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130章 金口玉言惊朝野,勋封重寄启新程

英烈传奇 第130章 金口玉言惊朝野,勋封重寄启新程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太极殿内的寂静,像一块被绷紧的丝绸,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撕裂。

李铮低着头,花白的须发在晨光中微微颤抖。百官的目光或同情、或审视、或幸灾乐祸,像细密的针,扎在他背上。上官玄站在殿中,铁笔般的目光依旧锐利,仿佛在等待一个“军法严明”的最终裁决。程咬金攥紧了拳头,老脸上青筋暴起,若不是在太极殿,他怕是早已跳出来为李铮喊冤。

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的旨意,会是“罚俸三年”“暂解兵权”的温和惩戒,或是“贬为庶民”“流放边疆”的严厉处置——毕竟,“擅动兵马”的罪名太重,即便是功臣,也难全身而退。

秦正阳坐在龙椅上,指尖停止了敲击扶手。他沉默地看了李铮片刻,又扫过殿内屏息凝神的百官,忽然笑了。

那笑容很淡,却像一道穿透云层的光,瞬间打破了殿内的凝重。

“上官御史,” 秦正阳开口,声音平静得不像在讨论一场“谋反”弹劾,“你说李帅擅动兵马,违了军律?”

上官玄躬身:“是。”

“那你可知,他为何要擅动兵马?” 秦正阳又问。

“臣……” 上官玄一滞,“臣知其为平定突厥,但军律如山……”

“军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秦正阳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当年先帝爷定军律,是为防‘乱兵’,不是为缚‘良将’!若事事都要等圣旨,突厥早已卷土重来,元震的头颅怕是都挂在哈拉和林的旗杆上了!”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一片骚动。谁也没想到,年轻的皇帝会如此直白地否定“军律如山”的说法,甚至隐隐驳斥了上官玄的弹劾。

上官玄脸色煞白,嘴唇翕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秦正阳没再看他,目光转向李铮,语气变得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铮。”

“臣在。” 李铮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错愕。

“你平定突厥,生擒突摩勒,斩断漠北百年祸根,此功,堪比卫霍(卫青、霍去病)。” 秦正阳的声音传遍大殿,每个字都清晰有力,“朕若因‘擅动兵马’而罚你,何以面对北疆战死的十万将士?何以让天下功臣心寒?”

他顿了顿,忽然从龙椅上站起身。内侍捧着一卷明黄的圣旨,快步走到殿中。

秦正阳亲自接过圣旨,展开,用一种足以让殿内每个人都听清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前北伐军大帅、定北侯李铮,戎马半生,忠勇可嘉。昔年护朕于危难,今又扫突厥于漠北,功在社稷,泽被苍生。

朕念其功,特敕:

一、晋封李铮为代国公,食邑五千户,赐丹书铁券,恕其九死(除谋逆外,其余罪名皆可赦免)。

二、擢升李铮为兵部尚书,总领天下兵马调度,原刑部尚书一职,由吏部侍郎接任。

三、赏李铮黄金千两,锦缎百匹,甲第一座,于长安朱雀大街赐宅,以示荣宠。

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李铮自己。

上官玄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踉跄着后退一步,撞在身后的柱子上,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弹劾“谋反”,结果却晋封国公、擢升兵部尚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程天放愣了半晌,忽然老泪纵横,猛地跪倒在地:“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啊!”

秦文辉等年轻将领,也纷纷跪倒,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陛下圣明!”

百官们彻底乱了阵脚。有人震惊得张大了嘴,有人下意识地揉了揉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有人则脸色变幻,显然没料到皇帝会有如此雷霆反转。

“这……这怎么可能?” 吏部尚书低声喃喃,“代国公是超品爵位,兵部尚书掌天下兵马,这是把半个朝廷都托付给李铮了啊!”

“陛下就不怕……” 旁边的官员刚想说“功高震主”,却被吏部尚书狠狠瞪了一眼,硬生生把话咽了回去。

李铮站在殿中,手里捧着那卷还带着墨香的圣旨,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他抬头看向秦正阳,年轻的皇帝正站在龙椅前,目光清澈而坚定,没有丝毫猜忌,只有全然的信任和托付。

“臣……臣李铮,谢陛下隆恩!” 李铮猛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声音哽咽。他戎马一生,见过太多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从未想过,自己能在“擅动兵马”的弹劾后,得到如此厚重的恩宠。

秦正阳走下龙椅,亲手扶起他,声音温和却带着千钧之力:“李公,兵部尚书一职,关乎天下安危,朕信你能担此重任。往后,整军备战,选拔良将,镇守边疆,都要劳烦你了。”

“臣……臣定不辱使命!” 李铮挺直脊梁,花白的须发在晨光中颤抖,眼中却重新燃起了斗志。

秦正阳环视殿内,目光落在依旧怔立的上官玄身上,语气恢复了平静:“上官御史,你弹劾百官,是尽御史之责,朕不怪你。但往后弹劾,需知‘功过相抵’,需懂‘社稷为重’。若只知死抠律条,不顾大局,那这御史台,也不必设了。”

上官玄浑身一颤,连忙跪倒:“臣……臣知错!谢陛下教诲!”

“起来吧。” 秦正阳摆了摆手,“你的铁笔,该用来弹劾贪腐、纠察奸佞,而不是盯着功臣的一时之过。”

他重新走上龙椅,目光扫过殿内惊魂未定的百官,高声道:“朕今日之举,不是偏袒,是想告诉天下:大唐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但功过之间,需看‘心’与‘果’!为大唐立功者,朕必不亏待;为一己之私祸乱朝纲者,朕也绝不姑息!”

“你们都记住,” 秦正阳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种开创时代的气魄,“大唐的‘新篇章’,不是靠墨守成规写就的,是靠功臣的血与汗,靠君臣的信与任,靠天下的安与宁!往后,谁能为大唐立功,谁就是朕的左膀右臂;谁挡大唐的路,谁就是朕的敌人!”

“臣等……遵旨!” 百官们终于反应过来,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敬畏和激动。

这一刻,他们才真正明白,这位年轻的皇帝,有着怎样的胸襟和手腕。他看似推翻了之前的平衡,实则用一种更彻底的方式,稳住了朝局——用对李铮的极致信任,向天下昭示“重功轻过”的态度,既安抚了军方,又震慑了那些试图用“规矩”束缚功臣的文臣。

李铮捧着圣旨,站在殿中,老眼中泪光闪烁。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恩宠,更是对所有为大唐征战、为天下安宁付出的功臣的承诺。兵部尚书的职位,代国公的爵位,丹书铁券的荣宠,都在告诉他:新的使命,开始了。

他需要用自己的余生,去践行这份信任,去为大唐的“新篇章”,筑牢军事的根基。

上官玄站起身,看着李铮手中的圣旨,脸上不再有之前的锐利,多了几分反思。或许,他真的错了,错把“规矩”当成了“大局”,错把“防弊”当成了“治国”。

程天放咧着嘴笑,露出仅剩的几颗牙,用力拍着身边秦文辉的肩膀:“看到了吧?陛下比咱们想的,要英明得多!”

太极殿外,阳光正好。

这场由弹劾引发的朝堂风波,以一种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式,落下了帷幕。秦正阳的雷霆反转,不仅保住了李铮,更重塑了朝堂的风气——从之前的猜忌、制衡,转向了信任、进取。

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在这一刻,被注入了新的灵魂:重功、信人、务实、进取。而李铮,这位历经风雨的老将军,在人生的暮年,迎来了新的使命。他将以代国公、兵部尚书的身份,辅佐年轻的皇帝,为大唐的军事强盛,为边疆的长治久安,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朝堂之上,君臣的身影在晨光中交错,构成了一幅“君臣相得”的画面。这画面,预示着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繁荣的大唐,正在缓缓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