讲述赵秉仁的案例,告诉她们:“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无论是有功名还是没功名,善恶终有报。真正的尊贵,不在于身份,而在于德行。”

杏花听得格外认真,她握紧手中的毛笔,在纸上写下:“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龙天策站在县衙的高台上,看着杞县的街道,百姓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士绅们的嚣张气焰越来越少,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剥夺功名,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要的,不是摧毁士绅阶层,而是让他们明白,特权与责任并存,功名与德行相配。

杞县的“新篇章”,在这场围绕“功名”的风暴中,翻开了最深刻的一页。这一页,不仅记录着士绅阶层的崩溃与转型,更记录着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正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建立。

而那些曾经崩溃的土绅,终将在阵痛之后,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新篇章”,不是谁打倒谁,而是每个人都能在规则之下,有尊严地生活,有责任地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